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建新闻

恰同学少年,厦大校史剧里的青葱岁月

2023-05-30 08:46:59来源:福建日报

恰同学少年,厦大校史剧里的青葱岁月《福建日报》2023年5月30日第08版

近年来,各高校出现了一批以本校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杰出人物为素材,以激励和教育本校师生为目的,进而传播大学文化精神、塑造大学品牌影响力的校园戏剧作品。

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校史剧有着独特的育人价值和效能。在我省高校中,以厦门大学《哥德巴赫猜想》等校史剧目创排时间最早、参与人员规模最大。近日,记者走进厦门大学,重温那些校史剧里的青葱岁月。

“猜想”不止

点亮厦大人的戏剧时光

仲春时节,厦门大学《哥德巴赫猜想》剧组刚结束在广西举办的“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汇演活动。从3月29日到31日,剧组在广西大学汇学堂连演3场,收官演出当天,剧场四层楼170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甚至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

“当下很多‘90后’和‘00后’,对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科学家的了解,大多仅限于一个抽象的符号。”剧组负责学生管理的陈淑铌说,她本硕均就读于厦大数学科学学院,毕业后留在学院担任辅导员,被身边的人称为土生土长的“景润青年”。

恰同学少年,厦大校史剧里的青葱岁月《哥德巴赫猜想》剧照

作为“85后”,陈淑铌的记忆中还留有那一篇著名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我们总是听老师讲起,当时文章发表后,陈景润代表的‘科学精神’风靡各校,在许多人心中树立起陈景润这一科学偶像,而我也是受到偶像的影响选择了数学专业。”

陈淑铌告诉记者,第一次看到这部剧是她读研期间,那是这部话剧首次对外彩排。“话剧把一个科学偶像从书本搬到舞台,立体鲜活地展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极大震撼。”十年过去,从学生到老师,陈淑铌也从观众变成剧组的一员。

广西之行结束后,陈淑铌发文感叹:“《哥德巴赫猜想》剧组演出第十年,徐迟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问世45年,万人空巷追星数学家陈景润的盛况依旧。”

《哥德巴赫猜想》校史剧是厦大“四种精神”之“科学精神”的代表作,以陈景润在厦大和中科院的生活为主要线索,围绕他与“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性数学难题的密切关系展开,将他几段起伏的人生经历串联起来,讲述了他在人生每一阶段不断突破困境,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上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故事。

2012年,中国科协、教育部等五部委共同启动了“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旨在集中展示为共和国作出杰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的光辉业绩和崇高形象,弘扬科学家精神。从那时起,以校史为主题的校园戏剧创作逐渐受到重视,清华大学的《马兰花开》、浙江大学的《求是魂》、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等各类校史剧不断涌现。

2013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纪念陈景润80周年诞辰大会上,厦大领导宣布了一个决定,要把陈景润的故事搬上舞台,让景润精神代代相传。由此,《哥德巴赫猜想》应运而生。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2014年4月11日,《哥德巴赫猜想》在厦大建南大会堂正式亮相。首演当天,陈景润的妻子由昆也前来观看,给予极高的评价,同时现场各方反响热烈。同年,《哥德巴赫猜想》入选“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荣获“中国大学生戏剧节”优秀剧目奖。此后,每年的迎新、校庆之际,《哥德巴赫猜想》都会与观众见面。

“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一部分,排演校史剧不仅是艺术教育和表演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更关乎青年学子对真善美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厦门大学美育与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楼红英介绍,该工程的设立旨在通过“师生演校友”“师弟演学长”的方式,以名校大师剧的形式,缅怀、纪念、宣传以报效祖国为最高荣耀、在创造一流科技业绩中书写人生辉煌的科学大师。

“数学是自然科学界的皇后,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后王冠上的明珠”“数学是我存在的意义,哥德巴赫猜想是我生命的目标啊,再给我一点时间吧,我要把哥德巴赫猜想从猜想变成一个定理”……如今,在厦大校园里,陈景润的台词许多学生耳熟能详。

十年来,该剧不仅成为校园文化精品剧目,还走出厦大,走向祖国各地,先后在北京、上海、西安、重庆、福州、内蒙古、澳门、广西等地巡回演出累计50余场次,反响热烈。

校园戏剧

在演出中净化自我

“剧组始终坚持所有演员和工作人员均由各学院学生承担,拥有不同技能、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不同工作小组,分工协作,每一届剧组通过代代传承的方式,与《哥德巴赫猜想》一起成长与蜕变。”回顾过去十年,楼红英感慨地说。

据统计,在《哥德巴赫猜想》上演的十年里,累计有近700名同学参与过这部戏的台前与幕后。

校园戏剧,给他们的大学生涯带来了什么?

