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琅岐光明村:旅游踏上“光明道”
-
“一步一景,处处花香,房屋错落有致……这里太舒服了,羡慕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幸福感爆强!好想留下来。”走进琅岐光明村的旅人们常常这样感叹,村口的荷花摇曳,村内笔直宽敞的道路四通八达,或红或绿或粉或彩的文化墙,仿佛走进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
“今年我们动工了5项美丽乡村项目以及2项乡村振兴项目,预计于八月底完成项目建设,到时候再来,我们村会更美丽也更有发展潜力!”光明村党支部书记吴发杰自豪地说道。
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筑基石”
自驾踏入闽江大桥就会发现过屿山脚下有一百年华侨古村——光明村。村庄位于国际生态旅游岛的西端,是琅岐岛的西面和南面的门户,一个城郊型的村庄。村里除了自然生态环境和特色产业,还有宗祠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种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些资源在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的风口上,作为光明村特有的资源被推上了乡村振兴的建设路程。
-
走进光明村百果园,连片的葡萄园绿意盎然,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等待着采摘,这里产出的葡萄风味绝佳,在市场上备受欢迎。
“我们琅岐的葡萄是有口皆碑的,我们想进一步提升就要在品质及品牌下功夫。因此我们想到要建设果蔬展示中心,不仅能看,还能尝。能现场采摘还能直播销售……”提起今年乡村振兴的几个项目,吴发杰如数家珍,“葡萄文化长廊最早开始施工,要进行水渠、廊道景观提升,并设置景观休息亭和桥。果蔬展示中心则是因为考虑现有的农田景观,及当地湿热的气候条件,建筑改造实行较大的改动,在阁楼层高、功能上花了较多的时间反复推敲。”
-
依托千亩百果园产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通过建设葡萄文化长廊和果蔬展示中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是村两委的共识。如何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造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链,则是吴发杰等村干部日夜思考的问题。
“村干部们都很辛苦的,正值热夏,烈日当空。但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建设时间紧迫,我们常常看到,吴发杰等村干部每天起早贪黑穿梭在几个工地上进行现场施工指导。”村干部的每份辛劳都被村民记在心中。
提升“颜值”助力乡村振兴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古诗中描写的美景如今在光明村徐徐铺开,该村后山的景观公园已初具规模,渐渐成为远近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古色古香的凉亭,幽静质朴的长廊,花木成畦……走进光明村的后山,吴发杰介绍道,后山景区的紫薇谷观景台正在进行采风亭的建设,后山步道也在逐渐延伸,这里还将建设娱乐设施,现在已经有许多村民在这里登高望远,休闲漫步,大大提高了村民幸福指数。
-
“我们的工人都很敬业,无论是高达39摄氏度的天气还是走山地摔倒也无怨无悔。每天工地往返多趟,都需要喝至少五斤水,可以想象在工地上工人的工作条件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不仅如此,在高温施工中工人几天内中暑四人,打木桩机器损坏四台,由此可见各种困难重重,但建设的脚步永不停止。”吴发杰这样说道。
环境美,百业兴,村民也是“主人翁”。“门前有广场,屋旁有花草,我们这里住得可比城里舒适!”说起如今的光明村,村民林阿姨直言“幸福感满满的”。利用村里闲置荒地改造的小公园现如今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养生地”,修葺一新的公园里各种健身运动器材摆放齐全,公园空地则是中老年人舞蹈的绝佳场所。公园由老党员主动提出义务看管,他们发挥余热,将公园当做自己的第二个“家”,自带干粮工作,各自划分责任区,打扫地面卫生、擦拭健身器材……把公园管理得井井有条,不向村里索要任何报酬。
-
“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有特色、有内涵、有浓郁风情、有产业支撑的美丽新乡村。”对于村子未来的发展,吴发杰有着自己的思考。村环境变好了,但仍缺乏“造血”能力,吴发杰表示,接下来要在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着手,利用好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探索一条适合村子特点的“新路子”。
记者:郑婷 陈晓静 文/图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