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要闻

半城山色半城水 生态福地好家园——看山水城人和谐共生的福州实践

2023-04-22 17:18:48来源:福州日报  作者:胡一晟 池远 林双伟

半城山色半城水 生态福地好家园——看山水城人和谐共生的福州实践闽江之心。记者 池远摄

三山鼎峙,两江相拥,山水风光与自然肌理,深深镌刻进福州的大街小巷、城市乡村,这既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人类所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球家园的美好缩影。

望碧海金滩,闽江河口湿地如画。从正式提出闽江河口湿地申遗计划,到成功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预备清单,福州不断健全加快生态保护修复及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打造中国湿地保护和河湖治理样板。

观城中福山,山野绿林郁郁葱葱。依托屏山、乌山、于山,名城文化主题山体公园集群蓄势待发;飞凤山、高盖山、金鸡山、牛岗山等山体改造提升、功能织补陆续推进,各类富有特色的主题公园正待揭开面纱。

看榕城碧水,两江润城扮靓家园。“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万鸟翔集”的生态家园建设持续推进,市民游客漫步其间可“看山、望水、走巷、忆乡愁”的美好愿景逐步成为现实。

近20年来,福州秉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让城市在自然中有机生长,彰显“半城山色半城水”的独特魅力,努力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城市典范。

半城山色半城水 生态福地好家园——看山水城人和谐共生的福州实践福道。记者 池远摄

流域保护显成效

打造中国山水工程福州样板

春日的闽江口,草长莺飞,微风拂面;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内,芦苇飘荡,鸟鸣声声,吸引了不少市民纷纷携家带口前来打卡。

“你看,这里退潮时有一望无际的滩涂和芦苇荡,更有成群的飞鸟,其中还不乏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呢。”从主城区驱车半小时前来的市民龚程清,一边指着原处成群的飞鸟,一边对孩子说。“在这里能看到最自然、最原生态的场景,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真是太棒了!”

这片总面积2300多公顷的大美湿地,坐落于全球候鸟迁徙九大路线之一的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线上,作为中转地和补给站,受到数以万计候鸟的青睐,是多种燕鸥类重要的繁殖区以及黑脸琵鹭等水鸟重要的迁徙停歇地和越冬地,也是中华鲟等多种鱼类的洄游产卵地。

曾几何时,作为福建省最大最优良的河口三角洲湿地,这片各类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曾遭遇种种“创伤”、面临各样威胁。

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大量入侵。这种生长速度快、根系发达的植物严重排挤了红树林、短叶茳芏、芦苇等本地乡土湿地植物生存空间,成为闽江河口湿地最难治愈的顽疾。

由于互花米草入侵及大面积扩散,水鸟觅食地及高潮位停歇地大面积减少,加上大量的海漂垃圾特别是塑料垃圾滞留在闽江河口湿地的潮间带和滩涂上,严重污染环境,对水鸟活动造成危害,甚至造成它们的死亡。

闽江河口湿地上游陈塘港流域及二刘溪流域印染、养殖及生活等污水未接入污水管网,以及保护区邻近水域水产养殖侵占,使得乡土水生植物、底栖类、爬行类和鱼虾类等动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减少,极大威胁了以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水鸟群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就强调建设生态省必须重视对湿地的保护。福州始终牢记嘱托,叫停不合理项目、推进湿地立法、划定管控红线,并密集推出退养还湿、清除互花米草等一系列保护与治理举措,坚决守护湿地生态。

得益于总书记的亲自关心推动,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得以建立,并用10年时间实现了创建县级、晋升省级、升格国家级的“三级跳”。在自然资源部的大力支持下,闽江流域被列入全国第二批山水工程修复试点。

作为全国同批山水工程中唯一兼备陆地与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试点流域,福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将闽江流域山水保护工程作为福州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重要举措,坚持一把手亲自谋划、部署、推动,以“陆海统筹、河海联动”为特色,在不断摸索中形成了一套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的“山海”模式,努力为实践生命共同体理念提供“福州经验”。

半城山色半城水 生态福地好家园——看山水城人和谐共生的福州实践闽江河口湿地栖息着大量鸟类。记者 林双伟摄

在市山水办架构下,资源规划、发改、财政、林业、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海洋与渔业、城乡建设等多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市政府统一领导、市直部门协同推进、各县区具体落实的组织体系,以“流域工程包”为抓手,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同时,积极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建研一体化,以院士工作站为基础,丰富“科技特派员”制度新时期实践内涵,构建“本土+省际+跨地区”的技术支撑模式,探索生态保护修复领域“科技特派员”模式,加快生态保护修复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在顶层设计层面,市委市政府坚持“陆海统筹、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规划策略,将对象从陆域延伸至海洋统筹陆海生态系统修复。横向上将生态保护修复与风景园林以及国土综合整治等多学科相互融合;纵向上使“生命共同体”理念下沉至项目清单,落实试点目标。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重规划管控”以及“生态保护、生态治理、水系修复和人居环境治理”的“四层保障体系”,构建“一带两溪多流域”总体保护修复格局,实现山水林田湖草多要素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