记者回访了多位历届参与表演的厦大学子,许多人都能聊上一段不同的记忆与感触。

恰同学少年,厦大校史剧里的青葱岁月《哥德巴赫猜想》剧照

2014级人文学院历史系学生陈智东是首任陈景润的扮演者。参与竞选扮演陈景润这一角色时,陈智东已临近毕业。

“戏剧给了我们自我表达的机会。”陈智东坦言,自己平日是个不擅于抒发情绪与表达情感的人,“我非常享受在舞台上的那一种感觉,可以让我能把内心未能呈现的东西抒发出来”。

“在演陈景润时,其实也是受到了求索精神的触动。主人公对科学真理的探索、对人生的追求也是我一直想要努力的方向,因此产生了精神共鸣,我表演时把我感受到的情绪释放出来,这对我的人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已经毕业5年,对陈智东来说,成为“陈景润”的那些年,一直如“灯塔般的存在”不断指引着他。

校园戏剧在厦大校园里“生根发芽”还可追溯至2004年。彼时,厦大戏剧影视学科正式开始招收本科生,2010年,以展示学生原创剧目为主的“中文有戏”演出季创立,并逐渐成长为厦大校园里一个充满特色的文化符号。此后,“外文好戏”“化院红剧”等学院文化品牌也不断涌现。

“整个厦大在编创校园戏剧上拥有很好的基础,但从学校层面去抓大的精品剧目,我们还缺少导演师资。”厦大电影学院副教授王晓红介绍,为了使得话剧制作更加精品化,厦大邀请到了国家一级导演王根团队作为专业的导演团队全程参与指导。

“学生演员有两点优势,一是大学生有纯粹和本真的特性;二是他们有很强的文化认知和理解能力,悟到后就能在舞台上发光发热、绽放光彩。”导演王根介绍。

今年大三的李龙琪来自材料学院,是本届《哥德巴赫猜想》剧组陈景润的扮演者。“此前我没有接触过表演、话剧,成为‘陈景润’也是一种机缘巧合,可能是因为个人形象、理工科专业背景与景润先生有重合的地方吧。”李龙琪坦言,在开始排练的时候,因为不是科班出身,自己完全找不到人物的感觉,“有一段时间感到很沮丧”。

排练中,李龙琪最难忘的是陈景润被批斗、烧掉手稿的情节。“随着对剧情的了解,我感受到那是陈景润先生一生的至暗时刻,我越来越感受到他的痛苦,以及挣脱痛苦中的追求。”随着自身与人物情绪的深度交融,李龙琪终于找到了“思路”:“整个演出是在寻找一种意义。作为一个学生演员,我们不能像专业话剧演员一样把演戏放在生活的首要位置,对于我们来说,更像是一个传播者,去传递思想和情感。”

成风化人

美的教育走进校园

2020年9月,厦门大学校史剧新作《遥望海天月》《长汀往事》首次公演。其中,《长汀往事》全部演员、主要工作人员均为翔安校区师生,成为厦大首部由清一色的理工医科专业师生承担和完成的大型校史剧目。剧情着重讲述抗战期间,厦大校长萨本栋先生受命于危难之际,带领厦大师生筚路蓝缕、奋发图强,一步步实现“南方之强”的故事。

恰同学少年,厦大校史剧里的青葱岁月《长汀往事》剧照

“萨校长说,‘历史选择了我,我选择了厦大,我不后悔’。我想说,厦大带给我归属感,我也不后悔选择厦大,我会带着自强不息的精神砥砺前行。”在《长汀往事》首次观演座谈会上,萨本栋的扮演者王齐治动情地分享了自己的参演体会。

恰同学少年,厦大校史剧里的青葱岁月《遥望海天月》剧照

话剧《遥望海天月》讲述了厦大校长王亚南不惧艰难险阻,与郭大力共同完成《资本论》的全译本,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设留下宝贵财富的故事。

