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名代表参评 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福州样板”
象园街道长者食堂内,老人为菜品点赞。记者 石美祥 摄
核心提示
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10000套、新增学位18000个……
随着28日市人大常委会通报了“2022年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十件实事”评选结果,一场声势浩大、涉及800多万市民切身利益、凝结9510名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集体意志的评选工作落下帷幕。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此次评选工作是市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要要求的具体实践。
它把人民利益“置顶”,将全过程人民民主“一根针”巧穿民生实事“多条线”。市人大常委会在为民办实事的酝酿、确定、实施、评价各个环节全面参与,用全方位的出镜“描绘”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福州样板”!
评选广泛
近万名人大代表参与
为民办实事、为民办好事,让人民群众满意,是党委、政府各项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秉持着这样的初心和使命,多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把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票决工作,作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和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抓手,从项目酝酿、征求意见、常委会会议票决确定项目、一年两次听取市政府办理情况报告、日常视察跟踪监督等,全过程参与其中,开展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在市委的领导下,今年8月底,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关于推进福州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链条闭环监督相关工作的方案》,进一步提升监督的质效;11月,市人大常委会出台评选工作实施方案,决定从福州市2022年为民办实事的73件实事项目中,评选出10件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实事。
为使评选工作的触角真正延伸到基层,接地气、强根基,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上下联动,组织了9510名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参与其中。
“要使评选工作取得实效,就得始终将各级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贯穿始终,并充分发挥代表们扎根于群众之中、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市人大常委会评选工作负责人表示。
在接下来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人大代表们充分发挥了解民情、反映民意、汇集民智的桥梁纽带作用,对候选项目采取集中视察、听取汇报、召开座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开展评选。
福州市小柳小学新校区今年9月1日投用。记者 叶诚 摄
主办单位
让人民满意是唯一标准
“让人民满意是唯一标准。”受访的项目主办单位相关负责人表示。
自评选工作开展以来,项目各主办单位开通30多部热线电话及邮箱,主动接受各级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的咨询和监督,用评选查找问题、用整改弥补不足、用监督改进作风、用行动树立形象。
市教育局:全力推进项目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代表们和广大市民关注的热点。
为完成今年年初确定的“中小学新建7所、改扩建10所,新增学位18000个”等目标,市教育局通过采取月报制度掌握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实地抽查项目实施情况、下发项目实施进度通报等一系列措施,全力抓好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全市中小学新建7所、改扩建10所已全部竣工,新增学位1.8万个,累计投入资金21.15亿元。
“项目的建成,有效缓解了福州市城镇区域义务教育阶段学位紧缺的矛盾,正逐步消除全市‘大班额’问题,提升教育公共服务品质。”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市房管局:促进职住平衡
人才是福州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第一资源”。
代表们建议福州市开展以新市民、新青年为重点的租赁住户需求调查,科学分析全市租赁住户供求情况,不断推动“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目标迈进。
“在推进‘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10000套’项目过程中,我们重点围绕新市民、青年人的就业特点和工作便利性等需求,将保障性租赁住房重点布局在现代物流城、福州大学城以及轨道交通沿线、工业产业园区、商业商务集聚区、学校、医院和科研院所周边等人口聚集、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住房需求旺盛的区域,促进职住平衡。”市房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截至目前,全市已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11214套,完成年度计划112%。
战峰长租公寓。记者 池远 摄
追溯评选
最大限度地体现民意
评选人民群众最满意实事工作,在福州市并不是首次开展,追寻其源头,得上溯到20世纪90年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高度重视为民办实事工作,将为民办实事工作作为解决群众‘急’‘难’问题的重要抓手。”市人大常委会评选工作负责人介绍,1991年,当时的市委、市政府在《福州晚报》公开征集人民群众对于下一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的意见建议,并评选当年“市民最满意的十件实事”,取得很好的社会反响,为福州市今后的为民办实事项目票决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大工作的法定性、程序性和规范性很强,这对评选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市人大常委会为此高规格组建为民办实事项目评选工作领导小组,主任会议专题研究为民办实事项目评选工作方案,将项目征集、初定、审议、监督、评选等各工作环节进行细化,研究通过后下发正式通知组织实施,确保评选工作有章可循、有序开展。
同时,市人大常委会注重把握“三个环节”提升评选工作实效:突出把握项目的可行性,筛选出群众最急需、最紧迫、最现实的项目;突出把握评选的程序性,通过把好项目“收集关”“筛选关”“评选关”,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民意;突出把握监督的实效性,督促为民办实事项目实施,确保每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做到过程可查、结果可评、成效可检。
正是通过上述种种举措,确保了评选的导向更加正确、程序更加规范、成效更加明显,推动项目主办单位把评选作为提升自身工作的契机和动力,认真对照评选中发现的问题,持续抓好整改落实,以良好的工作实效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人大代表
实现“为民发声”到“由民作主”
一些参与评选工作的人大代表告诉记者,评选工作之所以能赢得各方支持、取得良好实效,其值得总结的经验固然有很多,主要还是在于程序设计合理和对当前群众的所需所盼的积极回应。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精髓在‘全’,更在‘人民’,民主监督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决定着代表履职成效的‘上限’。”陈长钦代表介绍,他在评选前广泛收集了群众对民生实事项目的建议意见,评选时的那一票他是经过审慎思考投下的。
不少代表指出,此次评选出的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十件实事侧重于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很接地气。通过评选,将全过程人民民主“一根针”巧穿民生实事“多条线”,实现了从“为民发声”到“由民作主”的升华。
郑书鸿代表建议,希望在今后的评选工作中对监督、评价、管理等环节进行提升,从而推动项目主办单位愈加重视评选工作,将接受人大监督作为不断自我加压、不断整改提升的强大动力,从而实现“要我评”到“我要评”的认识转变。
展望未来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福州样板”
“福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做好人民群众最满意实事的评选工作,对积极探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忠指出,这是传承弘扬宝贵思想和精神财富的实际举措、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行动、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最优载体。
张忠强调,“人民满意”不仅是对项目主办单位的要求,也是对评选工作、对人大工作的要求。希望全市各级人大和项目主办单位坚持把人民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筑牢为民办实事工作的民意基础,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全市上下凝聚起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共识与合力。
记者了解到,市人大常委会今后将不断完善评选工作,通过进一步发挥代表作用,提高民意表达的广泛性;进一步完善程序设计,提高评选工作的科学性;进一步加强闭环管理,提高民主监督的实效性;进一步落实跟踪问效,提高民主评价的权威性等举措,传导评选压力,推动整改落实,用不折不扣的履职“描绘”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福州样板”。(记者 李晖)
- 福州现代物流城三大专业市场建设“加速跑”(2022-12-29 07:41:29)
- 福州市人大常委会会议通报 “2022年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十件实事”评出(2022-12-29 07:24:53)
- 福州市人大常委会:尊重代表主体地位 支持代表发挥作用(2022-12-28 22:29:55)
- 福州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召开(2022-12-28 22:27:45)
- 奔走在希望的田野上——走近闽清驻村第一书记(2022-12-28 09:52:26)
- 市政协提案助推政法机关网上业务一体化(2022-12-28 09:52:26)
- 永泰各乡镇“擂台比武”(2022-12-26 22:53:52)
- 福州市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 推动省会高质量发展(2022-12-26 22:45:34)
- 福清市检察院组建“检察听证员库”(2022-12-26 07:44:19)
- 福州海关当好“服务员” 助力福米产业园建设发展(2022-12-26 07:2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