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桥:闽中木材通天下的历史见证
-
在彬德桥的上游不远处,有一座百年古石桥——白马桥。 它位于台江区义洲街道,横跨白马河,东西走向,是连接上下杭与义洲的重要通道,于清末由福州木帮商会集资建造,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关于白马桥名字的由来,福州民间有一种说法,说是祭祀汉闽越王“郢”的三子“白马三郎”。相传,当年白马三郎在鳝溪射鳝除恶,鳝负痛甩尾反博,一时间浊浪排空、黑波激旋,白马三郎人马俱殁。白马三郎生前经常站在桥上看白马河奔腾流向闽江,所以他站的桥就叫“白马桥”。
-
过去,闽江流域上游各县木材,通过闽江水流,用木排漂流到福州集中,然后再贩卖到全国各地。福州也因此和汉口、安东,并称我国三大木材集散地。古时的义洲,就是福州木材市场的集散地,聚集着大量大大小小的木材商人。因此,白马桥也成了木材转运的重要通道。白马桥下,就是当时全国著名的木材贮运场。
-
在白马南路南禅山公交站附近白马桥道入口处,一座石牌坊矗立在路中间,上题“白马津渡”。
-
石牌坊后面是一片小广场,沿着白马桥道,在白马桥头的左侧有一座白马桥关帝庙。
-
继续往前就是白马古桥,在两侧绿树掩映下,更显古朴韵味。
-
该桥桥长74米、宽3米,东、西引桥各12米,为石构平梁桥,原为三墩四孔,跨度不等,因城市建设、填河造地,现只留二墩三孔。
-
桥墩为船形,用条石叠砌,上架巨石为梁,桥面以条石横铺,两旁设石望柱、石栏杆。
-
栏柱顶雕瓜果等物,工艺十分精巧,虽历经百年风雨洗礼,保留较好,形神俱在。而石柱上的小狮子百年沧桑过后,就显得斑驳破旧,轮廓不清,只留神韵。
-
据生活在白马桥附近的老辈人讲,白马桥上原有马口铁的桥盖,类似廊桥,让行人遮风、避雨、防晒。后来,白马桥多次经历大火、台风、洪水、暴雨,还有战乱,桥上面的顶棚等设施终被损坏,只剩下如今看到的石梁桥身了。
相传,桥上原有两样东西:一是字纸炉,一是菩萨龛(即神龛)。它们都搭建在桥中央北面的长条石栏板上面,底下靠在中央的桥墩。可惜的是,在“文革”初被毁。
-
桥尾的深处,还有一座泰山庙。
-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南台十景”中即有一景“白马观潮”。每年以农历八月十八日潮汛最大,专程来此观潮之游客,不计其数。古时义洲处闽江下游北岸,连接西湖和闽江的白马河,每逢涨潮,水流奔腾澎湃,便形成涌潮奇观。清乾隆进士梁上国曾作诗《白马观潮》,将白马河观潮奇观与钱塘江相媲美。“雷鼓匉訇白马驰,观涛旧有广陵漪。那知榕海三春景,赛得钱江八月奇。”
-
此外,白马桥还是日本侵略福州的历史见证之一。
据《福州晚报》记载,已故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曾撰文《屈辱的见证》回忆:
“在抗日战争福州两次沦陷期间,日寇在白马桥设立岗哨,肆意殴打、侮辱我同胞。两次沦陷时,笔者分别为11岁和14岁,家住桥西的义洲街,每天必须经过白马桥。当时我与几个同伴不愿向日寇行礼,同时也怕遭不测,便想了两个办法:一是绕道从彬社一座木桥上过去;一是从排下的河上游水过去。我们巧妙地躲过日寇,很是开心。”
-
如今,白马桥依然发挥着交通要道的功能,为白马河两岸居民提供服务,每天都是熙熙攘攘、人来人往,或骑车、或步行。 依靠在白马桥上,凭栏望去,眼前尽是绿荫环绕,景色宜人,当年的盛况和美景只给今人留下无限遐想。
如今的白马桥虽不见百舸争流的繁荣,也不见潮涌潮落的壮观,但它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沉思着过往,凝视着远方,日复一日地静静守候着眺望那绵延不断的人间烟火。
摄影:叶 诚 参考资料:《台江区志》《人文苍霞》、福州晚报等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