福州新闻网

山海新经——福建闽江流域(福州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纪实

2023-06-07 19:33:26  来源:自然资源部

编者按

2022年,“中国山水工程”被联合国评为首批“世界十大生态恢复旗舰项目”,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象,贡献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中国山水工程是全世界最有希望、最具雄心、最鼓舞人心的大尺度生态修复范例之一。由于其采取将所有生态系统视为‘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方法,通过不懈努力恢复了中国数百万公顷的土地。”诚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评价,“中国山水工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是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标志性工程,有利于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河山重塑、家园重整、生活重建。“打开”山水工程,中国带给国人乃至全球的优质生态产品越来越多,一幅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跃然入目。

中国气派、中国风范、中国味道。“铺展”山水工程,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历历在目。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凝视”山水工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铸就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举世瞩目。

《中国自然资源报》即日起开设《解码山水工程》专栏,深度报道山水工程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推动自然资源系统坚定履行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然资源力量。

传世经典巨作《山海经》中描述的异鸟珍禽,似乎只存在于先贤的伟大想象力之中。同样被称为“神话之鸟”的中华凤头燕鸥,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指标,自从在1861年被发现之日起就难寻其迹,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得益于近年来中国生态环境的改善,这种神鸟在一些沿海地区重新现身。

从生态“失地”重回生态湿地,坐落于全球候鸟迁徙九大路线之一的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线上的福建闽江入海口,成为中华凤头燕鸥等珍稀鸟类青睐的一方家园。作为中国山水工程中兼备陆地与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典型案例,闽江山水工程以“陆海统筹、河海联动”为特色,探索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山海模式”。福州市将山水工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为践行生命共同体理念提供了“山海新经”。

陆与海

源起武夷山,闽江穿越群山,从涓涓细流渐成浩荡长河,终在福州汇流入海。通过闽江的连通,西部连绵的山与东部浩瀚的海成为天然的生态屏障,构筑了福州山海相接、河海联动的总体生态格局。

闽江流域(福州段)山水工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践。福州市委市政府将工程作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重要举措,坚持一把手亲自谋划、部署、推动。依托自然资源规划部门成立“市山水办”,发改、财政等多部门协作推进。

规划管策略、管方向、管方法。闽江工程明确了陆海统筹、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山海模式”总体规划,将生态修复的对象从陆域延伸到海洋,横向上将生态保护修复与国土绿化、国土综合整治等相互融合,纵向上使生命共同体理念下沉到项目清单。通过“宏观、中观、微观”的三重规划管控以及“生态保护、生态治理、水系修复、人居环境治理”的四层保障体系,构建总体保护修复格局,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海等多要素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这是大自然赋予福州的一片福地。位于闽江河口与大海交汇处的河口湿地,总面积2381.85公顷,是闽江流域多年沉积形成的大片潮间沙滩和泥滩、最具典型性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之一,也是福建省最大的原生态河口三角洲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生态价值。

这也是福州人心头一处隐痛。据福建省自然资源厅生态修复处副处长林小平介绍,2004年前后,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开始入侵闽江河口湿地,霸道地排挤了本地乡土湿地植物生存空间,对中高潮位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加上潮间带泥沙淤积、水产养殖等干扰,水鸟栖息地大面积萎缩。同时,大量海漂垃圾滞留在潮间带和滩涂,上游印染、养殖及生活污水污染湿地水质……多种顽疾威胁着珍稀濒危水鸟群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稳定。

作为福建闽江流域(福州段)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闽江河口湿地流域协同保护及入侵物种综合治理工程”正是“山海模式”落地的示范工程——工程名字即点出了工程的核心要义:流域协同保护、综合治理。

据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张武介绍,该工程遵循陆海统筹理念,形成“1+3+N”的系统治理模式。

山海新经——福建闽江流域(福州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纪实

闽江流域(福州段)山水工程构建“生态保护、生态治理、水系修复、人居环境治理”的四层保障体系,实现“陆地海洋、岸上岸下、流域上下”的“三同治”。

“1”为一个整体。将闽江河口湿地、上游陈塘港流域、二刘溪流域共159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单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多要素系统保护修复。

“3”为统筹“陆地海洋、岸上岸下、流域上下”的“三同治”。对陆地空间的森林、农田、城镇等生态系统与海洋空间上的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修复,实现陆地与海洋的综合统筹;在上游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在下游开展互花米草入侵治理以及水鸟栖息地修复,实现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上下游的综合统筹;在岸上开展污水管网建设,在岸下开展河道的综合整治与湿地保护修复,实现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岸上与岸下的综合统筹。

“N”为多项生态保护修复措施。针对区域内多个类型生态问题,采取林分改良、污水系统提质增效、河道综合整治、海漂垃圾治理、退塘还湿、互花米草入侵治理、河口乡土植物种植恢复以及湿地水鸟栖息地恢复等多项保护修复措施。

科研领先一步,修复领先一路。一群常驻在闽江河口湿地的“科技特派员”攻下了护花米草防治难关。据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研究员黄佳芳介绍,他们采用地上部分割除互花米草、根系旋耕刈割迹地残留拔除,补种红树林、芦苇、短叶茳芏和海三棱藨草等乡土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这项技术被列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在福州闽江流域山水工程中并不成立。”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耕保处处长姚志勇还有另一个身份——“市山水办”的工作人员。

