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高新区:崛起的“生态文化之城”
-
旗山风光。(高新区供图)
福州晚报记者 徐文宇 林双伟 通讯员 洪见文 汪炜娜 文/摄
福州高新区,自然风光优美,人文底蕴深厚,可谓“海西智力之谷”;境内拥有“一环两水六湖”,“生态滨江之城”实至名归。
近年来,高新区在发展的同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实实在在地行动起来,注重自然资源保护及人文历史发掘,一座翠旗衍秀的“生态文化之城”已然崛起。
国家森林公园风景秀美
“一环”即五虎山、旗山、十八重溪等外围自然山体构成的生态背景环;“两水”即乌龙江、大樟溪两岸的滨水绿地与生态绿地;“六湖”即南井湖、南通湖、尧沙湖、乌龙江泄洪湖等四大蓄洪湖,以及规划建设中的高岐湖、“福州第一大湖”旗山湖等两大人工湖。
“左旗右鼓,全闽二绝。”(还有一种说法是“右旗左鼓”)旗山雄立于闽侯县及福州高新区境内,地处戴云山脉向东延伸的丘陵地带,隔闽江与鼓山对峙,因山势逶迤似翠旗招展而得名,又称翠旗山。福建旗山国家森林公园气候宜人,雨量充沛,绿树长青,属暖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根据此前的规划,高新区计划将旗山发展为集休闲度假、会议会展、生态观光、科普修学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多功能城郊山地森林型旅游度假区。
-
水西林风光。
街区文化氛围浓厚
“中国进士文化博览园”“明朝官宦宅第古建筑群”“宗族文化活态展示地”……这些高大上的称呼,描述的就是水西林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可见该街区的文化氛围相当浓厚。
水西林既是地名、村名,也是林氏支系名。在它“未问世”之前,这里曾被称为北屿、中安境。水西作为地名最早见于宋庆历三年林世程所撰写的《闽中记》:“侯官之水西……皆产佳茗”,后因林氏家族发展兴旺,住在向西流的锦溪边,因此这里被称为水西林。
民间相传明朝正德年间,北屿村人林春泽与福州城门林浦人林炫同朝为官。为了方便区分,正德帝根据林浦居福州之东、北屿居福州之西,分别称二人为“东林卿家”“西林卿家”。北屿人以此为荣,便将村名改为西林,又因锦溪从村前流过,有水向西倒流之奇,故世人称其为水西林。
2008年,同济大学古建筑系教授路秉杰考察后,曾表示“水西林明朝古建筑群,全国少有”。2013年2月,作为明清时期福州官宦府第建筑群的典型实例,水西林建筑群入选第八批省级文保单位。
目前,高新区全力建设的水西林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一期已经对外开放,每日都有大量游客前来。
-
旗山风光。(高新区供图)
石松寺钟声响千载
“钟声佛号闻千里,路上行人半是僧。”溯至汉唐,以迄明清,福州高新区境内民风淳朴,人心向善,建有许多庵寺,俗称“九庵十八寺”,其中包括现存的万佛寺中的旗山石松寺。
万佛寺地处旗山之麓,占地1310亩,风光秀丽,因藏万尊白瓷佛而得名。石松寺,已历千年,是福州佛教圣地之一。现存大雄宝殿是明万历年间修建,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七柱,歇山顶,抬梁木质结构,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殿中斗拱、柱头等采用的是宋代的榫卯连接构筑方法,在福州地区同期建筑中少见。
-
双龙村位于大樟溪畔。
古村落光彩照人
离福州市区不到30公里的地方,一个有七百年历史的古渡口,仍有村民坐船进出,这就是高新区南屿镇双龙村。目前,该村正逐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鲜活样本”。
双龙村旅游资源极其丰富,除了独具特色的沿江步道、古渡口、一祠两书院,还“坐拥”温泉和矿泉两大自然资源。此外,双龙村内还有笔架山革命老区遗址、兔耳山风景区、碗窑山遗址等景点,南宋时期还出过武状元,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兔耳山风景区因从山下大樟溪往上看,可看到一个活灵活现的兔耳而得名,景区内峰峦叠嶂、崖壁陡峭、潭多瀑美、洞寨险奇,每个景点都有一个富有诗意的美丽传说,引人入胜。
碗窑山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山上有4处宋代龙窑,出土千余件文物。每处龙窑都保存了大量窑炉遗迹。宋代龙窑集中在一座山上,又保存比较完好,这在全国也很少见,堪称大樟溪边的一颗璀璨明珠。
另外,双龙村拥有百年以上红榕17棵,全省一共才38棵,极其珍贵。值得一提的是,双龙村近几年逐渐形成了“赶大集”习俗,每月20日,许多人会来这里出售各种货物,非常热闹。
-
双龙村大樟溪渡口(资料图片)。
加强保护留住绿水青山
有了好的资源,更需要保护,这几年高新区在发展过程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实实在在地行动起来。
目前高新区正全力建设幸福闽江,打造大学城最美水系环境,近日出台工作方案,以改善域内乌龙江、大樟溪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推进安全保障、污染防控、生态修复、保护开发等工作。高新区加强江河源头重要水源涵养区、珍稀濒危及特有物种分布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改善林分结构。
计划2021年至2022年,乌龙江、大樟溪流域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0%以上,严格实行闽江禁渔制度,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严厉打击“电毒炸”鱼行为,打造具有亲水廊道、文化景观带等的“美丽河湖”。同时加快乌龙江湿地公园建设,采取湿地生态修复、生态补水、退养还湿(滩)等措施加强湿地保护修复。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