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让小微权力“晒”在阳光下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基层监督体制机制改革;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
村集体财产收支、涉农资金发放、贫困户动态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在基层,这样的小微权力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看似微小,却连着民生,关系人心向背。
然而,村级小微权力运行不规范、基层监督质效不高等情况仍有发生。近年来,省纪委监委创新信息化监督手段,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通过“微信群+小程序+管理后台”架构,集公示公开、投诉举报等功能于一体,让小微权力运行更加公开透明,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村级事务公开晾晒
“大家看,十里花街花木合作社的建设项目已经进入施工阶段,工人们和工程车辆正在现场忙着作业……”不久前,在漳平市永福镇西山村,村“两委”干部陈银平在施工现场用手机进行直播。村民们陆续进入直播间,你一言我一语地向村干部留言提问。
这个直播间并不“带货”,而是在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直播公开晾晒村级小型建设项目进展。“看到项目施工过程,我们心里更有数了。”村民们欣慰地说。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铺开,村级小型建设项目按下“加速键”,因工程量小、资金量少,这类项目往往精简审批手续,简化发包流程。“但如果监督跟不上,看似不起眼的小项目就容易成为滋生基层腐败的温床。”省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有关同志表示。
公开透明是最好的“防腐剂”。把项目全程“晒”在群众手掌心、“晒”到群众眼皮下,离不开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的有力支撑。
用改革的思维谋划工作,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问题。2023年上半年,省纪委监委在基层实践的基础上创新打造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以“微信群+小程序+管理后台”为总体架构,为做强基层监督提供有力抓手,迅速在全省推广开来——
平台前端延伸监督触角,采取“村村有群、户户入群”模式,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群主,乡镇的挂村领导、纪委干部等也加入群里;中端开发小程序,拓展公开村务信息、收集处置群众投诉和民生诉求等监督功能,可链接至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监督一点通”平台;后端则搭建管理后台,汇集微信群和小程序的数据。
目前,该平台已链接全省1.7万多个村(居)近4万个微信群,近1000万人入群。
群众关心什么,平台就“晒”出什么。各级纪委监委会同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房建设等部门,按照党务、村务、“三资”、项目、民生资金和其他共六大类,梳理村级小微权力清单,细化公开内容、时限等要求。村干部每月在监督微信群中,一方面把村务等各类事项材料拍照上传至监督平台,并转发至监督微信群进行公示;另一方面,将项目的实施和进展情况通过直播同步更新,得到了许多村民的积极回复。
急难愁盼全程督办
去年7月,闽侯县洋里乡长基村村民在监督微信群中反映家中生活饮用水水量小的情况,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某某并未认真对待,于次日在平台上随意答复已派人上门检修。8月3日,群众再次反映该问题,乡纪委立即跟进监督,林某某不再敷衍以对,很快到现场处理,并与群众沟通取得理解。
曾经,群众遇到这样的民生小事,有时就不了了之。有了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群众可以通过文字、语音、随手拍等多种方式在监督微信群中求助或咨询,还可以通过监督微信群里嵌入的小程序提交急难愁盼问题,值班村“两委”干部看到后会第一时间跟进、回复、解决,村一级难以解决的,将逐级上报至乡镇及以上部门。
群众在看,纪委也在看。当群众的诉求没有得到妥善处理时,乡镇纪委的督办就会紧随而至。立足“监督的再监督”,纪检监察机关监督跟进群众诉求办理全过程,建立起受理、分办、反馈、问效的工作闭环,形成“群众有事群里说、有意见村里办、有阻力纪委来推动”的互动监督模式。纪委全程督办,也更好促进了基层干部严守工作纪律,转变工作作风。
改革举措成效初显。据统计,平台运行以来,全省收到各类投诉、诉求26万余件,办结25.9万余件,办结率达99%,其中约九成在5天内办结。
平台数据进一步助推监督提质增效。市、县两级纪委监委可以从后台“一屏尽览”本地数据,从海量信息中捕捉共性问题,开展行业性、区域性专项整治,推动职能部门对题作答、解决到位。比如,针对群众在平台反映强烈的城市建筑垃圾清理不及时、处置不规范问题,南平市纪委监委将其纳入2023年度“点题整治”项目,推动市城管局组织联合执法,开展专项行动。
“大数据”和“大脚板”共同发力。省纪委监委在平台开发了“纪检监察干部访民情”功能,要求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带着平台收集的信息和群众的“质疑”下乡,提高监督精准性。
在平台基础上,福建各地加大个性化探索力度,推动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厦门市纪委监委探索将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与“近邻监督”模式紧密结合,推动3000多名“近邻监督员”走街入户,发现、监督、推动问题解决;莆田市纪委监委推动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与市“一张图”平台融合,打通渠道壁垒、加强信息共融互通……
