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城市 >> 六个城

对标国际建一流 打造教育新高地

代表委员聚焦“六个一流”热议建设全国一流大学城

2021-01-08 07:49:04来源:福州新闻网

代表委员聚焦“六个一流”热议建设全国一流大学城

  福州大学城加速朝着“宜学宜业宜居宜游”的一流大学城目标迈进。

  福州日报记者组

  规划建设福州大学城,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福州正聚焦“六个一流”目标,从生态景观、功能配套、服务管理、办学水平、校园环境、共建共享等六个方面,打造全国一流大学城。

  “全国一流大学城”多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行动纲要》(以下简称《行动纲要》)中,也成为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大家纷纷表示,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努力建设全国一流大学城。

  建设一流的生态景观

  一流的生态景观,不仅能够赋予大学城“高颜值”,还能帮助城市建设练好“内功”。打造全国一流大学城,福州坚持把生态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浦口村既是大学城整治提升的见证者,也是建设的参与者。”市人大代表林亨表示,持续推进的大学城品质提升工作让区域内的卫生、绿化、道路等得到改善,但是,要彻底解决当前“城在村中、村在城中”的面貌,应将村庄更新改造纳入大学城总体规划,在启动征迁工作的同时,保留村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整体提升改造,让大学城面貌由内而外焕然一新。

  市政协委员俞锦也关注了片区规划和城中村密度较高的问题,他建议,目前先对大学城片区和高新区进行系统规划和梳理,重点关注大学之间的城中村和留白区域。同时,对大学之间的区域在功能上进行优化,强化学校间的衔接,有效完善提升片区功能。在此基础上,还可进行城市建筑风貌规划和顶层设计,让整体风貌和谐统一。

  完善一流的功能配套

  功能配套完善是大学城的建设之本。《行动纲要》提出,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标准,高水平、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大学城规划提升,完善城市功能,补齐民生短板,增强大学城及周边地区的活力和发展动力。

  身为高校教师的市人大代表林中燕认为,要软硬兼施,以国际化视野完善功能配套。“特别是大家关心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要加快向标杆靠近。”林中燕说,子女就学、住房保障等各项政策设计与衔接要相匹配,只有真正用心把大学生、教师队伍留下来,并让他们安心投入科研创新,才能夯实一流大学城的内涵,做到可持续发展。

  基于大学城年轻群体的特点,市政协委员黄哲在提案中提到,“既要打造更多符合年轻人喜爱的活动空间,也可探索利用小型公建项目,布局契合年轻人‘口味’的博物馆、美术馆、舞蹈房。”黄哲还建议,“可在商业街设立文创小镇、艺术集市、网红夜市等,对部分街区进行艺术改造,打造完整的年轻空间,不但让学生留得住,还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

  提供一流的服务管理

  高水平建设大学城,要创新体制机制,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蓄势赋能。

  市人大代表黄寿华建议,应探索构建一系列服务机制和管理机制,支持大学城高校高质量发展建设,“比如加强市领导与高校负责人的交流,建立政府相关部门为高校排忧解难的机制,在项目建设、科研投入、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从而激发创新活力,为福州产业发展作出贡献。还可以搭建服务平台,引入一流的资源合作交流服务平台,主动对接国际和国内一流大学、一流研发机构、一流人才队伍,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

  “打造全国一流、世界有影响力的大学城,推进校企深度合作至关重要。”市政协委员郑宝东建议,要建立企业与高校人才共享机制,强化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提升大学城人才引育水平;支持设立大学城高校与企业联合创新专项,支持大学城高校与福州市企业特别是高新企业共建研发创新平台,加快大学城科技创新步伐;构建校企合作成果转化共享平台,支持大学城高校开展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提升大学城社会服务水平。

  提升一流的办学水平

  高质量的办学水平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大学城作为福州的人才培养高地,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市人大代表朱祖平表示,要以建设一流大学为目标与核心,通过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其他学校发展,同时扶持比较薄弱的学校,做到“抓两头促中间”,实现大学城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福州大学城经过20年建设发展,已经能够进入整合阶段,并以此产生更大效益。”朱祖平建议,政府可以出台鼓励政策,探索大学城资源、师资、课程及科研实验室共享,发挥大学集聚的规模效益,从而培养出一流的学生。

  如何提升办学水平?市政协常委林实表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一流大学的“标配”。他建议,以重点学科、重大科研平台、重大研究项目、重点工作岗位为载体,多形式引进国内外优秀高层次人才,集聚若干个国内外一流、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争取“引进一个人才、集聚一支团队、带动一个学科、支撑一个产业”。

  营造一流的校园环境

  山水相融是福州大学城的自然底色,集聚的一所所院校串起城内一道道靓丽风景。优化校园环境,就是为这里再添颜值。

  对此,市人大代表郑书鸿建议,以城市品质提升为契机,鼓励、推动高校进行校园环境整治。“可以借鉴城区水系治理的经验,推动实施大学城内河水系治理、连通。”他表示,要从源头入手,实施“一校一策”,彻底对排水管网进行整改提升,实现源头减污、源头截污,将大学城各校区的水体与内河实现联通,盘活水系,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绿色校园。

  市政协委员张振华来自福建师范大学,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见证了大学城从最初规划到落地建设的全过程。“‘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吸引名师的要素之一是宜居宜业的环境。大学城的建设,应当成为各大高校环境提升的后盾和助推器。”张振华结合切身经历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大学城片区要按计划高效有序地推进建设工作,早日让一流的校园环境成为招纳人才的竞争优势。

  打造一流的共享模式

  “拆除大学的‘围墙’”是许多代表、委员的共识。打破“围墙”,让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高校与社会不断产生“化学反应”,催生新发展。

  市人大代表秦源深耕教学一线,对大学城的建设谋划更为关注。“目前各高校虽然在空间上亲近,但是在教学、公共设施、实验室等资源上还没有实现共建共享,仍然各自为政。”秦源建议,破除围墙,建设共享区、合作办学区,不同院校、不同课题研究组合理调配使用实验室,不仅能促进交流,还能节省高昂的设备采购经费。从物理空间到云端教育,他希望政府带动建设“云大学”,创设云教学、云科研、云管理,真正实现开放共享,让大学城的资源聚合,大学生的思想碰撞。

  打造一流大学城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市政协委员陈炜认为,整合各校资源既可形成合力又可加速培育,这需要打破利益链,建议凝聚力量发挥各校优势、差异化打造特色专业。他还提出,跨校辅修、互认学分、科研设备成果共享等,亟需尽快辅以制度支持。线上,可以在得到、喜马拉雅等APP开展本地特色课程授课;线下,可在合作办学区举办培训讲座,还能引入商业机构运作,来扩展共享模式。

代表委员聚焦“六个一流”热议建设全国一流大学城

点击进入2021年福州两会专题

【责任编辑:徐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