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汛期已至,如何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这7条要求得落到实处

2020-04-09 17:27:13  来源:福建防汛微信

  3月28日,水利部宣布我国正式进入汛期。较常年(4月1日)提前了4天。进入汛期,意味着进入了强降水集中期,降雨将强度更大、历时更长,很有可能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

汛期已至,如何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这7条要求得落到实处

  目前,防御局地强降雨引发的山洪灾害是我省防汛关键环节。4月3日,水利部召开山洪灾害防御工作视频会议,专题部署2020年山洪灾害防御工作。

  会议指出:为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早部署、早行动、早落实,全力做好我省2020年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各设区市(实验区)防汛办应当落实以下要求:

  一、夯实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山洪灾害防御的责任主体是县、乡两级地方人民政府。地方人民政府要切实强化山洪灾害防御责任意识,把防御特大山洪灾害放在突出位置,逐级落实责任制,做好监测预警工作,建立县级监测预警平台监测预警信息发布责任制,明确各级各类行政责任人和运行维护人员的具体职责任务。要按照县包乡、乡包村、村包组、干部党员包群众的网络化“包保”责任制体系,把责任落实到乡镇、村居、组户、个人。汛期要督导山洪灾害防御责任人、监测员、预警员、铜锣长及时上岗到位,按照预案分工,认真做好分片包干监测预警、转移避险等各项工作。

  二、落实风险隐患排查。各级防汛部门要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和省防指工作要求,全覆盖、拉网式排查本辖区的山洪灾害风险隐患,对排查发现的风险隐患要逐一登记造册,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及时整改隐患,及时更新预警发送人名单和预警指标,加强各级防汛人员的业务培训,确保山洪灾害风险隐患无遗漏,有效避免人员伤亡。

  三、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各级防汛部门要把灾害监测预警作为防汛抗旱工作的第一道防线,密切监视汛情、雨情、水情,做好短时强降雨、山洪等灾害的预测预报。要畅通灾害预警通道,拓展预警发布渠道,健全灾害网格化预警体系,及时向各级防汛责任人、所有防治区、危险区责任人和社会公众发送预警,扩大预警信息的覆盖面,确保把预警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到村、到户、到人,预警发布要应发尽发、早发快发。

  四、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强群测群防,要认真总结近年来山洪灾害群测群防经验和教训,全面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体系,及时修编防御预案,加强监测预警,及时补充更新简易雨量站、水位标识、铜锣、手摇警报器、宣传栏、警示牌、明白卡以及必要的救援设备,开展宣传、培训和演练,普及山洪灾害避险常识。尤其要进一步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无缝覆盖”的预案体系,按照“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要求,修订完善村级应急预案;要按照“十个一”的建设要求,对转移路线、警示标牌、明白卡等转移避险相关信息进行检查复核,充分发挥群测群防体系的重要作用。

  五、及时组织转移避险。接到预警信息或发现山洪灾害征兆后,地方人民政府要按照防御预案,第一时间组织人员撤离危险区,尤其要做好孤寡老人和留守老、幼、妇人员转移,指导督促学校、景区、农家乐、工矿企业、在建工程等人员密集场所做好转移避险工作。要加强对已转移人员的管理,严防二次灾害发生,确保安全。

  六、强化系统运维管理。各级水利和防汛部门要对山洪灾害建设的监测站点进行全面的检查,确保监测预警设施设备和监测预警平台正常运行使用,自动雨水情监测站点到报率达到95%以上,并正常上报信息至省防汛办、水利部;要加强监测预警平台运行管理和监测,确保监测预警平台正常发布预警信息,发现平台异常、站点异常,要督促有关单位尽快解决;积极探索创新运维方式,督促各地落实运行维护经费;要完善共享机制,对防汛相关的水文、气象等信息要实时共享,并将相关预警信息及时发布给防汛一线干部;要加强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确保人员能够熟悉运行平台系统、熟练操作;要加强暗访调研,找准找实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七、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各地要高度重视山洪灾害和农村基层预报预警体系项目建设,要克服不利影响,千方百计加快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同时对已完工的项目要抓紧完成验收和支付工作。

  那么,山洪来了怎么办?要如何自救?快跟小编一起get!

  自救小Tip

  山洪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高地、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跑上坚固房屋的屋顶、高层等地暂避。

  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消防、公安等救援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援助。

  如果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难以自保,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器材或门板、木床、大块泡沫等能漂浮的材料逃生。

  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求机会逃生。

  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杆断头垂下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触电。

  (本文综合自减灾中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钟培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