坚持项目推动,通过全方位梳理,闽江全流域89个修复项目应运而生,共筹措项目资金17亿元,其中获得中央资金支持2.03亿元。在这些项目中,福州又集中发力,打造了闽江河口湿地流域协同保护修复项目、清凉溪脆弱性小流域综合保护修复和金沙溪生态服务型流域生态修复3个精品示范工程,成为了闽江流域(福州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样板。

值得一提的是,在闽江河口湿地协同保护修复中,福州形成了“1+3+N”的系统治理模式。“‘1’是一个整体,也就是将闽江河口湿地、陈塘港流域、二刘溪流域作为整体单元,统筹山水林田湖海多要素系统保护修复。‘3’为统筹陆地海洋、岸上岸下、流域上下的‘三同治’,通过上游陆地空间上森林、河流、城镇等生态系统与下游海洋空间上湿地生态系统的协同治理,实现综合统筹。‘N’为多项生态保护修复措施,聚焦多类型生态问题精准施策,通过林分改良、退塘还湿、植被恢复、水环境综合整治等,解决互花米草入侵、水鸟栖息地减少和海漂垃圾等问题,有效保护珍稀濒危水鸟栖息地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稳定,同时辅以共享共治和产业拓展,系统提升湿地生态服务价值。”市资源规划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芦苇摇荡绿水悠,留鸟候鸟满洲头。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福州以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发展为抓手,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蝶变。如今,闽江河口的生态“失地”早已重回湿地——退养还湿3197亩,恢复乡土植被2605亩,治理互花米草4590亩;退养区域年均栖息水鸟超过5万只,种类超过100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达到87种……

如今的闽江河口湿地已有4项指标达到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先后入选“中国十大魅力湿地”“中华凤头燕鸥之乡”“国家重要湿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及经验做法推广清单”;2022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预备清单,2023年正式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半城山色半城水 生态福地好家园——看山水城人和谐共生的福州实践改造提升后的乌山公园。记者 林双伟摄

治山治水扮新景

构建温馨宜居生态空间

吃过早饭,背上相机,退休干部郑兴义走出家门,步行不到3分钟,就到了白马河公园。沿河两岸,榕树郁郁葱葱,河水波光粼粼,映照着晨练人群幸福的脸庞。郑兴义沿木栈道散步,不时举起相机定格下美景,不一会儿,就到了河畔的乌山脚下,在大众茶馆沏一壶清茶,背山面湖,享受春日里的恬静时光。

作为“老福州”,郑兴义见证了榕城这些年来的喜人变化:河水更清了、河岸更绿了、公园更多了、空气更好了……一处处步道串起远近的山体、绿地、公园。“登山观景、沿河享绿,都在家门口,这就是福啊!”郑兴义陶醉地说道。

市民的由衷赞叹,缘于一任任主政者夙兴夜寐的不懈努力。

城绕青山市绕河,百余条内河纵横交错,串起了榕城的生命线,滋润着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儿女。如何做好治水兴水文章?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主持编制《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高瞻远瞩地提出“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治水方略,推动实施整治内河6年规划,开展西湖综合整治、晋安河清淤、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等,用务实举措还广大市民安澜清波,为福州留下了治水兴水的宝贵财富和实践经验。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科学规划引领,以内河整治为切入点,坚持治山、治水、治城一体推进,在全市大力推进水系、山体、空气等一系列生态总体保护与修复,提升城市山水风貌,逐步探索出山水城综合治理的有效路径,让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让市民享受高品质生活。

如何实施?福州坚持系统、科学、管用的理念,要求干部践行一线工作法,“看图看三天,走路走三天”,针对福州内河“涝”“臭”两大问题,巡查当时全市107条内河及其支流,全面摸排原因,逐一形成治理方案。2016年下半年,城区水系综合治理攻坚战全面打响。

针对摸排出的800多个问题,福州制定了5000多项整改措施——

突破就黑臭治黑臭——坚持黑臭问题症状在水中,根源在岸上,核心是管网,不仅对河道清淤疏浚清垃圾,整修驳岸,还同步开展污染源治理、排水管网排查修复、污水厂提标扩容等工作,综合施策、标本兼治;

