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脉赋新韵 探寻古厝保护的福州路径
福州,山清水秀、生态优美,历史悠久、人才荟萃,被誉为“有福之州”。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福州古厝〉序》中指出,福州派江吻海,山水相依,城中有山,山中有城,是一座天然环境优越、十分美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立足良好的资源禀赋,多年来,福州牢记嘱托,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大力度实施古厝保护修缮,出台全省首份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规范性文件……全力守护城市的“根”与“魂”,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助力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
烟台山历史风貌区。记者 池远 摄
传承好 留存老城文化记忆
“这么美,难怪有这么多人慕名而来。”四月,人们循着“四月雪”来到衣锦坊,幽长的巷子尽头,是坊巷间最美的春色——洁白花朵缀满树冠的百年流苏树。
“福州古厝的保护是对历史风貌和文化遗产的有机连缀,通过老墙、门罩、古树名木等特色要素的延续,保持了街巷历史积淀的多样性,重塑了场所文化的认同感,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古建所所长罗景烈说。
从一座座古建筑的多样性保护,到全局层面“全域推进、分类保护、活化利用、传承弘扬”的保护策略,福州坚持以点带面,对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梁厝等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文物建筑,进行重点保护修缮,并以此辐射带动集中成片保护。
如今,全市现有4783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56个点;历史文化街区5处、历史风貌区8处、历史建筑群13处;各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3个、传统村落134个,逐步形成全市域、全体系、全要素的名城保护体系,开创名城保护新局面。
修复好 花样手段实现活态保护
近日,位于三坊七巷宫巷的沈葆桢故居正式启动修缮。
“在被采纳的方案中,不仅上世纪80年代搭建的混凝土结构建筑被列为拆除对象,影响封火墙稳定性的几棵树也将被移植。”相关设计人员介绍,这些细之又细的工作,正是福州严格遵照国家文物局“遵守‘最小干预原则’,核减工程量,避免过度修缮”要求的体现。
即将迎来“新生”的沈葆桢故居是福州以“镶牙式、渐进式、微循环、小规模、不间断”的方式,持续推进古厝保护的一个缩影。
与此同时,随着福州打造“数字应用第一城”的步伐加快,古厝保护也插上了数字翅膀,大大提升了历史建筑保护的效率与效力。
前几日举行的2023年首届福州古厝营造与修复职工数字应用技能竞赛决赛现场,一群年轻人坐在电脑前,拿着尺寸图和参考图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古建筑复原建模。“这项技术可实现‘无触碰式’获取古厝全方位信息,数据存储后,即使古厝遇到损毁也能精准修复或重建。”大赛裁判长黄志贤告诉记者,省内已有部分高校开设古建筑保护相关专业,数字化保护课程也在尝试中。
利用好 古厝与时代“双向奔赴”
气温渐暖,梁厝历史文化街区也渐渐热闹起来。街区一间古厝内,香浓的中药草味吸引了不少游客,“中药哪有爱情苦”的趣味标语更让人捧腹不禁。这是壶山林氏中医药特色凉茶铺,目前正在试运营阶段。
“这间古厝之前就是一家中药铺,也是因此渊源,我选择把古厝整修并活化利用为中药茶铺,让其以一种新姿态接力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任。”壶山林氏健康管理师陈友和告诉记者。
非遗“住进”古厝,有了扎根的“家”;古厝有了非遗,更添生机。这间中药铺也成了福州活化利用古厝的“代表作”之一。
结合文物建筑自身特色,福州不断探索“文物+非遗”“文物+文创”等的利用新模式,讲好福州文物故事。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林森公馆辟为儿童绘本图书馆、台江区曾氏祠堂打造成为“苍霞人家”生活馆、烟台山亭下山37号~49号民居打造成文创基地……
从“保下来”到“活起来”,古厝的传承发展正不断融入城市文化建设中,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当中。(见习记者 燕晓 记者 林奕婷)
- 福州国企首次组团亮相数博会展示数字化项目(2023-04-28 09:11:06)
- 首届福州番薯文化节5月7日举行(2023-04-28 08:48:52)
- 福州:200支队伍助力数字峰会 一抹抹“志愿红”在行动(2023-04-28 08:13:45)
- 数字文化分论坛观察:数字浪潮如何澎湃文化新动能?(2023-04-28 08:07:01)
- 盘石集团董事局主席田宁:未来我们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2023-04-28 08:02:56)
- 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城市设计赛道落幕(2023-04-28 08:02:56)
- 数字闽商—浪潮数字文化产业园签约(2023-04-28 07:55:59)
- 数博会国企数字化项目签约仪式举行(2023-04-28 07:43:02)
- 数字文化分论坛举行(2023-04-28 07:28:30)
- 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最佳成果”发布(2023-04-28 07:2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