他告诉记者,闽江河口湿地流域协同保护及入侵物种综合治理工程共退养还湿3197亩,恢复乡土植被2605亩,治理互花米草4590亩;退养区域年均栖息水鸟超过5万只,种类超过100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达到87种……芦苇摇荡绿水悠,留鸟候鸟满洲头。一度垂危的闽江河口湿地恢复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肾透析”功能,再次成为野生动植物的“天然基因库”。

山海新经——福建闽江流域(福州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纪实闽江河口湿地“三宝”之勺嘴鹬

江河归海。海的这一边,闽江河口湿地如画。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等珍稀水鸟成为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郑航和同事们镜头中的“常客”。闽江河口湿地4项指标达到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先后入选“中国十大魅力湿地”“中华凤头燕鸥之乡”“国家重要湿地”,2022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预备清单,2023年正式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山海新经——福建闽江流域(福州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纪实闽江河口湿地“三宝”之中华凤头燕鸥

潮涨潮落。海的那一边,是另一块让人魂牵梦萦的陆地。“中华凤头燕鸥在闽江河口湿地‘谈恋爱’,在妈祖小岛‘生小孩’。这只鸟在海峡两岸迁徙的故事,让大陆与台湾同胞更深切地感受到彼此同根同源。”郑航说,在保护治理湿地的同时,两岸密切开展合作,这个珍稀种群得以保护和恢复。

山海新经——福建闽江流域(福州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纪实闽江河口湿地“三宝”之黑脸琵鹭

沙与林

沿闽江河口湿地向南,是绵延55公里的滨海岸线。

不搞单打独斗、各唱各的调,统筹考虑自然地理单元的完整性、生态系统的关联性、生态要素的关联性,福州山水工程陆海统筹的“山海模式”在这里亦有生动实践。

作为城市副中心,滨海新城的诞生缘于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福州提出的“东进南下、沿江向海”战略构想。在向“创新高地、开放门户、宜业家园、生态绿城”的定位阔步发展中,新城也有忧患。

滨海新城海岸开敞,直面太平洋,是我国海洋灾害风险高、受风沙灾害影响较重的区域。1992年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修建时出土的著名遗址——宋代显应宫,就是受海啸和风暴潮灾害而被“沙埋”于地下。

这里的海岸线主要以自然岸线为主,绝大部分为砂质岸线,绵延25公里的砂质海滩和天然沙丘形成罕见的滨海“天漠”,和防护林共同构建了极具滨海特色的海岸带生态防护系统。然而,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双重胁迫,防护林老化受损、沙滩向陆海两侧消退、湿地生态退化等问题愈发严峻。

2020年8月,福州市启动滨海新城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海滩整治修复与养护、滨海防护林修复与建设、海堤堤后湿地生境修复三大工程。工程由海向陆构建了由动态平衡海滩、综合防护林带、水系连通湿地组成,自然缓冲带与人文景观区交错融合的海岸带生态减灾空间体系,为沿海城市实现海岸带生态与减灾协同增效提供了样板。

政策、资金、技术……海岸带保护修复缺了哪一项都行不通,然而当被问及“最难之处是什么”时,该工程的规划设计师、自然资源部海岛中心生态处副处长姜德刚说:“从自然规律和历史演变中寻找正确的修复思路最难,也最重要。只有扎实调研追根溯源,才能找到准确答案。”

姜德刚带着研究团队调阅了1985年以来的历史资料,大胆地探索、小心地求证,给出了最适宜的系统解决方案。

优化配置,构建综合防护体系——

按照“后滨植被固沙、防护林留沙”的建设理念,向陆一侧,补种先锋树种木麻黄,巩固现有防护林带,同时混交种植多种适生植物,提升生物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生物多样性。向海一侧,采用近自然的人工养滩修复模式,通过海滩补沙、后滨植被种植等工程措施稳定沙滩结构,促进风沙在防护林向海侧堆积。

节约资源,促进海滩自适应动态平衡——

变废为宝,以闽江口航道疏浚砂为主的补沙来源,在提升沙滩稳定性的同时,减小了投入成本,自然恢复海滩自营力,达到海滩自然演变下的动态平衡。

守正创新,优化配置适生植物——

筛选抗风、耐盐、耐旱和耐贫瘠的沙生地植被,作为海滩后滨沙地植被适生物种。在福建首次开展砂质海岸带柽柳引种示范,与当地传统物种木麻黄一同构建形成乔灌双层级滨海防护屏障。

“生态保护修复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将自然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姜德刚说,滨海新城海岸带修复最大的收获,是深刻体会到了自然恢复的力量。

外文武海堤堤后湿地清退养殖、清理外来物种后,有一段时间,技术人员把修复的主导权交给了自然。没成想,原本被独立鱼塘分割的水系恢复连通之后,大自然显示了强大的自我恢复能力——水质越来越清、越来越净,植被和水鸟越来越多,生态栖息地在无干扰、无开发的状态下实现了自然恢复。东湖湿地修复一年后,植被数量由修复前74科166属202种增加至80科176属221种,记录到的鸟类总数和多样性指数分别增加了22.8%和13.6%。

