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厝一品细织补 街巷里弄话乡愁
连江温麻·魁龙坊特色历史文化风貌区今日开放迎客
-
连江温麻·魁龙坊特色历史文化风貌区。
福州日报记者 孙漫/文 记者 叶义斌/摄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晾晒的季节。在连江县城中心,就有这样一片39亩的“晒场”,这里“晒”的,除了细细梳理的老街旧巷,还有小桥流水的惬意美景,更有一砖一瓦的缱绻深情。
从旧城改造大拆大建的“上半场”,到有机更新的“下半场”,近2年时间,为守住古厝,留住乡愁,市城投集团下属市建发集团在温麻特色历史文化街区里细细“耕作”,让原本破旧不堪的区域不断焕发新活力。作为街区保护修复一期项目,属“三街一坊”之一的魁龙坊特色历史文化风貌区已基本建成,串起“两街六巷一里一弄”的旧时格局。今日,该风貌区开放迎客,让市民在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感受“文化名胜地 连江会客厅”的秋日盛景。
-
一条长约180米的景观水道将化龙街“拥”入怀中。
街区名片
连江县温麻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连江县中心城老城区,老城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温麻特色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包含“三街一坊”(上林街66亩、王步街99亩、天王前街73亩、魁龙坊39亩),总面积约276亩,总建筑面积15.75万平方米。
“三街一坊”保护建设随连江县城旧屋区改造工作推进而逐步启动,力争建成承载千年凤城历史文化记忆、山江环绕、黛墙红瓦、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亲切宜人、充满活力的老城。
-
石刻的魁龙坊导览图。
规划先行 旧时风貌处处有
脚下,是泛着光亮的青石板路;眼前,是天空映照下刻着蝙蝠祥云团的黛青色马鞍墙,还有香樟、木棉的召唤。走进深长曲折的街巷,凭栏俯视,是“疏水绕城郭”的旧时城景。昨日下午,记者自玉荷西路走进魁龙坊,巷道交织间,满满古韵扑面而来。
“是不是觉得有些巷子有点窄?这可都是旧时的空间格局。”榕发温麻(连江)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下简称“榕发温麻公司”)该项目经理魏敏带着记者来到魁龙坊地图前,一张凿刻出的“版图”上,“回”字形主通道清晰可见。
为让风貌修复尽可能“守旧”,按《连江县“三街一坊”保护规划》,魏敏和同事们把魁龙坊里里外外走了个遍,史料考证、现场调研、优化设计……在厘清保护要素的基础上,“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的保护修复行动自2018年下半年全面展开,“两街六巷一里一弄”的传统空间格局,也被一点一滴描绘出来。
“你看,这是化龙街、紫薇巷、天王前街、祠堂弄4条‘主路’。”魏敏介绍,“主路”中,以长约150米的紫薇巷为最长,其余3条也不过百余米,宽度2米至4米不等。其间,还有安平巷、琏巷、后门田巷、寿山巷、三公巷、和同里等小路,最窄处不足1米。这样的街巷设计,最大程度延续了平面铺展、大坡顶窄巷道与深长曲折的传统风貌。
-
温麻记忆馆展现了连江1700多年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名胜古迹。
作为主角,坊内留存的明、清、民国时期历史建筑共23座(含2座迁建古建筑),就被“拥”在这一条条街、巷、弄中。据了解,魁龙坊内的古建筑,整体延续了闽东古建筑派系传统穿斗式结构的做法,形制上更显高大,这种建筑体系大体量的存在,形成连江城关的一大特色,“这是福州其他地区所没有的,极具保护价值。”古建专家说。
除了街巷、房屋,水也是旧时民居绕不开的元素。在靠玉荷西路一侧,一条长约180米的景观水道早已将化龙街“拥”入怀中,卵石颗颗,流水叮咚。据了解,这是从连江的“母亲河”敖江引水而来,活水入街,也增添了生态元素。
潺潺碧水上,横着化龙桥、巷柄桥、金碧桥3座小桥,不远处,还有化龙亭伫立,将此地流传近千年“知县践行”的尊礼崇文地方文化尽情展现。
-
小学生在古厝内排练庆国庆、庆中秋节目。
有机更新 古厝重生显精妙
