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建设国家级区域创新中心
-
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高科技企业云集。记者 林双伟 摄
福州晚报记者 徐文宇 通讯员 洪见文 汪炜娜
1991年,福州高新区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高新区实行“一区多园”管理模式,下辖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生物医药和机电产业园两个主体园,以及洪山、仓山、马尾和福州软件园等高科技园区,总面积约193平方公里。2016年6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福州高新区启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2017年12月,福州高新区入选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
抢抓“六区叠加”机遇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高新区地处福州中心城区西南侧,与主城区仅一江之隔,东临乌龙江,西倚旗山,毗邻福州地区大学城;橘园洲、浦上、湾边3座大桥连接中心城区,福州地铁2号线、三环、福银高速、福诏高速等城市快线环绕周边,与空港、码头形成“一小时交通圈”。这里交通便捷、翠旗衍秀,文脉深厚、禀赋独特,特别是大学城12所高校约20万青年人才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多年来,高新区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宗旨,抢抓福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六区叠加”机会窗口,高标准推进实施概念性城市规划、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先后荣获国家显示器件产业园、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国家级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合作基地、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基地、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人才国际培训基地、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等荣誉。
-
创客大街效果图。 福州高新区供图
聚焦数字经济
做强千亿高新产业集群
高新区充分发挥福建对台合作区位优势,精准扶持数字、平台、总部等“三型经济”,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园区已建成创新园、创业大厦等楼宇约300万平方米,在建数字经济产业园、第三代半导体数字产业园、光电产业园等产业项目100多个,共有注册企业7000多家。
当前,福州高新区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号召,深化“三个福州”建设,主攻“两大园区”,全力打造“数字福州”建设应用示范区、“海上福州”建设创新策源地、“平台福州”建设战略支撑点。2020年高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约1400亿元,涌现出博思、迈新、锐达、智恒、北卡、四创、仙芝楼等一批产品市场占有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企业。
目前,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生物医药和机电产业园已经成为高科技企业集聚的热土。创新要素加快集聚构建特色“三创”体系
高新区出台“7+8”等系列政策,持续健全综合服务体系,实现创新要素加快集聚,构建形成以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为核心,以优化科技金融和公共服务两大体系为关键,以“双创”载体建设、技术平台搭建、全球资源链接、产业链延伸、产学研组织、创新文化塑造等六大工程为重点的特色创新创业创造体系。
自主创新示范引领。高新区坚持把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放在核心位置,已引入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中国福建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力普国家级海洋科研基地、戴姆勒研发中心、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等区域创新龙头,集聚福大百特、恒锋科技、仙芝楼、福耀模具等40个省级以上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21家,2020年园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约125件。
其中,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拥有4个国家级和20多个省部级创新平台,取得一系列以光学晶体为代表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
-
博奥医学检验所科研人员在做实验。福州高新区供图
知识产权强企强区。高新区深入开展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优势企业培育,2017年12月入选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依托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审查协作分中心、福州技术市场、北京万方“互联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吸引知名产权服务机构入驻,促进专利技术就地转化。根据发展规划,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审查协作分中心远期人员规模将达1000人,年审查发明专利申请约3.5万件。
加快建设现代金融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助推创新驱动发展。牢固树立“拼发展就是拼人才”理念,深化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国际人才项目孵化器、“侨梦苑”等建设。目前高新区集聚国家光电子晶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酶高效表达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58个。
“十四五”期间,福州高新区将把握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推动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打造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政策先行区、海上丝绸之路技术转移核心区、海峡两岸协同创新示范区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不断提升辐射带动和引领示范效应,努力成为具有较强产业竞争力、影响力的国家级区域创新中心。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