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蛇图腾,你知道多少?探秘闽侯洋里龙岩寺……
-
▲(藏于深山的龙岩寺,位于洋里乡后坑村)
在闽侯县洋里乡的深山中,有一处蛇图腾和佛文化并存的庙宇——龙岩寺,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洋里蛇王庙。近日,记者前往洋里,一观这处古刹的风采。
缘山而修建
奠基于明朝天启年间
走进洋里乡后坑村,来到一处陡峭的山下,仰头望去,可见一处壮丽巍峨的庙宇处于其间,这就是在当地民间拥有众多信众的龙岩寺。
-
▲(龙岩寺全貌)
龙岩寺院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据说当年此地几位富有的信众,以仙洋村陈姓员外为首,出资修建了大雄宝殿,多年后,仙洋村江员外又修建了古佛亭等附属建筑,龙岩寺初具规模,成为深山里难得的一处佛土圣地。
-
▲(龙岩寺正门)
“寺址下方曾有条大溪,传说古时候溪中最深处有龙蛰伏,故而在仙人的指点之下,村内信众造了古刹,来镇压此龙,加之大溪与庙宇之间有很多陡峭的岩石,观之颇为独特,故得名龙岩寺。”龙岩寺理事会会长张世玉介绍。
张世玉告诉记者,此后龙岩寺屡有兴废,在明朝崇祯和清朝乾隆、道光年间多次修缮,历经了四百多年的风雨,艰难得存。
-
▲(清光绪年的举人陈政桂所撰的《龙岩寺》牌匾)
如今的龙岩寺系张际、后坑、仙洋三个村的信众筹备资金300多万元,于2015年启动重建。至2016年,陆续建设修缮了大雄宝殿、古佛亭、观音殿、蛇王宫、斋堂等建筑。
-
▲(观音殿)
“重修大雄宝殿之时,在旧有的大梁之上,发现了‘天启元’的字样,从而确定了古刹的初建年代。”张世玉说。
走进龙岩寺,只见寺院所在之处山高路陡,庙宇依山而建,呈曲尺形。前殿为大雄宝殿,奉祀三宝佛。殿坐北朝南,单进单间,翘檐飞角,俗称古佛堂。后殿为蛇王殿,坐西朝东,面阔四扇三间,进深五柱,全木结构。寺中还珍藏着清光绪年的举人陈政桂所撰的《龙岩寺》牌匾,字体苍劲有力,是民间难得的书法佳作。
-
▲(著名书法家荣华堂撰写的蛇王宫牌匾)
发源樟湖坂
体现了两岸文化交流
从对中国远古图腾物的了解中,不难发现,尽管远古人类所尊奉的动物种类繁杂多样,但蛇却是以神话形式承载的最大的载体之一。它常常出现在各种神灵的手中或耳朵上,让人感到威灵无比。
-
▲(这尊手持大蛇的神像,从南平漳湖坂蛇王庙漂流到闽侯,机缘巧合中在这里安家落户)
龙岩寺中,保留最完好的老建筑,就是蛇王庙。从大殿正梁墨书“时崇祯四年,缘首林子祯同募捐建立”可知,蛇王庙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正好是龙岩寺建刹的十年后。据说,当时村民正准备筹建蛇王宫,作为寺内燃灯古佛的护法神来供奉。恰好此时,因为南平樟湖坂蛇王庙发大水,当地的神像沿着闽江冲到小箬,被出外经商的张际村乡贤,辗转带到龙岩寺,并以此为根基,建起了蛇王庙。
-
▲(蛇王宫在当地民间拥有众多信众)
樟湖坂蛇王庙建于明代,地处南平市樟湖坂,2005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在古老崇蛇文化的闽越遗风中,唯有樟湖坂最具代表性。当地乡民至今保留着原始古朴而完整隆重的蛇崇拜活动,以蛇为崇拜图腾,忌食蛇。每年七月初七举办“蛇节”,村民们身上绕着大大小小的蛇,跟着巡游队伍绕镇一周,祭拜后再将蛇放生,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前往欣赏。
-
▲(蛇王宫内精美的藻井)
“因为和樟湖坂的渊源,以前每逢七月初七,我们便举行隆重祭祀活动,有时也会派人到樟湖坂参加‘赛神’,后来才慢慢疏远淡化。”张世玉说。
张世玉告诉记者,宫中供奉的乃是蟒仙蛇王。宫壁上原有“蛇王图腾”的壁画,现已佚。当地庙中还有一张龙腾图,据说长1米多,宽70-80厘米,乃是用丝线绣在布上,描绘了一尊人首龙身的神灵,极为珍贵。
-
▲(双龙戏珠)
2002年,台湾地区的一家蛇王宫行香团,还曾前来寻根访祖并观摩过此图。这份闽台相似的崇蛇之俗,显示了闽台两地文化底层相通,也反映了自古以来海峡两岸文化的一体性。
2013年3月,洋里蛇王宫被认定为闽侯县不可移动文物点。
藏于深山的蛇王庙,印证了古代闽越人对蛇图腾的崇拜,对研究闽越族蛇图腾崇拜与闽江文化等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而蛇图腾崇拜,虽然不及龙图腾那样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但仍在自己信仰的覆盖区内,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由此而产生的种种传说和故事,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它的了解、认识和探寻……
(闽侯县融媒体中心 林若野/文 王立强/图)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