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柘荣剪纸,上溯唐代,盛于清、民(国),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有着“中原剪纸文化活化石”的美誉。
11月13日,央视纪录频道播出“闽人智慧”系列人文纪录片《智在匠心》第四集,带你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剪纸(柘荣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袁秀莹。
这一剪,就是一辈子
柘荣剪纸,最早由民间刺绣的底样而得以发展起来。
民间巧女得祖辈传授,八九岁便学着抠花样、习针作线。
袁秀莹就是在幼时跟着祖母学剪纸后,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此让她执着专注剪纸事业一生。
1995年,袁秀莹凭借作品《百蝶图》在“北京首届中华巧女手工艺品大奖赛”获“中华巧女”称号。
2007年,袁秀莹凭借作品《百子图》在第三届国际剪纸艺术节获“终身成就奖”。
没有思想的剪纸是没有“骨头”的
袁秀莹说:“如果没有投入心思,剪纸是没有骨头的,好像是一个表面的东西。”
她把从学校学到的美术融入剪纸中,投入自己的思想、意识、希望,让剪纸焕发出别样的生机。
如今,九十多岁高龄的袁秀莹,始终平静地守着方桌剪纸。
她最大的心愿便是让更多人爱上剪纸、学习剪纸,使柘荣剪纸艺术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传承才有生命力
2009年9月,柘荣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而作为柘荣剪纸重要代表性人物的袁秀莹,也不忘初心地编写剪纸教材,将自己的技艺倾囊相授。
在她的传授下,教导出了一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三位省级工艺美术名人、两位柘荣剪纸非遗省级传承人。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