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锐角梳:百年传承 匠心巧作
-
在闻名于世的“福州三宝”中,最平民化的传统工艺品当属“福州角梳”,不论贫富老幼都在使用。而老福州最出名的角梳大多源于台江茶亭街,福州宝锐牛角梳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其数代相传近百年的制作技艺,于2020年被列为第六批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
福州是中国头梳的三大产地之一,制梳行业源远流长。1976年福州新店出土南宋古墓,就发现有六支用黑水牛角制作的角梳,说明福州角梳业至少有700多年历史了。
1933年,中国受邀参与美国芝加哥世博会。会上,福州角梳、福州纸伞与福州脱胎漆器同时获得美国芝加哥百年进步博览会金奖,被誉为“福州三宝”。
-
宝锐牛角梳起源于王高春(1884年生于台江茶亭街河上村37号),1915年开始当学徒制作角梳,出师后在街上开设了一个家庭作坊,名为“恒春角梳店”。
王高春的儿子王能俊1943年起开始学做角梳,1951年,王能俊加入福州角梳厂,是首批员工,后成长为技术干部。经过多年磨炼,他总结出了独特的角梳制作方法,发明了当时中国第一台角梳锯齿机,后创建“宝锐牛角梳”品牌。
-
今年97岁的王能俊老师傅(左)依然耳聪目明,思路清晰,甚至还可以骑电动三轮车,他保存了很多数十年前的角梳制品或相关资料。(右为第四代传承人刘铁光)
-
年轻时候的王能俊(后排左四,老照片由刘铁光提供)
-
王能俊保存下来的当年福州角梳厂生产的“民航”牌角梳。(刘铁光供图)
-
王能俊保存下来的当年福州角梳厂生产的彩色带人物、动物图案的角梳。(刘铁光供图)
-
王能俊发明的当时中国第一台角梳锯齿机,大大提升了角梳制作的效率和产量。(刘铁光供图)
-
自上而下分别为:不求人、狮子头、刺猬(黑色)、刮痧板、美鼻器、牛角梳。
王能俊之后,角梳传承人便不局限于家族内部传承,而是广收学徒传授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刘永信便是其徒弟。
紧跟时代发展,刘永信还开发出了“不求人”(长柄,用于挠痒痒)、“狮子头”(形如狮子的头,用于按摩、刮痧)、“刺猬”(形如刺猬,用于按摩)、刮痧板、两眼按摩器、按摩棍等角制产品,着力拓深了角梳店的市场。
-
第四代传承人刘铁光
2006年,刘铁光正式拜刘永信为师,成为第四代传承人。2009年,刘铁光在南后街开设宝锐牛角梳店面,下店上坊,产销一体。
-
一楼是店面。
-
二楼是工作坊。
2010年开始,他陆续在贵州千户苗寨、杭州宋城、平潭海坛古城等旅游景区开设门店,不断在全国范围内扩大福州角梳的影响力。
-
制作牛角梳,首要是挑选优质的牛角原料,一般以白母牛角为主。获取原料后需要先晾干再投入打磨,通过锯角、开角、刨角、油炸、夹平、画坯、磨样、开齿、粗砂、细砂、踢齿、上蜡、抛光等十几道工序。
-
工序1:选角
-
工序2:锯角
-
工序3:开角
-
工序4:刨角(去皮)
-
工序5:油炸
-
工序6:夹平
-
工序7:画坯
-
工序8:磨样
-
工序9:开齿
-
工序10:粗砂
-
工序11:细砂
-
工序12:踢齿
-
工序13:上蜡
-
工序14(最后一道):抛光
-
在宝锐牛角梳店里,除各式各样的角梳外,还有刮痧板、按摩器、背锤、镯子、发簪、串珠等其他角制品,多以实用为先,且物美价廉,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
由于角梳供人们贴身使用,宝锐牛角梳的各代传承人都尤为关注“健康养生”的性能。
-
刘铁光说,第一代师傅王高春对牛角梳就已经有了很独特的情怀。20世纪初,平民百姓生活条件艰苦,因家中时常缺水,一般人半个月才能洗一次澡,头上长虱子是家常便饭,不少人天天难受地搔头,却很难祛除。
-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此时学艺而成的王高春尝试过用竹子做篦梳将虱子刮出来,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后来,在当时角梳多是羊角的情况下,王高春发现牛角的柔韧性和手感更好,用起来没有静电,按摩也很舒服,于是开始以牛角为原料制作梳子。
-
经过近百年的传承改造,如今宝锐角梳店的梳子已是出了名的“护头利器”,有许多特殊功能,如促进血液循环,祛风散寒等。用角梳梳头,可以去垢而不沾,解痒而不痛,温润而不挂发等。
-
近年来,刘铁光带着福州角梳走进各类展示平台,举办展演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这项福州非遗文化瑰宝。
-
2020年12月,刘铁光被授予“台江优秀非遗工作者”荣誉称号。
-
目前,他最大的夙愿就是:努力将宝锐牛角梳的手艺传承下去,让角梳为更多年轻人所接受和喜爱。为此,他也收了不少徒弟,如蒲公英般随风远扬。出师的弟子们将福州牛角梳店开到了五湖四海。
一把角梳,一种情结。百年的坚守、传承与创新,凝聚着数代艺人们的匠心,也传递着福州的传统文化之声。(文字:蓝秀楠 摄影:叶 诚)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