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合桥:南台沙合出宰相
-
在台江,有一座古石桥,曾让桥梁专家茅以升叹为“奇迹”,还有着“三桥渔火”的美景和“南台沙合出宰相”的佳话,它就是——沙合桥,即老福州人口中的“小桥”,位于中亭街的北街口,现建有“沙合桥”牌坊以示纪念,刻“岁次庚寅年”即2010年立。
-
“沙合”之名与福州古代地貌变迁息息相关。从宋代开始,闽江水冲积形成南台沙洲并逐渐合拢、连成一片,以至“沙合可涉”。
-
▲航拍中亭街,左侧标识为沙合桥牌坊,右侧为沙合桥现址。
不过,令人疑惑的是,为什么只见牌坊不见桥?桥在哪里?
-
原来,由于城市道路建设及中亭街重建,沙合桥也进行了改造,被掩藏在道路下面,所以现在很难直观看到它的风貌,只能从两侧石护栏的间隙依稀看到单拱桥的外部轮廓,想必这正是立沙合桥牌坊的缘由,不能为后世所遗忘。
现存的桥体是明成化六年(1470)由福州知府周纯改建而成,为单孔石拱桥,俗称“小桥”,桥长10.8米、宽15米、跨径7.2, 从拱桥到桥面仅0.43米。
-
当时,沙合桥、万寿桥、江南桥横跨闽江南北两岸,人们漫步桥上可观闽江全景,饱览水乡风光。入夜,从桥上远眺,万家渔火,闪烁晶莹,水天相映,风景迷人,被称为“三桥渔火”,明朝列为“南台十景”之一。古人有诗赞曰:三桥暝色罩层江,万点灯光簇钓艘。留与坡公吟晩景,流星煜煜水泷泷。
其实,沙合桥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那时,沙合桥还是浮桥,因南面有另一座浮桥万寿桥,它被称通称为“北浮桥”。
宋元祐八年(1093),福州太守王祖道在下杭街通往楞岩洲上建联舟浮桥,用船20只,左右用大藤缆缚于植立的18根石柱上,船上铺盖1.1丈(3.7米)木板,便于行走,两旁设扶栏。
-
据《三山志》记载:“浮桥,由郡直上南台,有江广三里,扬澜浩渺,涉者病之。元祐以来,江沙频合,港疏为二,中成楞严洲。八年癸酉七月,郡人王秘监祖道为守,相其南北,造舟为梁。北港五百尺,用舟二十,号合沙北桥;南港三千五百尺,用舟百,号南桥。
宋绍兴十一年(1141)改浮桥为石墩桥,夯方形石柱,一步一墩,排列于水中,俗称“跳挡桥”,后又改为石梁桥。直到明成化六年(1470),才由福州知府周纯改建成单拱石桥,留存至今。
-
关于沙合桥,还有一段佳话,从牌坊石柱的楹联上也可窥端倪:“惠泽山下南台沙合出宰相 白龙江畔闽江户开迎英才”。
据说,此处历史上有过四次“沙合”,果然福州先后有四人拜相,他们分别是:章得象、余深、朱汉章、叶子昂,这正应了福州的一句古谶——南台沙合出宰相。
据《挥麈前录》记载:“初,闽人谣曰‘南台沙合出宰相’。章得象相时,沙涌可涉。政和六年(1116),沙复涌,已而,余深复大拜,方务得帅福唐。南台沙忽再涌,已而,朱汉章、叶子昂相继登庸。”
-
如今看来,现存的桥长大约两侧护栏间的距离,这也就能解释为何在如此繁忙的地段两侧设置护栏,原来也是出于让后人能略窥并了解沙合桥光辉历史的初衷。
-
桥头两侧一尊狮像、一尊马像,还有矗立在旁的石牌坊,是中亭街北街口的亮丽风景线。
-
已历500多年的“沙合桥”至今巍然屹立,每天车来车往、川流不息,还可以承受重负荷大型卡车行驶,以至于当年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看到这座厚度仅0.43米的“薄拱桥”后不禁叹为“奇迹”。
-
穿流而过的达道河似乎就是最好的见证,桥边两岸古色古香,杨柳依依,景色宜人。
-
如今,沙合桥虽卸下荣耀,但仍置身于川流之中,静静守望着古今的喧嚣与平和。
(摄影:叶 诚 参考资料:《三山志》《台江区志》《福州双杭志》、福州晚报等)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