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利民再提升描绘民生新画卷
-
会议间隙,人大代表讨论交流“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等话题。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 摄
“增加退休人员收入来源”“加快建设3个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4万个”“新增养老床位1万张以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个个可感可触的“小目标”,彰显着执政为民的“大情怀”。
做好民生工作,关乎百姓切身利益,关乎改革发展大局。围绕报告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代表们纷纷建言献策,表示要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民生工程做成民心工程,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共建共享幸福美好家园。
优质民生资源期待更均衡。省人大代表、三明市第一医院产科主任姚敏蓉认为,开发智慧医疗“试验田”大有可为。“建议加快推进医疗资源公共数据整合与共享,打通数字壁垒,赋予基层医疗机构更多的线上医疗资源,使老百姓从看病跑大医院、跑多家医院到最多跑一趟、一趟不用跑。”
省人大代表、农工党福建省委会副主委、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主任李笃妙建议,整合省儿童医院与福州市内几家三甲综合医院的儿科资源,集中优势,提高儿科区域医疗中心人才梯队的构建速度。
基本民生保障制度亟须更完善。多位代表提出,多数中小学课后服务供给能力有限,我省相关政策实施效果并不明显,建议我省将加快推进中小学课后服务纳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通过财政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各地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创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多措并举,增强教育服务能力。
省人大代表、漳州市芗城区人民法院副院长黄志丽建议,做好城镇养老机构或服务设施的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建立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奖补机制。
省人大代表、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林浩云建议,创新政府购买模式,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完善基层就业保障体系,解决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后顾之忧;创新基层人才评价制度,调动基层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代表们建议,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和机构设立养老管理与服务、老年护理、老年社会学和老年产品开发等专业;强化服务人员的素质技能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健全专职服务人员的岗前培训、上岗准入和定期在职培训制度,实行相关职业资质和技术等级认证,形成一套完整的培训和管理体系。
还有不少代表表示,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和育儿观念的改变,人民群众对于婴幼儿托育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反观当前,我省亟须增加托育资源,补齐托育人才匮乏的短板。
省人大代表,屏南县古峰镇佳洋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陆盛彪建议鼓励利用低效土地或闲置土地新建、扩建、改建一批托育服务机构和设施,优先支持普惠性托育服务机构用地。
省人大代表、福建电大蕉城学院教师钟仕美建议,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要将托育服务人员作为急需紧缺人员纳入培养规划,根据需求开设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大力开展职业道德和安全教育、职业技能培训。
(记者 储白珊 全幸雅)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