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复原泉港再现明代福船 将于本月28日下水
-
在泉港峰尾镇的海滩上,即将完工的福船正进行收尾工作。
泉州网12月11日讯(记者 龚翠玲 庄丽祥 文/图)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在因撞击冰山而沉没的邮轮上,上演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事实上,大约在唐朝时,中国就已经发明出即使触礁也不易沉没的船——采用水密隔舱造船技艺建造的福船。在泉港峰尾镇,一群匠人对照先人留下的造船图纸,以1∶1的比例真实再现明代福船。本月28日,该福船将举行下水仪式。
-
还原明代福船
在峰尾镇的海滩上,记者见到了这艘正进行收尾工作即将完工的福船。长30米,深2.15米,底部结构呈尖形,前部为小方头,尾部宽大而方正,船上不同位置刻有鼠桥、牛栏、虎口、兔厕等十二生肖暗示标记,船两侧船舷涂上黑色油漆、黑色油漆中间有5个红白方块(称为“黑舶五青案”),船头有精美的雕花。据了解,建成后,这艘福船可实际下海航行,建造过程中所采用的水密隔舱技术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
“以1∶1真实再现明代福船,明代福船里有的这艘福船都会有。”林配宗是峰尾镇诚平村党支部书记,也是这艘福船的出资人。他介绍,黑舶五青案是水密隔舱福船的典型船型,两侧五个红白方块构造就像是枪炮口,有这样的图案,使得匪贼乱寇不敢贸然进犯。另外,“十二生肖”暗示标记是峰尾镇的福船特有的,这些标记能使船工在操作中迅速进入明确岗位,船长也以这些标记下达指挥口令。
据了解,目前福船已进入收尾阶段,本月28日将下水,作为景观船供大家观赏,也可进入福船内参观研学,了解造船工艺及海上渔民生活。
-
10多位技艺人建造 年纪最大的已80多岁
出身于泉港区峰尾镇造船世家的黄唐阳是这艘福船的主要建造者。从今年7月开始,他带领10多位造船技艺人一起开始建造,这些造船人中最大的已年过八旬,大多数人是五六十岁。
造船是一项精细的手艺活,不容有半点差池。接下建造福船的任务后,黄唐阳每天晚上都要构思好第二天每个工人的工作内容,经常画图纸到深夜。“要造就一定要造好,现在会做这种大型福船的手艺人少了,年轻人都不会了,造这艘船很有意义。”
“再现这样一艘明代福船难度真的很大。”黄唐阳感慨,他13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造船,眼见着木质船渐渐被铁质船、钢质船所取代。虽然他一直在造船,但他已经30多年没造过这么大的福船了。造船对照的是先人留下的图纸,也需要有经验,多年没建造过福船会生疏,需要在脑中一点点回忆。“刚开始我并没答应,但林配宗为这事前前后后找了我很多次,最终被他的执着打动了。”
-
黄唐阳是这艘福船的主要建造者
造船投入近500万元 正着手打造福船基地
投入了近500万元,后期还要投入不少人力、财力进行维护保养,林配宗的想法让很多人不理解,然而他却异常坚定。他的执着,源于对福船的深厚情怀。
林配宗的母亲出生于当地黄氏造船世家,孩童时他便跟在舅舅们身边看造船。虽然很想学习,可惜造船技艺传内不传外。16岁,初中毕业的他便跟着父亲出海捕鱼,9年后转战商场。
“‘贼吃狗睡螃蟹爬’是海上生活的真实写照,也让我更加了解福船,对福船产生了很深的感情。”林配宗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福船已难觅踪影。为了保护福船文化,2004年起,他便开始搜集各种福船的资料。2006年,作为申遗发起人的他开始为福船水密隔舱技艺的申遗奔波忙碌,经过9年的努力,泉港的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与此同时,林配宗有了新的担忧。他发现会做福船的人越来越少,几乎看不到年轻人在学。“福船代表的是一段历史,一段文化,需要有人去传承,所以我就有了出资制作福船的想法。”早在2015年,林配宗便联合黄氏造船传承人打造了一艘长14.6米的福船。今年,他又再次出资建造了这艘更大的福船。目前,林配宗正着手打造水密隔舱福船产业基地,除了福船外,将会有室内展厅全面展示福船的历史、制作技艺等。
-
福船
福船是中国古代海船中的四大船型之一,也是对福建一带沿海尖底海船的通称,郑和下西洋便是乘坐福船。福船以“水密隔舱”的先进技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重要见证,对我国造船史和海洋史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