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戏《侨批》亮相中国戏剧节 再现闽南华侨华人乡愁记忆
-
福州新闻网10月30日讯(记者 邱陵)“侨批”曾是海外华侨寄回家乡的信,是一种银信合一的特殊寄汇方式,被称为华侨和侨眷的生命线。30日下午,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的歌仔戏《侨批》亮相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在海峡文化艺术中心展演,生动再现当年闽南华侨华人的这一乡愁记忆和文化符号。
据悉,《侨批》由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创排,三度荣膺“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的曾学文担任编剧,中国评剧院著名导演韩剑英执导,中国艺术节表演奖获得者庄海蓉、梅花奖获得者苏燕蓉、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员获得者陈志明和多次获得福建省中青年演员比赛金奖的曾宝珠等一批优秀演员联袂献演。其中,苏燕蓉是第一位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歌仔戏演员。
鸦片战争后,厦门辟为五口通商口岸,大量的闽南人从这个口岸被卖“猪仔”到南洋当苦力。南洋远隔大洋,通信极为困难,最初到达南洋的华工,只能托熟人或同乡把银信捎带回家,由此产生了专门负责传递银信的水客。水客将华侨辛苦赚来的钱和倾吐感情的家信送达千家万户,同时又把家里的回信带去南洋,慰藉华侨孤寂的心灵。
-
在闽南语中,“信”读作“批”,“侨批”即海外华侨与家乡的往来书信。“批一封,银二元”,早年在民间流传的歌谣,真切唱出“侨批”在闽南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2013年6月19日,《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
《侨批》讲述主人公黄日兴为了爱被骗踏上南洋之路,华工阿祥为帮助他回来与心爱女人如意结婚,用自己的生命掩护他逃出金矿,从此黄日兴与华工命运、侨批紧紧地连在一起。
曾学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侨批》将闽南人“爱、义、恩、情、孝、俭、诺、拼”融入人物的命运之中,将闽南男人对家庭的承担以及对信义的承诺鲜活地立在舞台上,写就一部闽南人精神力量的赞歌。
-
“《侨批》以浓烈的情感冲击力,让观众领略到闽南人精神魅力所在,是剧作家对闽南人精神的追寻。”曾学文说,这部戏不是单纯诉说苦难,而是去展现在苦难中所蕴含的闽南人坚守道义和责任的精神。同时,《侨批》自搬上舞台后,不仅受到观众的好评,也引起海内外侨界的关注,因为她汇入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现实语境图景之中,在历史回望中,连接起海外华人华侨的情感。
在片中饰演主人公黄日兴的苏燕蓉同时也是导演之一,得益于韩剑英的帮助,她完成从演员到导演的角色转换。谈及创排《侨批》,她坦言收获很大,“剧里的每一个角色,每一个场景,每一个调度,每一个道具的安排,都给我很大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空间”。
-
歌仔戏是海峡两岸共同哺育的戏曲剧种。作为在两岸及东南亚颇有影响的剧团,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与台湾歌仔戏界素有密切联系和诸多合作。苏燕蓉告诉记者,此次演出再次与台湾戏曲音乐协会合作,邀请台湾10名演奏员同台参与排练演出,希望藉此进一步增强两岸文艺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两岸歌仔戏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是近代中国三次人口大迁徙,“下南洋”和“闯关东”“走西口”唯一不同的是,它是一次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的艰辛历史。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主任林德和表示,厚重的华工史是这部剧的基底,而“血汉重情长”是这部剧的人文温度,在历史悲凉的风景中,让人们看到“情义”的重量与人格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让更多人通过这部戏了解闽南人与东南亚的紧密联系,为“一带一路”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做点文化意义的贡献。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