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我国成功发射海洋一号D星
视频作者 赵汉卿
从国家航天局、自然资源部获悉:2020年6月11日2时3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海洋一号D星。该星将与海洋一号C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民用业务卫星星座,大幅提升我国对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带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有效观测能力,对开展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将开启我国自然资源卫星陆海统筹发展新时代,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图片作者 潘越荣
海洋一号D星是我国第四颗海洋水色系列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的首批海洋业务卫星之一。该星将与2018年成功发射的海洋一号C星进行上、下午组网观测,填补我国海洋水色卫星下午无观测数据的空白。双星组网观测可使每天观测频次与获取的观测数据提高一倍,上午被太阳耀斑影响的海域下午观测能够避免,上午被云层覆盖的观测海域和未被观测的区域下午有机会得到弥补,进而大幅提高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带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有效观测能力,为全球大洋水色水温业务化监测、我国近海海域与海岛海岸带资源环境调查、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生态预警与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服务,并为气象、农业、水利、交通等行业应用提供支持,标志我国跻身国际海洋水色遥感领域前列。
海洋一号D卫星三维渲染图
卫星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CAST2000卫星平台,配置与海洋一号C星性能相同的五个有效载荷,其中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用于探测全球海洋水色要素和海面温度场,空间分辨率1.1千米,幅宽大于2900千米,探测覆盖周期为一天;海岸带成像仪用于获取近岸水体环境、海岸带、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信息,空间分辨率50米,幅宽大于950千米,探测覆盖周期为三天;紫外成像仪用于近岸高浑浊水体大气校正;定标光谱仪用于监测水色水温扫描仪和紫外成像仪在轨辐射精度和稳定性;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用于获取大洋船舶位置信息。载荷探测的海洋水色要素可用于开展水色环境、水质、大洋渔业、海温、海水、赤潮、绿潮、海岸带以及极地科考业务化监测与科学研究,使海洋卫星数据在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灾害监测、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海洋科学研究以及国际与地区合作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深入应用。
据介绍,国家航天局负责海洋一号D星工程组织实施管理,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为工程大总体;自然资源部为牵头主用户部门,自然资源部所属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为项目法人;海洋一号D星和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星箭发射、测控任务由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负责组织实施;后续,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将会同相关应用单位组织开展卫星在轨测试工作,保障卫星按时投入业务运行。
据了解,自然资源部已建立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和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两个专业机构,统筹和保障陆、海卫星遥感业务,并在包括11个沿海省在内31个省建立了自然资源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未来将基于自然资源领域陆海统筹、部省协同、整体联动、多网协同、辐射市县的卫星应用体系,加快自然资源陆、海观测卫星数据及应用技术的推广,充分发挥卫星效能,全面提升行业卫星遥感技术和应用水平,有效支撑自然资源部加强自然资源监管、实施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履行全面所有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重大任务。
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34次发射。
新闻深一度:
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二丙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是我国第一枚“金牌火箭”,也是发射场上的“老将”,高可靠性是它的标签。
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主任设计师高家一介绍,本次任务,火箭主要针对整流罩在下落过程中变形大的问题进行了改进。
整流罩是包裹住卫星的火箭“头部”,属于直径大、内部空心的薄壁结构,在和火箭分离并下落时极易发生变形,造成整流罩的损坏。为此,型号队伍通过在整流罩内部结构增加一根X形梁和一根横梁,提高整流罩的抗变形能力,使其在下落过程中不容易变形和受到损坏。此外,整流罩上还首次安装了光纤应变传感器,用来测量整流罩下落过程中受到的应变、应力等参数,为分析整流罩下落过程的受力情况以及后续改进措施提供了参考依据。
今年长二丙火箭还有2次发射任务,其中1次任务将采用4.2米整流罩代替现有的3.35米整流罩,为卫星提供更大的包络空间,再次提升长二丙火箭的任务适应能力。(朱霄雄 陈洁 陈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