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上都有一股冲劲”——探访《山海情》在闽打拼的“麦苗”们
-
1月29日,温禄弟在嘉辉光电公司车间工作。新华社记者 陈旺 摄
新华社福州2月2日电 题:“我们身上都有一股冲劲”——探访《山海情》在闽打拼的“麦苗”们
新华社记者 张逸之、赵雪彤
在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的嘉辉光电有限公司厂区,51岁的董宏壁拿出一本包着书皮的《液晶器件工艺基础》。“这本书很宝贝,现在每次翻开,就会想起20年前自学液晶器件知识的时光。”
-
1月29日,温禄弟在嘉辉光电公司车间工作。新华社记者 陈旺 摄
董宏壁来自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平峰镇下坪村,2000年,他和妻子在火车上站了四天三夜,辗转来到福建莆田打工。
1997年,福建省莆田市与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确立了闽宁协作结对帮扶关系。当年3月,西吉县90多名农村女青年走出大山,来到莆田一家电子厂上班,成为新一代职业女性。从此,每年都有大批西吉青年“东南飞”。
对口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持续火热,记者春节前夕来到福建莆田探访现实中的“麦苗”们,听他们追忆在异乡的奋斗历程,畅想未来的美好生活。
-
1月29日,温禄弟在嘉辉光电公司车间工作。新华社记者 陈旺 摄
由于当时电子厂优先招收女工,董宏壁等了2个月才如愿进厂,搬运液晶显示屏用的玻璃。半年后,他成为一名操作工。
工厂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每天下班后,他还在钻研技术。一年后,他成为一名技术员。
“很稀罕这个工作,所以很有危机意识,生怕自己的技术跟不上时代。”董宏壁说,为了学设计,他买了电脑,从零开始学习CAD绘图。那本在工友中传阅的《液晶器件工艺基础》,他来来回回看了十几遍。
“每天下班后都很累,我就和妻子轮流,一人做饭时,另一人就抓紧时间睡一小会;晚饭后我开始学习,经常学到半夜两三点。”董宏壁说,夫妻俩省吃俭用,整整5年都没回过老家。
再后来,他升任为电子厂工程科科长、研发部经理。2010年,他跳槽到嘉辉光电有限公司,担任生产部经理。2020年5月,他升任公司总经理。如今,这家公司有员工200多名,年产值1亿多元。
-
1月29日,在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的嘉辉光电有限公司厂区,董宏壁向记者展示包着书皮的《液晶器件工艺基础》。新华社记者 陈旺 摄
《山海情》热播,董宏壁也抽时间追剧。“电视剧呈现了我小时候家乡的样子,很缺水;刚来福建时,也是语言不通,吃不惯,让我感同身受。”董宏壁说。
现在同在嘉辉光电公司任职,同时也是董宏壁西吉同乡的温禄弟2007年来到莆田,她的第一个岗位是在先前的电子厂接男工搬来的玻璃。“电视剧演得很真实,刚来这边时我们很不习惯,天天吃米饭,夏天又太热,简直受不了。第一次看见大海的时候,那种开心的心情和剧中人物白麦苗简直一模一样。”
现实中的“麦苗”们经历各有不同,但和“麦苗”一样,他们都在努力向前。温禄弟说:“我们身上都有一股冲劲,每天下班后就想,今天师傅讲的我弄懂了没,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需要提高。”
后来在嘉辉光电公司,温禄弟从操作工做到品质管控,并连续多年在公司组织的质量评比中获奖,2018年,她升任公司贴片车间主管。“去年我在莆田买了房,两个孩子都在当地公立学校上学,我希望能一直待在这里。”温禄弟说。
劳务输出被喻为西吉县脱贫攻坚的“铁杆庄稼”,西吉县每年向宁夏内外转移输出劳动力10万人以上。目前,常年在福建务工的西吉籍青年约2000人。2020年11月,西吉县实现脱贫摘帽。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