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逶迤去 青山相向开
闽东北四市一区携手共筑生态文明之基
-
福州闽江河口湿地已经成为鸟儿栖息的天堂。记者 张人峰 摄
福州日报记者 莫思予 孙漫
闽东北四市一区,山海相映,风光相随。在这里,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全优,绘就了协同发展的底色。
一年来,四市一区加快推进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共建共享跨界流域水质、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海域环境质量等监测数据信息,交流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先进经验,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同享闽东北美丽家园。
协同保护 守好闽江秀色
丛山叠翠的闽江,铺开多姿多彩的562公里壮美画卷。它既是百姓看得见的乡愁,又是普惠的民生福祉之一。
为守好这个我国东南部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水土保持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地,以列入全国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为契机,一场聚焦闽江流域的生态协同保护行动在闽东北协同区展开。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一盘棋,让闽江秀色成为闽东北的闪亮招牌。
在上游,有南平着力推行的小流域综合整治、水源地保护建设、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等一系列有力有效措施。目前,延平区20条劣V类小流域全部消除,水质状况大幅提升,闽江沿岸村庄展现新颜。
-
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闽江流域)白鹭翔集。闽北日报 张章银 摄
清晨薄雾笼罩,日落江天染霞。延平区炉下镇斜溪社区村3.8公里长的闽江岸线,是沿线居民散步赏景的好去处。通过实施闽江干流延平段小流域畜禽养殖重污染防治工程,3个月里,村子拆除了超8万平方米的猪栏,削减生猪近10万只,曾经“猪栏满山建,污水江中排”的村庄变成了“无猪村”,加上小流域景观提升的“加法”,留住闽江的水美基因。
在下游,福州依托全省首部山水林田湖草“专属”控规——《闽江流域(福州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控制性详细规划(2018年—2020年)》,把5716平方公里(不含中心五区)的闽江流域划为“一带、两溪、三区、多流域”,在闽清县、永泰县、闽侯县、长乐区因地制宜推进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农地生态功能提升、废弃矿山综合整治与地质灾害治理等近百类项目。
闽清县金沙溪生态服务型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永泰县清凉溪脆弱型小流域综合保护修复工程、长乐区闽江河口湿地流域性协同保护及入侵物种综合治理工程……3年坚持不懈的守护,也让“山绿水清、林繁土固、生物多样、田丰民富”的目标愈加清晰。
-
莆田木兰溪陈桥村河段。湄洲日报 蔡昊 摄
取长补短 打出生态“好牌”
以水为脉,闽东北四市一区在水环境综合治理方面“面对面”“手拉手”,相互借鉴兄弟市(区)的好经验、好做法,齐心打好“生态牌”。
上月,莆田市木兰溪又传来好消息:全国示范河湖建设验收通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重要嘱托,莆田市持续推动木兰溪全流域系统治理,让曾经的水患之河蝶变为幸福之河,向全国不断输出河湖管理及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样板。
水清、岸绿、景美、人和、宜居,来到实地考察学习的福州市城乡建设局治水干部们,对眼前的木兰溪景致感慨连连。“木兰溪治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和全流域系统施治的办法都很好,特别是其中涉及的水安全、水生态、水经济、水资源、水文化等要素,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
福州白马河福船。记者 叶义斌 摄
结合城区水系综合治理清盘扫尾攻坚计划,一场系统治水旋风也在福州刮起。通过泵闸修复、新建,强化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的指挥调度,守好城区水安全;同时,在陆庄河、白湖亭河等河道治理中,护好古亭、古树、古桥,讲好内河故事。
“我们还加快推进全流域生态治理,在主河道治理同时,全面推进支流建设。”福州市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打通断头河、推进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加强餐饮行业排污治理等措施,让“河里岸上齐抓共管”。同时,福州还结合水系特点,推行“政府+企业”双河长制,用心护好水系长“制”久清。
