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要闻

李熙慧:她是虫鸟“翻译家”

2022-11-08 09:26:20来源:福建日报

李熙慧:她是虫鸟“翻译家”李熙慧在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做鸟类调查。(受访者提供)

前段时间,福州市福山郊野公园的市民园长李熙慧与儿子温川林通过布置红外相机,记录到国家三级保护动物果子狸等动物,他们惊喜极了。“此前,曾尝试带着相机‘昼夜潜伏’公园,几次下来收获甚少。今年升级了装备,收获颇丰。”

李熙慧是一名杂志社编辑,她喜欢逛公园,与虫鸟为伴。10年来,她从最初对虫鸟一无所知的“小白”成长为大自然的“翻译家”,长期进行福山郊野公园生物多样性调查,从事公益自然宣教活动,撒播自然教育的种子。

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走进福山郊野公园,这里绿植拥掩、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公园原生植物、园林植物比例,动物物种等,李熙慧都了然于胸。

李熙慧遇到过食蟹獴——一种只在央视节目《秘境之眼》露面的神秘小动物;观察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成为福州市区种群分布第一笔记录;只听声音便能辨别常见的鸟类……

与虫鸟结缘,要从2012年说起。彼时,温川林刚上幼儿园,李熙慧发现他对虫鸟有着浓厚的兴趣。“就像小时候的我。”母子俩一合拍,就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读绘本、查百科、逛公园,粗浅地认识虫鸟。

他们还养了一只锹甲,由于缺乏饲养知识,这只锹甲并没有存活太久。李熙慧意识到,她需要系统地学习生物学知识。

2014年夏天,李熙慧报名参加了一场有关探秘昆虫的科普活动,去了张家界。在溪流两旁的草丛间,她认识了石蛾:“幼虫在水中生活,会在身上裹满小石子,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迷惑天敌。”她第一次接触到灯诱,一块白布、一盏灯,能吸引成百上千的小虫子“扑火”。“听着专业人员的解释,发现每一只昆虫、鸟类,其行为背后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李熙慧不愿再当虫鸟世界的“局外人”。

回家后,李熙慧购买了昆虫学、鸟类学、动物行为学等方面的高校教材自学,通过网络大学课程“啃下”专业知识,反复背诵虫鸟的分类及名称,甚至尝试动物绘画帮助记忆、出省参加培训和科考。

2017年,李熙慧和儿子在武夷山遇到了开展昆虫调查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梁红斌。在他的指导下,他们尝试在城市空间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

也是那一年,福山郊野公园一期开园。近水楼台,李熙慧母子俩“探园”的故事自此开始。

深入生物多样性调查

背着单反相机、挎着望远镜,李熙慧母子俩常一起出行,一路上的对话颇为有趣。

“家燕、发冠卷尾、三宝鸟等属于夏候鸟,但这里更多的是留鸟,如白头鹎、红嘴蓝鹊等,一年四季都在。”

“园内保留了很多原生树种,不是单一的园林植物,各类昆虫就有了很大的生存空间。”

“三个音节的叫声是棕颈钩嘴鹛,金属声是灰树鹊。”

……

或早出,或晚归,一年会去福山郊野公园四五十趟,每发现一种动物,他们都用文字、图片进行记录。

在近两年上百次的观测中,李熙慧母子俩慢慢形成了福山郊野公园生物多样性的小数据库。“结果连自己也吃了一惊,我们记录了140多种鸟类,500多种昆虫、两栖类、爬行类动物。”她说。这填补了福州市区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它还作为重要参考资料帮助园方申报“蚂蚁森林”保护地、帮助鼓楼区申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2020年,温川林整理的《福州福山郊野公园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获得第35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作为一名自然教育导师,李熙慧还长期从事公益自然宣教活动,从支付宝的“公益三小时”,到观鸟导赏,再到夜探活动,她不厌其烦地和孩子们聊小动物的话题,每年参加的公益活动时长超500小时,并在2022年获得福建省最美生态志愿者称号。

如今,李熙慧的调查范围不断扩大,记录福州金鸡山公园、福州乌山历史风貌区等区域生态数据,参加福建兴化湾、闽江河口湿地、福宁湾鸟类调查以及浙江丽水等地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她说:“我愿意当一个中间人,把专业变成科普,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进而更好地保护它们,我觉得很有意义。”(记者 林霞)

【责任编辑:伊宁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