结合正在开展的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福建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充分运用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大力查处群众身边“蝇贪蚁腐”、及时回应群众关切诉求,在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业性系统性问题,推动职能部门促改促治,真正让老百姓有感有得、认同认可。
自治活力有效激发
过去,村(居)开会研究集体事务不少是“关门议”,事办完了群众才知晓,导致部分群众参与村(居)集体事务积极性不高。“现在不一样了,村里的钱怎么花、事怎么做,拿起手机一点便知,还能在微信群和平台反映问题、发表意见。”家在安溪县城厢镇经兜村、常年在广东经商的老孙说,有了这个“宝贝”,村里的大小事务尽收眼底,也乐意尽点绵薄之力,支持家乡发展。近两年来,老孙向家乡捐资累计超过200万元。
保障群众知情权,激发群众热情,进而积极参与、主动监督村里公共事务,这是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带来的可喜变化。
不少乡镇纪委书记坦言,基层干部人手有限,发现一条有价值的问题线索很难,如今有了监督平台,相当于基层监督多了成百上千只“眼睛”,监督执纪质效提升不少。
永安市小陶镇纪委书记潘晓群对此体会颇深。小陶镇不小,辖区35个村(社区),总人口超3万人,但镇纪委只有3名干部,平时面上跑得多,点上深入得少,如今小微权力监督群成为他们开展工作的“千里眼”“顺风耳”。
有村民通过镇纪委留在小微权力监督群中的电话,向潘晓群反映村里早些年工程款支出不规范不透明的问题,疑似村干部私吞工程款。镇纪委随即通过实地走访、调阅资料等方式开展调查核实,发现该村原村干部以合作社的名义,违规套取“以奖代补”资金26万余元。
“这个群和平台实现了纪检监察监督与群众监督的贯通协同,让群众愿意跟我们交谈交心,对我们基层纪委干部帮助很大。”潘晓群说。
村干部的态度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寿宁县平溪镇湖潭村党支部书记陈善文表示,一开始对村务在线公开不无顾虑,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已逐渐尝到了甜头:“村民的质疑少了,理解信任多了,激励我们更用心用情做好村里的工作。”
随着更多村务事项在线公开、在线直播,村民们逐渐习惯上平台了解村务、咨询政策和反映问题。一些在外地务工的村民也常常通过平台实时了解村集体收入与开支,更关心村里的发展,对家乡的归属感不断提升。
以透明换取信任,以监督赢得民心。经过一年多的全省推广运行,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已实现“群众积极参与、村干部自觉接受、纪检干部用好用活”的阶段性目标,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优化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基层纪检监察监督的若干意见》,深化运用‘智慧’监督,切实发挥好平台察民情、纾民困、解民忧、暖民心的作用,实现从‘有’向‘优’、从‘量’向‘质’提升。”省纪委监委相关负责同志说。(记者 徐文锦 通讯员 林青)
记者手记
在深化基层监督中增强群众获得感
惠农补贴资金、农村集体“三资”、村级小微工程建设等是村民普遍关心的村务,与村民切身权益密切相关。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之所以受欢迎、有生命力,根本原因是能够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每个人既是改革的受益者,也是改革的参与者。强化基层监督,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重视和运用好群众监督的力量。简单便捷、直联群众的微信群、小程序成为平台主要载体,畅通了群众监督渠道,犹如设立了无数个“前哨”,有效消除了监督盲区,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潜伏再深也能发现,蠢蠢欲动者胆子再大也得收敛。
群众监督作“前哨”,执纪执法作“后盾”,纪检监察监督和群众监督协同贯通、形成合力,保障小微权力规范运行,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正风肃纪反腐就在身边、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记者 徐文锦)
- 福州市纪委监委传达学习贯彻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2024-08-30 07:45:35)
- 福州加强校园餐突出问题专项整治 让校园食堂在阳光下运行(2024-08-20 07:15:37)
- 台江区纪委监委监督推动解决59户群众产权办理难题(2024-08-14 18:46:31)
- 福州台江区压实古厝保护责任 区域协作提升监督质效(2024-07-23 15:49:09)
-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原副局长林绪文被开除党籍(2024-05-31 16:20:54)
- 甘肃省图书馆原馆长郭向东接受审查调查(2024-05-31 16:20:54)
- 广东省惠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李敏接受审查调查(2024-05-31 16:20:54)
- 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罗群接受审查调查(2024-05-31 16:13:08)
- 广东省肇庆市政协原副主席赵志毅接受审查调查(2024-04-29 10:26:34)
- 晋能控股集团原党委副书记李鸿双接受审查调查(2024-04-29 10:26:34)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