如今,在这条自然岸线上,林宽树密,防风固沙;滩厚草丰,消浪弱流。长7.5公里的干滩,宽度平均增加30米的稳定海滩,长5.5公里、宽300米~500米、面积221公顷的沿海防护林带手足相连、一路同行,大幅度提升了抵御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和防风挡沙的能力。

沙在前方,细沙柔柔。座座沙丘连绵起伏,难得的“天漠”景观终于常驻世间。

树在后方,林涛阵阵。株株绿植向上伸展,像卫士列队一样默默守护着陆地。

沙与树,白与绿。既泾渭分明,又同心协力共同创造并见证着新城的安宁与富硕。

保护与保障

生态保护修复是破解资源保护与要素保障“两难”的一把钥匙,是绿色发展试卷上的一道大题。

今天,走进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人们的目光不仅被一望无际的滩涂、芦苇荡,各种各样自在翱翔的飞鸟吸引,他们也常常在一块纪念碑前驻足,碑上刻着这样一行字:“湿地保护是生态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我省要建设生态省,必须重视对湿地的保护。”这是2002年4月29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次重要批示。

山海新经——福建闽江流域(福州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纪实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一角

近20年后的2021年3月,一个春和景明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福州考察时饱含深情地说,“一生中最好的年华在这里度过”“继续把这座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让有福之州更好造福于民”。

殷殷嘱托,声声入耳,句句入心。站在新起点上,山水工程成为福州市进一步厚植山水城市生态底色,让福山福水为百姓造福的平台载体。

随着闽江河口湿地流域协同保护及入侵物种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二刘溪河道沿岸5个村3.2万人免受洪灾,污水管网建设消除劣五类水质,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大大改善,流域内1.1万亩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提升,促进了粮食增产增收。

鳌峰、晦翁、砥砺、观澜等10多个观鸟休憩亭错落有致,百米腾龙田园长廊可倚栏听风;百榕街绿意盎然,闸港漫道百舸群鹭;生态鸟岛飞鸟结队掠影,卧龙滩涂栈道随处可重拾自然乐趣;在牛山欣赏闽江千张帆樯,在马山上可闻古炮台硝烟……生态和人文相互交融,座落于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旁边的国家湿地公园,既缓冲了游客对保护区的干扰,又打造了湿地特色旅游品牌,带动周边村镇“一产转三产”发展旅游经济,让社区居民共享生态保护成果。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我们要靠这片鱼塘生活。虽然海里面特别脏,但收走了,我们就没有生活来源了。”紧挨着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的长乐区潭头镇克凤村村民林发金说,清退鱼塘时他们本来想不通。”工程实施后,他们从担心变为欣喜——原来的鱼塘可以改造为水鸟栖息地流转出去,村民可以变身为湿地巡护员、保洁员,或者在公园附近经营摊位。这片曾经险些被败掉的家园,已成为福州重要的生态名片,福建省科普教育基地、林业生态文明实践基地、福州市青少年思政教育基地都设置在这里。

实施山水工程,将山水林田湖草海作为生命共同体保护,福州人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闽江河口湿地所在的长乐区,取名自《诗经》“长安久乐”之意。

山海新经——福建闽江流域(福州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纪实闽江河口湿地再现生机

“通过统筹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区域开发与持续运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不负‘长安久乐’美好寓意。”长乐区政府负责人说,他们正在谋划“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子,比如探索 NbS和 EOD模式,推动闽江南岸“沿江线”和美丽海湾“沿海线”两大生态片区连片开发。

滨海新城本以“建设”之名诞生,但建设过程中,海岸带生态保护得到格外重视,建设与保护两手抓、两手硬,新城发展由此走向新形态。随着海岸带整体生态环境品质的提升,新城显化出特有的生态优势和战略价值,成为集投资、创业、研学、居住、工作、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东湖数字小镇的“后花园”,吸引了阿里、小米、微软等500余家高新数字企业和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科研院所入驻。

“过去我们干了傻事,看到黄色的农田、绿色的土地就不喜欢,总希望到处一马平川,到处红红火火搞建设。其实,保护也是一种建设,是更好地保障发展。”当地一位党政干部的感慨,让从事38年资源保护工作的姚志勇心里敞亮多了。

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统筹资源保护与要素保障,福建将交出一份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福山、福水、福地、福气’是福建人民幸福的增长点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点。”福建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陈永共说,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通过统筹保护保障,激发要素活力潜力,为福建省高质量发展守土尽责、蓄势赋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修复久久为功。”福州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福州市将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大力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不断提升自然资源治理水平,严守自然生态安全底线,经济发展“高素质”与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

“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福建省省长赵龙说,福建将在更高起点上深化生态省建设。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系统建设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园区,继续当好绿色发展的“优等生”。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新时代,福“舟”划出新航道;新征程,福“舟”精彩谱写着“山海新经”。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供图: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责任编辑:陈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