“厦门大学与党同龄,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缩影,因此我就尝试把大背景融入到人物故事的创作中,尝试在每一部校史剧中回答一个个时代之问。”担纲校史剧编剧的王晓红从本科到博士皆在厦大就读,加上自身专攻戏剧方向,围绕校园文化建设有诸多创作。她常常思考:如何还原历史却不拘泥于史实?如何宣扬正能量而不至于刻板生硬……

在话剧《哥德巴赫猜想》接近尾声时,为了呈现哥德巴赫猜想“1+2”难关被突破的关键情节,伴随着激昂的音乐,舞台上的“陈景润”一步步登上高台,随后扬起手,厚厚一叠手稿随之飞舞,四散飞落,唯美场景让许多观众印象深刻。

“校园戏剧的受众主要是学生,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如何把主旋律的作品编排得让年轻人喜欢是我们主要考虑的因素。在情节设计、人物塑造上,我们尽力做到剧中人物真实自然、故事生动鲜活,在舞台呈现上我们也做了很多类似创新来满足现代审美的需求。”王晓红介绍。

恰同学少年,厦大校史剧里的青葱岁月《长汀往事》剧照

建校之初,《厦门大学校旨》开宗明义:“本大学之主要目的,在博集东西各国之学术及其精神,以研究一切现象之底蕴与功用,同时并阐发中国固有学艺之美质,使之融会贯通,成为一种最新最完善之文化。”

这段话让楼红英深受触动。“启发学生对‘美’这一价值的追求也是大学的一项重要功能。校史剧是用艺术创作重返历史现场,让学生在‘演’与‘观’中对话历史,用青春的语言讲述校史,在演绎校史中厚植理想信念。”她表示,这一理念也始终贯穿于厦大校园文化与美育建设的全过程。

长期以来,厦大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2021年,学校还专门成立了美育与通识教育中心。除了校史剧以外,厦门大学还创作有音乐舞蹈史诗《南强颂》、原创歌剧《陈嘉庚》、经典诗文诵读音乐会《嘉庚颂》、红色情景剧《南强红笺》等一系列校史题材的文化艺术作品。

在楼红英看来,美育更多的是一种情怀教育、价值观教育,追求高尚审美情操和向善向好幸福体验的教育。

“文化艺术是美育的一种载体,以一种美好的形式去传达一种美好的理念。校园美育在很大程度上围绕着学校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发现和挖掘其中的精神内涵和成长动力是每一个厦大人的使命。”楼红英说。

记者手记

校园文化建设的独特景观

校园戏剧这一文化形式在高校的流行与发展由来已久,可追溯至五四运动时期。彼时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子在新文化思潮的感召下,积极参与到引进西方戏剧理论、传播现代戏剧理念、建设戏剧专业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戏剧文化起源于高校戏剧社团,例如北有清华新剧社、南开新剧团,南有复旦剧社、东吴剧社等,均有悠久的历史,打造出重要的文化空间。

近年来,全国高校涌现了大量从校级层面牵头完成的“校史剧”作品,通过编、创、导、演等参与方式让学生得到锻炼,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戏剧创作的独特景观。

记者回访了多位厦大历届校史剧参演者,大家谈及不同的记忆与体会,尽管没有多少人因此走上真正的戏剧道路,但都将参与这个“青春的舞台”归为一段难得且珍贵的经历。剧组学生在编排过程中充分了解时代、了解科学精神,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对个人形成巨大的激励,甚至影响人生的道路,这就是美育的力量。

厦大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实现了校史剧的代代传承,如上演十年的《哥德巴赫猜想》,使一部精品话剧成为一种校园文化现象,打造出“永不落幕的校史剧”,凝聚成当代的文化精神,搭建起“前人的长征”与“青年的担当”的桥梁,实现了一所高校精神谱系的一脉相承。

校园话剧通常以彰显理想主义为特质,是校园这一象牙塔涵养出的独特文化。校史是一所大学建校以来的积淀,拥有丰富的文化价值,与特定群体有极强的情感联结。两者的结合相辅相成,在主题教育、思政教育、素质教育上均可成为一种有效的形式。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期待更多大型校史剧演出在高校大有可为、大有作为。(记者 蒋丰蔓)

【责任编辑:詹婷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