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起!来闽侯探寻一座背靠凤山、前环丽水、风景秀美的祠堂
-
这是一个古朴而又热情的乡镇,它风光旖旎,绿意盎然。这也是一个诗意宜居的美好家园,它恬静自然,环境优美。它就是闽侯县洋里乡,今天我们要探寻的 “大夫第”就在这里。
-
“大夫第”背靠凤山,前环丽水,上倚白岩之耸峙,下有花桥之门锁,占地面积238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280多平方米。据村里的老人介绍,这座建筑起初并不叫“大夫第”,而是江氏族人祭祀用的宗祠。
-
村民江仁玉告诉我们,祠堂是明朝中期建的。他们这支江姓是明永乐三年从白沙新坡搬过来的,现在已经传承到第26代。
-
明永乐三年,即公元1405年,距“靖难之役”已过几年,此时的社会已逐步恢复生产,为何江氏族人要从白沙迁往洋里呢?或许,这与当地的治安秩序有关,亦或许,与洋里盆地适合农耕的地理环境有关。在江氏宗祠正门前不远的空地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别具风格的马槽。
-
马槽上面刻有宣和三年造,即公元1121年,为北宋徽宗年号, 此时的洋里亦为陆路交通要道之一,这个有着900年历史的马槽就是当年繁华历史的见证。
生活在驿道旁的江氏族人不满足于躬耕传家的富足,他们相信“学而优则仕”,并将此作为家族兴盛的又一条通途。其中,江有本、江鸿升、江志鹏为代表的兄弟侄三进士成为了大家奋斗的榜样,而江氏宗祠又称“大夫第”,就与江鸿升有关。
-
有关江鸿升的事迹,由于江氏族谱里记载的并不详细,我们也无从考证,但江鸿升将十三万到任礼用于建祠堂的美谈,着实鼓舞和激励了生活在这里的江氏族人。他们将修葺一新的江氏宗祠命名为“大夫第”,以纪念江鸿升对家乡的贡献。
-
在江鸿升的影响下,江氏后人更加重视诗书传家、考取功名,在齐家治国的道路上留下了不少足迹。其中,江炳、江南山、江畲经等乡试考取举士、钦赐五品衔,江涛、江道淼、江道森、江赞元钦赐协军校,江经宪留学日本,钦赐选士,回来后在厦门军需处就职。闽侯县洋里乡花桥村江氏的兴旺,我们或许可以从大夫第正堂第一殿正中“文武开甲第”的匾额中窥探出一二。
-
“大夫第”的正厅两侧,刻裱着不少铁画银钩的楹联,这些楹联讲述的就是江氏一族当时作为书香世家在当地的影响和地位,楹联的撰写者就是后来的准进士江古怀。
-
令人遗憾的是,关于江氏曾经的辉煌,如今的我们只能依稀从“大夫第”堂前的十多对旗杆石上婆娑出点滴的虚影。
推开花甲的门扉,踏上岁月的青石板,那斑驳的墙壁,落满尘埃的屋椽,“大夫第”寄托着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的江氏族人的追寻和荣光。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