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量体裁衣”保护古厝
-
梁厝特色历史文化街区。
福州晚报记者 管澍/文 林双伟/摄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在福州举行。三坊七巷、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中国船政文化景区、嵩口历史文化名镇……这些以历史建筑为主的福州文化遗产让中外嘉宾津津乐道,福州的文化遗产保护举措和案例频频得到点赞。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理论的重要实践地,福州始终认真贯彻《〈福州古厝〉序》的重要精神,始终如一地坚持以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高水平、精准化地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探索古厝保护新路径,守护好城市的“根”与“魂”。
设立机构
统筹推动名城保护利用
2015年,原福州市三坊七巷管理委员会调整为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市名城委负责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全市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
此后,福州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常务副组长的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建设工作,并聘请吴良镛、阮仪三等国内知名专家为领导小组专家委员或古厝保护专家顾问,推动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工作顺利开展。
各县(市)区也结合自身特点,成立专门机构。如,鼓楼区全国首创“古厝长制”,成立领导小组;永泰县特设古村落古庄寨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福清市、闽侯县、闽清县、永泰县、连江县分别在住建局增设下属事业单位,成立历史文化名街(名镇)名村保护中心,切实做好本县(市)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及历史建筑的统筹管理和保护工作。
-
位于烟台山历史风貌区的石厝教堂。
规划引领
夯实法治保障基石
习近平在福州主持工作期间,亲力亲为,推动制定了《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该条例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最早的保护条例之一。以此为基础,福州相继编制完成了《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2-2020)》《两山两塔两街区文化遗产保护特区保护规划》,以及十多处地段的历史建筑保护规划,涉及三坊七巷、上下杭、朱紫坊等历史文化街区,烟台山、乌山等历史风貌区以及苍霞等历史建筑群。
2019年,福州市出台“1+6”保护政策,即《关于进一步加强福州古厝保护工作的意见》和6份配套政策文件。现已形成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历史建筑群、特色街区、传统老街巷、文物建筑与历史建筑在内的全市域、全体系、全要素的名城保护体系,实现了把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科学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城市改造开发的关系。
除此之外,在完善长效保障机制方面,福州市还创新完善了“市级承担、市县分担、县级自筹、以奖代补、企业参与”等五个资金筹集渠道,支持保障保护工作开展。在培养储备人才方面,建立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专家库,专家参与历史建筑认定、修缮方案审查与施工指导;连续六年举办古建筑保护管理和施工技术人员培训班,培养木作、石作、泥瓦作、彩绘等工艺传承和匠师人才,为福州市古建筑传统技术保护与传承提供强大的新生力量;将全市历史建筑全生命全周期管理纳入名城保护管理平台系统和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管理系统等数字平台,实现各部门、各专业同平台协作,数据信息在线管理。
-
马尾船政衙门。
科技赋能
古厝保护利用更高效
近年来,福州市投入约700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古厝普查,将全市50年以上及有特定价值意义的15万处建筑纳入普查登记。
2019年,福州组织开展了新一轮福州古厝保护提升行动,形成“六个一批”91项335个项目;2020年12月启动实施包括新一轮古厝普查登记和保护利用专项行动等在内的2021年福州古厝保护提升攻坚行动。一方面,加强标准建设,制定古厝普查登记和保护利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编制《福州市古厝认定标准及普查登记规程(试行)》,使普查工作有据可依。另一方面,创新技术手段,研发“福州古厝普查登记系统”,有效提升普查登记效率,实现古厝普查登记全过程、闭环式信息留痕和跟踪管理。通过“古厝普查”APP进行信息采集、分类、定级、评分、核查并测绘建档,形成一图一档,后续跟踪。
除了科技赋能古厝普查以外,福州市对已公布的历史建筑“量身定制”保护图则,目前已完成611处历史建筑的保护图则。保护图则评估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确定保护类别,划定保护范围,提出使用功能的正负面清单。此外,为古厝三维建档,应用“倾斜摄影+三维激光扫描”空地一体化720度全覆盖采集技术,完成132处古厝的测绘建档,还原古厝实景三维模型,详细、全面记录和监控建筑的细节现状和价值要素,及时发现古厝结构变形隐患,使保护监管更加及时有效。
-
三坊七巷街景。
鼓励引导
社会力量参与古厝保护
在古厝保护利用方面,福州市完善激励政策,研究制定《福州市新一轮古厝普查登记和保护利用专项行动市级修缮资金奖补办法》,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古厝保护修缮的各个环节。在拓宽资金渠道方面,通过社会捐资等方式筹措资金,形成多元化投入模式推动古厝修缮和活化利用。我市已采用BOT、PPP等多元化模式,打造了多个传统建筑保护利用的成功范例。如,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修复工作采用BOT模式,效果显著;省保宏琳厝2016年遭受洪灾后,由泰禾集团捐资5000万元进行修缮,被国家文物局作为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典型案例。
2020年8月,福州市探索推出古厝认养模式,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及个人通过一定程序对特定文物建筑实施保护、利用、管理。位于闽侯县白沙镇林柄村的百年古厝李宅已试点古厝认养模式。
福州鼓励公众参与古厝保护,倡导市民拿起手机“扫一扫、拍一拍”,提供古厝线索,营造全民参与古厝保护的良好氛围。
古厝的保护修缮、活化利用也带动了历史城区和历史村镇传统格局保护和文脉空间的再生,激发了群众对于古民居保护的热情。此外,福州将古厝等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有机融入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等工作中,培育建成了一批精品案例,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经过一代又一代福州人的努力,今天的福州名城保护和古厝保护的成绩有目共睹。“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史迹”和三坊七巷成功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充分展示了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璀璨的文化遗产,也向八方来客展现了福州在开拓创新文化遗产保护路径方面的丰硕成果。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