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扫描
-
7月19日,福州闽剧院演员在水榭戏台表演闽剧。
福州晚报记者 翁宇民/文 张旭阳/摄
作为一座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和22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荟萃的人文和特殊的地理位置,让福州成为了历史文化遗存尤其丰富的地方。
随着政府不断加大非遗保护力度,许多几近消失的传统文化“密码”又浮出水面。至2021年6月,福州已拥有176项市级及以上非遗项目,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6项。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福州而生,又成就着今日的福州。它们是外界解读传统福州的文化“密码”,不仅讲述着福州人吃什么、玩什么、听什么、做什么,也在向世界展示福州人的血脉里曾经流淌的梦想……
-
郑益坤与他获得全国美展银奖的漆画作品《心愿》。(资料图)
一部历史写就的“山海情”
市文旅局社文非遗处吴友瀚处长向记者介绍了福州非遗“山海相依”的四大特色。
一是古厝特色,积淀深厚。古厝是福州的历史文化符号,众多的福州古厝承载着丰富的闽都文化内涵。马鞍墙、龙舌燕尾屋脊、青瓦雨檐、灰塑脊兽等传统建筑特色,是福州建筑技艺的杰出代表。
二是多元并存,形式多样。福州多元文化并存,因此非遗也表现出了鲜明的多样化形式以及多元并存的色彩。
在福州大量的非遗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如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畲族山歌等;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海洋文化,如福船制作技艺(方氏)、海上龙舟竞赛、福州疍民渔歌、福清海族舞等;还有反映福州生活方式与闽都文化的产物,如茶亭十番音乐、闽剧、寿山石雕、软木画等。
三是兼收并蓄,传播广泛。自古以来,福州的对外交往活动就十分活跃,对外交流的繁盛不仅有力推动了福州非遗在海外的传播,同时也促进福州非遗的兼收并蓄和融合发展。
-
茶亭玉芙蓉女子十番乐队登台表演。(资料图)
闻名海外的福州“三把刀”——剪刀、菜刀和剃刀,是早年福州男人漂洋过海到海外谋生的工具。闽菜就随着福州人的“菜刀”,在海外传播;福州漆艺流传至日本、韩国、越南、缅甸等国家;黄檗文化、咏春拳、宗鹤拳等在海外均有很大的影响。
在福州非遗“走出去”的同时,具有开放包容性格的福州人民也广泛吸纳海外文化元素,创新推动福州非遗的发展,如软木画的材料来自西班牙、葡萄牙等地的古老树种——栓皮栎树的木栓层。
四是美食众多,蜚声海外。福州非遗资源中美食占了很大的比例。
福州美食是在福州山海相依的自然环境及地方文化土壤中孕育发展而来,以佛跳墙为代表的闽菜位列八大菜系之一。太平燕、芋泥、鱼丸等福州小吃用料考究、制作工艺复杂,成为不少游子思乡恋土的寄托。
-
7月19日,省非遗博览苑里,游客拍摄寿山石雕刻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陈礼忠大师的作品。
让非遗“新”起来“活”起来
从2016年起,在长达3年多的时间里,市文旅局、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福州日报社联合进行了福州市第一个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探访调查,实地探访福州的15项国家级、55项省级非遗项目。
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池小霞告诉记者,这次探访调查最终成为一项实质上的“抢救性工程”。因为,数名非遗传承人或相关人士在接受专访,为非遗研究留下珍贵的一手资料后不久,因为高龄等原因相继离世。
对于“活化石”级濒危项目的抢救性保护,势在必行。诗钟、评话、伬艺、畲医、畲药、软木画、疍民渔歌等一批具有浓郁福州特色的濒危非遗项目,得到了逐一梳理、制定规划,并因项施策,加以抢救扶持。
此外,福州制定了传统手工技艺振兴计划,复制推广茉莉花茶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寿山石雕、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福州木雕等一些群众基础较强,并有一定社会需求的非遗项目,采取保护核心技艺、完善相关产品和刺激市场需求等措施进行生产性保护,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让非遗“新”起来、“活”起来、“兴”起来。
在因项施策上,福州相关保护单位还针对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积极探索不同特色的非遗项目集中保护传承模式,以进一步彰显福州非遗资源的多样性和不同的文化内涵。
-
7月19日上午,国家级非遗项目地术拳在省非遗博览苑里展演。
让闽都文化今昔相连
2021年元旦,位于下杭路181号的罗氏绸缎庄,多了一个“身份”:福州市非遗展示馆。
这里曾是“棉纱大王”罗祖荫的店面与住宅。经百年变迁,这座庭深约百米的四进大宅依旧保持着它原来的风貌,内核及功用却发生了变化,它成了闽都文化今昔相连的一个枢纽点。
以福州市非遗展示馆为中心,福州的非遗保护及利用已构成一个活跃的生态圈。
正如对下杭路181号的重新利用,福州的古厝文化资源是近年非遗保护利用最热门的一个“桥接点”:一方面,系统深入挖掘福州古厝建筑技艺;另一方面,推动闽剧、评话、伬艺等传统曲艺和传统手工技艺进古厝,让非遗与古厝相得益彰,也让古厝更加鲜活。
-
佛跳墙制作技艺传承人杨伟华将食材加入花雕煸炒。(资料图)
此外,各县(市)区根据不同地域的非遗资源特点,让非遗元素与村落、景点、民宿有机融合,开发传统戏曲表演、民俗风情体验、手工技艺互动等特色项目,着力形成一批特色文化旅游集聚区,如木根雕、寿山石雕、海洋民俗等非遗小镇,打造非遗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而民俗、民间故事、传统美食、传统技艺类项目,则是打造乡村民俗品牌的绝佳素材。以它们为依托,“非遗进农村”计划为乡村非遗保护利用提供着澎湃的动力。
在促进非遗资源传统性和现代性的融合发展上,福州也在探索自己的道路。依托福州高校、研究机构多的优势,近年福州的非遗“老字号”成了不少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课题。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福州非遗“老字号”创新创业行动得以开展。
乡愁是人们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但它也是一种天涯共此时的情怀,牵系着人们对故乡风物、世情的记忆。非遗作为乡愁的化身,它一端是传统,一端是未来。176项市级及以上非遗项目,展示的不仅是福州曾经的“清明上河图”,更蕴含着福州的城市个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