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有种神奇的“多多”蟹笼……
蟹笼,对于靠海吃海的平潭渔民来说是常备的“吃饭家伙”。
在苏平镇丰田村,这里的蟹笼有点不一样,只因它有一项神奇的功能:能让渔获“变多”。
这得归功于去年村里来的科技特派员李世为,他将自己早些年获得的项目专利,无偿运用于丰田村的蟹笼。
有了它,渔民们不仅劳动强度降低了,还实现了增产增收。
这个蟹笼神奇在哪里?
接下来,请先看一个视频
“蟹”逅新技术
渔民增产有利器
近日,在丰田村码头渔港内,几艘渔船停泊着,一旁堆满了蟹笼,李世为正跟渔民李世魁唠着家常。
“多亏了你的‘专业’蟹笼啊,这一年多来增产不少。”李世魁边说边熟练地清理着蟹笼上附着的杂草和淤泥。
站在一旁的丰田村村委委员李万昌接过话:“世魁,听说前天村里出海,才下了4个蟹笼就捕了七八十斤的花螺,酒店收购一斤花螺的价格是200元,一次出海就有上万元的收入,发财了啊。”
是什么样的蟹笼能捕这么多渔获呢?
这勾起了记者的好奇心。
李世为随即拿起一个蟹笼,向记者介绍捕捞原理。
改良后的蟹笼
“一般蟹笼为圆饼形,用铁棍焊接框架,外面敷设绿尼龙网线。改良后的蟹笼有三个进口,一个诱饵盒,一个取物口,入蟹口为喇叭口式,渔民称为网袖,在蟹笼内放诱饵,有鱼肉、螺片等,这些都是海鱼爱吃的,笼子开口向里是锥形的,所以进去容易,出来时是锥底,口太小,就难以逃脱了。”李世为说,以前的蟹笼虽然入蟹口多,但开口太大很难留住渔获,经过多次沉放实验,才有了如今效果最佳的蟹笼。
心系故乡人
潜心研发获专利
李世为毕业于福州大学地质专业,机缘巧合下成了一名科技工作人员。
今年57岁的他,早在1992年就曾在福州琅岐岛参加农村社教,送科技下乡。
而后去过永泰、连江等地,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生产实践指导。
去年,平潭选出区级特派员98名,他成了苏平片区的科技特派员,主要负责苏平镇丰田村、江楼村、梧凤村、南海村的农村科技指导工作。
科技特派员李世为(中)和李万昌(左)、李世魁(右)在探讨蟹笼的设计
而蟹笼的专利申请,并不是李世为在平潭驻点才申报的。
“2004年我回平潭探亲,在村里看到村民们用蟹笼捕捞,虽然方便,但因为设计有漏洞,捕到的渔获数量时多时少。那时我就在想,如果能优化蟹笼的设计,是否就能达到增产增效的效果呢?”李世为说。
回到福州后,李世为多次出海看渔民沉放蟹笼,进行数据调研,不停更改图纸,最终定下设计图,于2005年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蟹笼专利,同年9月成功获批。
“得知获得国家专利时我很高兴,授权公示后,一家德国机构对这个渔具很感兴趣,他们认为我设计的蟹笼不仅人性化还巧妙,很值得推广。”李世为说。
无偿推广使用
渔民致富奔小康
去年,李世为申请回丰田村驻点,想利用派驻的时间将这项只是文字报告的专利,通过实践改造成为新型蟹笼,并让家家户户都能无偿用上这个新蟹笼的专利,从而实现稳定的渔获数量。
据李万昌介绍,丰田村有40多艘渔船,吨位大的船可同时载2000多个新型蟹笼,小船也可以载几十个。
渔民用改良后的蟹笼捕捞
“这个新型蟹笼叠起来放也省空间,在海上,蟹笼每隔5米左右连在一起沉放,操作简单,一个人也可以出海操作。这个季节主要捕黄螺和花螺,有时候运气好,绳子上都爬满了螺,我们称为‘中状元’。”李万昌说。
“使用新型蟹笼,不仅不会破坏生态环境,对捕获的海鲜也没有损伤,还能保持鲜味,而且操作也简单,这些都是新型蟹笼的优点,也是蟹笼受渔民欢迎的原因。”李世魁说,捕鱼这么多年,以前用的定制网网眼小,对海洋资源破坏大,这个蟹笼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专利申请了就是拿来用的,拿来造福群众的,如果这个蟹笼能在全区推广开来,对大家有利,我也会感到很开心。”李世为说。
- 福建:赋权,激发科技成果转化“原动力”(2022-06-28 09:49:14)
- 参与专利转化专项计划 福建省获国家1亿元奖补支持(2022-06-28 07:30:41)
- 蒋剑春院士助晋安建创新研究中心(2022-06-27 08:33:08)
- 福州市开放5家众创空间和科技孵化器(2022-06-26 07:55:13)
- 2022年福州市科技活动周启动(2022-06-25 09:14:48)
- 罗源科技特派员化身“水产医生”为企业发展“把脉开方”(2022-06-24 17:08:37)
- 福州市科技活动周启动(2022-06-24 14:53:14)
- 总投资5.01亿元!福清这个项目预计明年3月可建成投用(2022-06-24 14:17:19)
- “架桥铺路”让科技成果落地生“金”(2022-06-24 09:28:45)
- 遍布全球的“眼睛”福州造!(2022-06-23 22: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