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焦点图

援藏路上的福州力量

2022-06-23 10:45:37来源:福州日报  作者:林晗

仲夏六月,雪域高原上,格桑花绚丽绽放,见证着福州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对八宿县这片土地的深情。

2019年7月,福州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队踏上“缺氧不缺精神”的援藏征程。3年时间,1000多个日夜,援藏干部不仅把汗水和智慧洒在雪域高原,也把“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写在“藏乡江南”的高质量发展答卷上。

一座座繁忙的工厂、一个个美丽的村庄、一所所现代化的学校和医院,都留下深深的福州烙印。3年援藏即将结束,“团结奉献、真情融入、不畏艰难、不辱使命”的庄严承诺,早已化成累累硕果。

援藏路上的福州力量八宿县藏香猪产业基地冷链物流中心。

注重“造血”打造援藏标杆

八宿县地处西藏东部,高山环绕、峡谷相间、江河交错,构成“七三二水一分地”的地形特点。

过去,八宿经济底子薄、产业结构单一,牦牛养殖、虫草采挖、农作物种植等是农牧民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年财政总收入不到6000万元,属于深度贫困地区。

要改变经济落后的局面,发展产业至关重要。除了资金和项目,福州的援藏队伍更注重“造血”工程,为当地持续发展带来真金白银。

继承和发扬福州援藏的优良传统,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尤其重视与第八批援藏工作队的工作交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援藏路上的福州力量八宿县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厂区全景。

八宿海螺水泥厂就是这场“接力赛”的生动实践。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引进项目后,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延续“旧”项目、提供“新”服务,及时协调项目的用电、用工、运输等问题,确保工程进度。该项目2020年8月初点火投产,年产水泥110万吨。

“没有援藏工作队的锲而不舍,就没有这个‘下金蛋’的项目。”八宿县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作为昌都市最大的县级投资项目,去年,海螺水泥完成工业产值4.8亿元,实现利润2106万元,缴税费1200万元。

八宿海螺水泥厂还带动该县汽车运输服务产业链的发展。2020年,在援藏工作队的推动下,宿达扶贫汽车运输公司成立,成为八宿海螺水泥产业链上的第一家规模企业。今年,宿达从普通运输企业转型升级为智慧物流企业,公司业务从单一水泥运输拓展到煤炭等其他物资,客户范围也扩大到拉萨、青海、成都。

援藏工作队还着力引导海螺集团发挥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优势,拟投资分布式光伏、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骨料机制砂及绿色商砼三个项目,计划总投资3.08亿元,合力将八宿海螺打造为西藏的标杆企业。

援藏路上的福州力量八宿县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电脑生产控制线。

发展产业,还要因地制宜。

昌都藏香猪养殖远近闻名。援藏工作队采用“专家小组团”模式推进藏香猪产业养殖基地建设,引进福建优质养殖企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将藏香猪产业链打造成为八宿农牧民群众的致富链。

高原荞麦以植物蛋白高、零污染而著称。援藏工作队引入福建优质扶贫企业,从产品开发到包装设计、销售渠道等,进行系统性规划,真正让八宿荞麦从“只闻其名”到“可见其物”。现在,八宿县拉鲁卡荞麦加工厂定期向周边1800多户农户收购荞麦,累计带动农牧民增收超900万元。

八宿县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援藏工作队按照“旅游+”形成“全域化”的“短、中、远”重点项目22项,推动旅游文化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到3年,创造出3个3A景区和1个4A景区的“福建速度”,实现旅游援藏工作预期目标。在福州市援藏工作队推动下,去年八宿县旅游人数突破18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6亿元。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以海螺水泥、藏香猪产业、宿达汽运、川藏旅游中心城、清洁能源基地、生态经济林等六大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方向,已成为八宿经济社会向好向快发展的核心引擎。

援藏路上的福州力量然乌湖4A景区来古冰川。

多措并举 衔接乡村振兴

然乌镇来古村是一座冰川上的古老藏村,在援藏工作队的帮助下,这里的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开发,村民们靠吃“旅游饭”增收致富。

“如今的生意越来越好了。”随着来古村旅游业的发展,原来在外奔波劳碌的罗松扎西回到家乡经营民宿,“一年收入10多万元,比在外打工赚得多。”

罗松扎西生活的改变,是援藏工作队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缩影。2019年,八宿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援藏工作队也承担起新使命,因地施策、多措并举,助力八宿实现乡村美、产业兴、百姓富。