作为首批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福州创新治水的经验首先在协同区内的兄弟城市复制推广,河道整治、控源截污、河岸保洁、活水保质等四大类共36项工程在宁德全面铺开,让水环境质量得到初步提升。
-
平潭南部生态廊道。平潭时报 念望舒 摄
“云”上牵手 做足联防联控
驱车驶上平潭海峡公铁大桥,“生态画廊”展现在眼前:天蓝海碧,鹭鸟齐飞,绿岛花城近在咫尺。
从福州到平潭综合实验区的一路胜景,一朵“云”尽心呵护。在福州,生态云平台汇聚跨部门市级生态环境数据,已采集12个业务领域4亿2千万条数据,建立“测、管、罚、服”联动的环境网格化监管体系。在平潭综合实验区,生态云平台将智慧科技与国际旅游岛的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应用时空三维信息数据,实现生态环境可视化监管。
眼下,闽东北各地生态云平台都与省生态云建立了环境大数据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共享,利用生态云的纵向、横向业务数据,“一盘棋”推进污染防治工作。
环境共治有“数”,还要有“术”。在蓝天保卫战方面,闽东北已基本形成环湄洲湾区域大气污染联控、环罗源湾—三都澳联防联控综合管理长效机制。今年9月,闽东北环保协作会议上签署的《闽东北大气环境保护协同发展合作备忘录》,进一步健全了空气质量联合监测、数据共享和联合会商机制,完善了联防联控“战术”。
“当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预测闽东北其中一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轻微污染时,立即启动区域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加强轻微污染天气应对。”福州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今年共启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11次,应急响应天数共19天。
一片蓝天五方守,已经成为默契。根据备忘录,四市一区将不断深化生态云平台应用,在“一张图”上明确管控要求,建立全地域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此外,各地还要分别培育大气污染防治示范企业,并组织观摩学习,提升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水平,推动闽东北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的协同共进。
-
福州浦东河水上公园。记者 叶义斌 摄
时尚“弄潮” 吹起绿色新风
每天早晚,福州的居民按时将家中分袋装好的垃圾送到小区垃圾分类屋(亭),一辆辆不同颜色的垃圾收运车将各类垃圾送上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作为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中心监控科科长,林仞监测一座座后端处置设施达标运行,打通垃圾分类的“最后一公里”。
去年以来,垃圾分类给闽东北带来了“绿色新时尚”,各地纷纷成了“赶潮儿”。林仞赴宁德挂职时,带去了福州在全国首创的“三端四定”垃圾分类经验,参与宁德市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和后端处置设施建设,还促成了两地交流。
“福州市作为全国46个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垃圾分类工作起步较早,已经进入全国前十,有许多方面值得学习借鉴。”宁德市环卫中心负责人说,两次来到福州交流环卫工作都收获颇丰,宁德市的垃圾分类屋(亭)建设导则和垃圾分类示范片区标准正是“取经”于福州。
-
宁德市华侨新村小区分类垃圾管理员为正确分类投放垃圾的居民登记积分。闽东日报 龚键荣 摄
如今,一座座外形美观、配置齐全的垃圾分类屋(亭)在宁德市“上岗”,全省首个政府自主研发的“水滴分”垃圾分类智能管理平台“大显身手”。林仞还欣喜地看到,漳湾焚烧发电厂整改提升、餐厨项目已建成投用,厨余和大件项目建设正在推进,“随着垃圾分类体系闭环形成,相信宁德市人居环境将越来越好”。
与此同时,福州市垃圾分类工作进入了2.0版新阶段,向公共场所和尚未实施垃圾分类的县(市)区延伸,向城区生活垃圾“零填埋”目标冲刺;南平市在武夷新区先行开展垃圾分类,其余县市区紧随其后;莆田市选试点、树典型,逐步推进垃圾分类;平潭综合实验区发挥公共机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社会参与……
天更蓝了,城更美了,垃圾分类在闽东北点亮绿色生活,吹来文明新风。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聚焦“生态美”、念好“山海经”,四市一区将持续打造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闽东北样板,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协同发展的绿色福利。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