突破就河治河——坚持全流域治理和全过程管理的理念,将全市107条主干内河和49条支流,按流域划分为7个水系项目包全面治理,并引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以15年为周期实施投资,设计、施工、运营管理一体化运行;

突破就水治水——坚持水岸同治,实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结合城市建设全面改造沿河旧屋区,新建近500公里滨河绿带、300多个串珠式公园,统筹沿岸自然景观与城市风貌,改善水系周边整体人居环境。

内涝治理、污染源治理、黑臭水体治理、水系周边环境治理、水系联排联调五管齐下,福州还在全省首创成立市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对所有涉水设施统一调度,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河长日”机制……从上游到下游,从水体治理到生态修复,一套坚实有力的治水“组合拳”,换来一条条福水的长“治”久清。

如今,福州城区建成开放河道121条,总长度超过250公里,“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一城碧水,已成为惠及福州百姓的生态福利。

半城山色半城水 生态福地好家园——看山水城人和谐共生的福州实践市民畅游福道。记者 池远摄

治水亦要治山,只有山环水抱,山水交融,城市的生态福利才能得以永续。

当下,福山郊野公园宽阔的山道上,随处可闻市民游客的欢声笑语,山道两侧,满目青翠,啾啾鸟鸣。春光明媚,万物复苏,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景象,引得人们纷纷拍照留影。

华丽蝶变同样发生在乌山。2020年,福州市委、市政府启动乌山历史风貌区保护修复提升二期工程,对乌山进行改造,还绿于山、还山于民。

拆除违建、修复山体、补植绿化、新建凉亭……在修复山体的同时,福州还对乌山和周边自然景观、人文风貌进行整治,将乌山与周边的白马河、三坊七巷、黎明湖等景观资源连接,建成了系统串联的10个主次出入口、总长6.8公里的三大环形线路。

如今在福州,像“白马河—乌山”这样的山水连接体越来越多。一条125公里的“福道”,又将这些分散的山水连接体串起,连同一处处街头绿地、小公园,共同构成一幅“城在山水中,人享山水乐”的美好画卷。

改善后的城市山水风貌持续释放生态效益,据统计,2022年,福州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51,同比改善3.1%,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第5,省会城市排名第3;主要流域优良水质比例97.2%,同比提升2.8个百分点,其中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首次实现100%。

如今,福州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3.0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82平方米,近1500个大小公园星罗棋布,一条条江河,正穿过一座座山体,连起一座座公园,串起近在咫尺的诗意生活。

山水工程的推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诠释,并不只发生在城区。在新城、在郊县,通过海岸带修复、矿山治理等生态修复和保护系统工程,福州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成果。

陆地上,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条条大路四通八达;天空中、海面上,飞机货轮往来不息,项目资金纷至沓来。如火如荼建设中的滨海新城,渐渐成为福州未来的城市副中心。而滨海新城海岸之上,一道新时代的“生态长城”也在渐渐成形。

“近年来,滨海新城开发速度加快,大规模的开发活动带来了繁荣的经济,人们对于滨海区域的生态问题也愈加地关注起来。”市资源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降低人为干扰,改善水土流失、树龄老化等因素导致的防护林断带缺口、沙滩蚀退现象,修复新城海岸带,成为维护城市形象、治理海洋生态环境的必要之举。

2020年,新一轮滨海新城海岸带修复工程正式启动。秉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福州迅速推进精准修复:针对滨海防护林开展人工造林,查缺补漏,补足林带;针对东湖湿地,更新老化残次防护林,补植断带,保障防风固土效果;针对机场北部海滩,全面清理人为垃圾及占滩建筑,恢复海滩稳定性。未来,滨海新城海岸带将由海向陆,形成由宽缓海滩、层层林带、大片湿地组成的交错梯队缓冲带及与人文景观自然融合的生态减灾空间体系,打造集海岸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优化于一体的海洋生态安全格局。

砂石,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资源,过去大多来自于河砂,由于过度开采容易造成河道安全、生态环境等问题。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要保护自然生态,也要满足城市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市资源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福州结合实际,重点做好砂石需求调研,优化矿业布局,以科学规划推进矿业合理开发。由石料制成的机制砂,成为保障建设用砂需求的新选择。

“十三五”期间,福州关停敖江流域饰面石材矿山146座,治理面积约471.5公顷。做到了关停治理并举,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据统计,仅2022年,福州全市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3万亩;2018年至2022年,全市共封山育林8.53万亩。经过接续努力,有福之州的水环境质量明显提高,生物多样性得到改善,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半城山色半城水 生态福地好家园——看山水城人和谐共生的福州实践治理后的流花溪景色宜人。记者 林双伟摄

两江四岸展新貌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际化山水城市会客厅

党的二十大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2021年3月,春和景明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福州考察时深情寄语,“一生中最好的年华在这里度过”“继续把这座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让有福之州更好造福于民”。

殷殷嘱托,声声入耳,句句入心。山水相依,人间福地,此起彼伏的山峦、蜿蜒曲折的碧水,勾勒出福州秀美的城市线条。站在新起点上,如何进一步厚植山水城市生态底色,让福山福水为百姓造福?

