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建新闻

翻山越岭,给地球做“B超”

2022-09-30 09:32:01来源:福建日报

3条测线,815公里,穿越八闽大地山野、丛林、河流、村落……

18日,省地震局邀请国内著名地球物理和地质学专家,对福建省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程深地震反射探测项目野外工作进行验收。“本次系统性开展深地震反射探测工作在国内尚属首次,也为区域地震构造环境探查野外工作标准化提供了‘福建样板’。”省地震局高级工程师、深地震反射探测项目负责人李培表示。

科学评估我省断层地震危险性

福建省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程深地震反射探测项目总投资3368万元,主要通过深地震反射法,探测我省地震孕震构造和发震构造,排查大震风险源,对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验收专家组认为,项目历经野外工作100多天,完成测线数据采集,野外地震记录质量高,地壳反射波清晰,优良率高,且是一次性、大规模、覆盖全省地完成,取得了深地震反射探测项目阶段性成效。

据李培介绍,地震波是可以穿透活断层的信号,通过它透视地球内部结构及地层的运动状态。目前,通过地震学研究,科学界发现地球内部有“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两个面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等三个最基本的圈层。

其中,活断层是地壳运动中产生强大的压力和张力,超过岩层本身的强度对岩石产生破坏作用而形成的。活断层与地震灾害的关系密切,决定着多数破坏性地震的发生位置,其规模大小、运动性质和活动时代等属性决定着地震震级的大小。

福建地处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的交会地带,在区域上属于华南褶皱系,武夷-戴云隆褶带和西太平洋边缘俯冲带的活动性大陆边缘,地表广泛出露中新生代岩浆岩,为全球构造岩浆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同时,福建位于华南沿海地震带,是华南地震区地震活动相对较强的地区。

“从地质学角度看,我省具备未来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构造条件。”李培说,我省主要发育北北东-北东向地震构造,其次是北西向地震构造,它们共同组成省内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网格状构造格架,北西向地震构造是福建陆域地震的发震构造,北北东-北东向地震构造是福建陆域地震的控震构造,这些构造条件具备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

为此,今年初,福建省地震局创新组建项目团队,与承担单位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一道全力开展地震构造探查和研究发震构造特征,科学评估我省断层的地震危险性。

2.8万台地震仪器参与“体检”

“通俗地讲,就是给地球做个大大的‘B超’,做个‘体检’。”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李林元介绍,深地震反射探测工作原理与医学B超非常类似,医学B超采用的是超声波检测,而深地震反射探测采用的是地震波探测,即在地表采用人工方式激发一个地震波,地震波在向下传播过程碰到地层界面(活断层)就会被反弹回来,在地表布设大量检波器接收地震波信号,进而来反演地下的结构与构造。

本次深地震反射探测区域由一条南西-北东测线和两条南东-北西测线组成,总长815公里,涉及7个设区市、24个县(区)、86个镇(乡),每条测线均为直线,穿越山野、丛林、河流、村落等。

为取得深地震反射勘探效果,施工单位在产生地震波的炸药震源上,炮点采用600米(密集炮)和15公里(大炮)相结合的模式,每个爆破点钻孔井深30米,每个密集炮点钻孔里埋放48公斤炸药,大炮点钻孔里埋设192公斤炸药,由电雷管引爆激发地震波;每放一炮点,以30米的标准道距放置检波器,3条测线共放置了2.8万台地震仪器,每一台仪器就相当于一个地震台。

作为全国地震局系统最大的深地震反探测项目,施工单位需要克服高温酷暑、台风暴雨、山高林密、毒蛇猛兽、蚊虫叮咬和疫情防控等一系列难题。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项目组采取数字智慧工地建设管理办法,成功跨越八闽“八山一水一分田”,安全高效地完成了这一地域广、跨度大、施工难的任务。

获得高质量的野外观测数据,还只是项目的第一步。李培说,接下来,省地震局地震构造研究团队将联合相关团队开展数据处理和资料解译工作,从中发现适用东南沿海复杂地质地貌的地震构造探查技术和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将根据福建陆域断裂构造特征及深浅耦合关系,建立福建三维地震构造模型,开展地震危险性分析研究。项目成果将为摸清地震灾害风险底数,查找大震风险源提供基础数据,为判定福建最大地震发震能力以及发震区段提供科学依据。(记者 何祖谋)

【责任编辑:伊宁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