“你看看,这变化多大!”在魏敏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魁龙坊内第一座完成整体修缮的历史建筑前。这座此前还被砖混结构现代楼房裹挟,面目全非的清末古建筑,历经3个月细致修缮,已重放光彩,并找回了原来的名字——陈家大厝。
据了解,为最大程度恢复街区旧时风貌,连江县采用PPP模式与市建发集团牵头成立榕发温麻(连江)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委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及颇具实力的施工单位,全方位启动保护修缮。
在建档甄别确定街区内现存的21处古建筑(包括6处历史建筑)的基础上,按“应保必保、可保尽保”原则,魁龙坊的修缮,以保留相应年代古建筑营造法式和地方营造技法为特点,复原了斗底砖、灰板壁等传统工艺,让人眼前一亮,更彰显古代连江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针对每栋古建筑不尽相同的建造技法,修复还“一座一议”。“每天基本都是跟旧石料、瓦片、木料打交道。”魏敏说,光是还原“黛墙红瓦”,他们就多方寻找合适的材料,进行了多次尝试,以求最大程度保留建筑原材料的质感。“这也是古建筑最有魅力的地方。”
除用心保留原味,在修复中,榕发温麻公司更对后期改建的部分进行甄别,放弃与其风貌不协调的建筑。面对紧贴陈家大厝的突兀民房,20名工人用了近1个月人工“凿除”,小心翼翼完成了拆除工作。
-
游客参观温麻记忆馆。
位于中山路25号的游琏故居,是明代显宦游琏的府邸,也是块难啃的“骨头”。历经数百年风雨,偌大的宅邸早已衰落破败,仅剩一面倾斜的墙体和几根支撑着的梁柱。面对主体、屋面损坏较多的难题,多位知名古建专家也被请来,成立了一支强大的“后援团”。
原貌如何恢复?材料怎么加工?木构件施工要注意什么……一次次耐心细致的“手把手”教学,让疑难杂症迎刃而解,更让施工心中有数:在结构许可的情况下,能嵌补的不墩接,能墩接的不更换,必须更换的尽一切可能不落架。
依“最小干预”原则,在魁龙坊传统街区内,古连江的城市肌理被一点点织就。如今的陈家大厝,已“升级”为一座占地1150平方米的温麻记忆馆。步入门头房,穿过前厅,走进二进、三进……举目皆是历史留痕:红色斗底砖、“明三暗五”典型格局、“万年吉庆”坐梁狮等,加上满是“乡愁”的布置,能寻得连江的“前世今生”。
目前,该街区的23座历史建筑已基本完成修复,国庆期间,有13座可以对外开放。
-
陈家大厝。
活化利用 老城新生向未来
建筑是载体,老城要展现新活力,关键还在于活化利用。在魁龙坊内,一场围绕新生的课题已全面展开。
“你可以找找看,这里面也有不少‘新成员’!”魏敏带着记者在街区内逛了起来,除了玲珑小筑、秋江吟院、修齐馆等一厝一品外,还有藏在其中的木结构、砖石、钢结构等新建、原地复建的织补风貌建筑,一共有64座。以老带新,把旧时的魁龙坊找了回来。
为在“织补”过程中把对古建筑的影响降到最低,施工人员肩扛、斗车运输成了常态。为确保新管网埋设不影响古建筑的结构安全,沿线的支护更是细之又细。
在全心筹备国庆中秋双节迎客的同时,魁龙坊特色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市场化、规范化运营准备也全力开跑。
为让更多市民爱上连江的这张新名片,市建发集团委托了专业策划公司展开了半年的市场调研、运营方案策划。按规划,该风貌区将依托核心的历史文化建筑与连江文教名宦文化、红色文化、特色建筑文化等价值资源,打造文化博览的新地标。
榕发温麻公司营销部工作人员郑君介绍,目前,该街区已进入招商阶段,拟引入文化创意、城市生活、特色民宿、博物馆、商务办公等丰富业态,除城市记忆馆外,还将植入红色文化博物馆、非遗文化、特色文化体验馆(陶瓷、剪纸、沙画制作等)等,串起新的历史文化体验空间。
国庆期间,包括温麻记忆馆、修齐馆等在内的多座古厝与“新厝”就将开放,市民可参加多场系列文艺活动,感受茶文化、品尝特色小吃等,也可在金碧桥广场、巷柄桥广场、魁龙榜广场、安平巷口袋广场、坊里厅口袋广场、紫薇巷口袋广场等6个微广场休憩,提前体验温麻版《清明上河图》的魅力。
魏敏告诉记者,为让街区的夜灵动起来,夜景灯光、雾森系统等亮色都将陆续添置,在魁龙坊建设运营推进的同时,“三街一坊”中的天王前街前期工作已陆续展开,有望在明年春节后进场,让乡愁与记忆绵延。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