打造特色农牧业格局。援藏工作队争取到兴业证券和兴证期货扶贫资金共400多万元,推动珠巴村民宿、雪缘宝荞麦加工合作社、高原生态鹅等7个扶贫产业加速发展,还孵化出察瓦龙藏家乐、木刻等村级集体经济5个,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带动200多名农牧民增收,人均年增收近万元。

搭建桥梁引进资金项目。援藏工作队持续推动第一轮福州市9个县(市)区与八宿县14个乡镇对口帮扶,累计拨付帮扶资金2400多万元,帮扶内容涵盖民生、产业、交流等领域,促成新一轮帮扶协议。

教育配套助力异地搬迁。援藏工作队投入资金2000万元,撬动八宿县乃然、西巴两处安置点项目及配套幼儿园建设,受益乡镇11个,受益群众1000多户、6000多人。科学调配资金推进新中学迁建项目,新中学可容纳40个班级2000多名学生,极大改善八宿县教育基础设施条件。

引进商业催生就业主体。援藏工作队在最短时间实现商业综合体项目落地新区,满足搬迁户家门口有一站式生活购物休闲中心的需求,还解决了新区扶贫搬迁点群众就业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搬得出,稳得住”。

援藏路上的福州力量八宿县宿达扶贫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和中铁西藏分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八宿是传统的农牧县,盛产苦荞、葡萄、牦牛等农产品,但受高原缺氧、地域辽阔等因素影响,很多优质农产品无法走出高原。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了让农产品走出高原,援藏工作队一边从源头出发,大力推动当地物流业发展,打通“农特产品出藏,藏货卖全国”的运输链条;另一边,多方联动建市场,上线“81菜篮子”线上平台,并在福清元洪京东数字食品产业中心建设大美西藏特产馆,线上线下同时发力,打开八宿县农特产品在内地的销售市场。

如今,在八宿广袤的乡村上,一幅幅宜居宜业的新画卷正在绘就。

援藏路上的福州力量去年4月,援藏工作队荣获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民生为先 留下“带不走的队伍”

近日,在福州市一医院肾内科专家的指导下,八宿县的尿毒症患者卓嘎戴上远程可控居家自动腹膜透析治疗仪,成为西藏首例远程可控居家自动腹膜透析治疗的受益者。这是在第九批援藏工作队的支持下,福州与昌都首次实现跨省市远程指导的透析治疗。

“我现在感觉很好,感谢福州人民,扎西德勒!”卓嘎向福州援藏工作队连连道谢。

产业和项目,最终的落脚点在民生。援藏3年,像卓嘎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翻开八宿的“民生账本”,一桩桩一件件,早已烙下深深的“福州印记”。

让农牧民群众“一般大病不出县”,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援藏工作队投入5300万元援建八宿县人民医院、郭庆乡卫生院,打造昌都第一家全功能远程病理诊断平台。开展“订单式”医疗援藏,以八宿紧缺的妇产科、麻醉科医生“小组团”进藏,成为八宿医疗科室带头人,推进管理制度化建设。和八宿医院医务人员结成“一对一”师徒模式,培养临床医生独立临床实践能力。

改变西藏的面貌,教育要先行。援藏工作队穿针引线,改进教育硬件设施,稳步提升教研能力,开展“送培进藏”,“一对一”“手把手”帮助当地教师提升理念、开拓视野,帮助八宿县中小学建立起一整套规范的教学教研制度,直接受益教师学生近2000人次。同时,推行“云上名师”,依托福州三中,辐射福州优质教育资源搭建“云课堂”,打开八宿县中学远程师资培训的新大门,从根本上提升八宿县教育水平。

为八宿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援藏工作队与福州市人才集团合作,有针对性地组织八宿党政干部、教育、医疗、畜牧技术人员及农村致富带头人到福州进行培训,带动全链条人才队伍建设。

援藏工作队还引进高端团队参与项目开发设计,推动八宿县与福州国家级众创空间合作,通过“互联网+旅游文创+农产品创新平台”,在多拉神山建立创客工坊,升级八宿县旅游文创产业,邀请福建省和福州市文化、旅游、艺术界专家去八宿实地考察指导文化服务产业,借力福州高层次艺术人才,创编然乌景区晚会,依托景区晚会传承藏文化。

漫漫艰辛路,浓浓援藏情。援藏3年,福州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带着丰硕成果,带着榕城和八宿人民的友谊,即将满载而归!

援藏路上的福州力量经福州援藏工作队协调,福州市一医院专家和八宿县人民医院医生一起进行远程会诊。

记者 林晗 通讯员 林芝峰 图片由福州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提供

【责任编辑:马春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