谋篇布局,规划先行。《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尊重并保留城市山水风貌,打造连山通海、城绿交融的区域生态廊道和城市组团绿楔,形成山与城、水与城、山与水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全面启动“两江四岸”环境全方位系统提升,明确了城市水体治理、山体修复、绿化提升、夜景照明、设施完善、慢道贯通等工作,并着力对标“国际化山水城市会客厅、最美水岸”的目标定位,坚持“点上扮靓、线上贯通、面上提升”,精心打造“闽江之心”,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闽江北岸集慢跑、步行、骑行于一体的城市慢游步道,一体推进山水城市建设。

此外,福州还实施“双河长制”,把每月14日设为“河长日”,开展集中巡河;并常态化开展“护河爱水、清洁家园”行动,以河湖水系治理带动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如今的有福之州,水清河畅,碧波映城,城托青山;城在山水中,人享山水乐,尽显生态之美、发展之美、和谐之美。

走在城市中轴线上,这里的闽江两岸,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在青年广场上享受江风,参加一场文化活动;登上江心公园,邂逅一次江上日落;到烟台山历史风貌区打卡景点……作为“两江四岸”品质提升改造工程的重点区域,“闽江之心”集山水自然景观、文化街区、商业综合体等元素为一体,正成为福州新的城市会客厅,受到市民和游客的广泛赞誉。

除了有老百姓的口碑,社会各方面的肯定也纷至沓来。2022年9月,“闽江之心”青年广场荣获2022年Eduwik建筑卓越奖城市设计类(建成类)一等奖;10月,“闽江之心”青年广场城市更新项目获得2022年全球未来设计奖金奖。

秀丽山水有了“绿”的衬托才更锦上添花。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让榕树造福榕城”“福州要多植榕树”等殷切嘱托,福州以草木为画笔,种大树、造绿荫、建公园,串山连水、织补绿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82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5%,近1500个大小公园星罗棋布,构成一幅“城在山水中,人享山水乐”的美好画卷,入选全国十大“大美之城”。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两年来,福州市民惊喜于家门口的变化:河道更清澈,公园更多更美,推窗见绿,出门见园,城市版的园林生活正成为现实。

在“山水城人”和谐共生的建设成果基础上,福州进一步持续推动“闽江之心”提档升级,开展全年不间断的文旅“流水席”,打造兼具“国际范、闽都韵”的“山水城市会客厅”;策划实施融生态保护、休闲观光、人文历史等于一体的闽江十景标志性工程,突出一码头一景区一主题,广植福桔、茉莉花等市树市花市果,培育“诗画闽江·船递幸福”闽江游品牌,让八方游客充分领略山清水秀桔子红的好景象,感受闽山闽水物华新的新气象。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城市建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着眼于推进形塑望山看水的城市格局、织补显山露水的城市肌理、涵养乐山乐水的城市文脉、提升亲山近水的城市品质、构建治山理水的城市样板等工作,福州进一步厚植城市山水生态本底、塑造优美形态、延续历史文脉、增进民生福祉、增强治理效能,全力打造山水城人和谐相融的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典范。

福州还将在山水城市的体系建设上持续发力,在实践中健全完善山水城市的价值体系、指标体系、治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山水城市建设经验模式,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到2035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城市典范建设将全面完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山水城市形态充分彰显,福州将充分显露出世界水准、中国气派、闽都韵味的山水城市气质,形成有韵味、有温度、有质感的高水平“美丽中国”建设福州样板,展现“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新图景。

朝晖映照山野,闽江泛起金光,蜿蜒步道记录着市民轻快的步伐,曲折江岸承载着游客幸福的欢笑。从满目葱翠的座座福山,到游人如织的生态绿地,再到沙鸥翔集的河口湿地,山、水、城、人的和谐共生,在有福之州彰显得格外恰如其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这座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必将更加美好,更好造福于民,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福州样板,为地球家园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应有贡献。(记者 胡一晟)

【责任编辑:钟培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