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湿地生态逐渐改善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水雉来栖
-
王乃珠 摄
福州新闻网8月18日讯 (福州日报记者 余少林)随着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前来栖息的候鸟越来越多。18日,记者从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获悉,观鸟爱好者在闽江河口湿地又一次观测到了水雉觅食。
“水雉别号水凤凰、凌波仙子,是一种漂亮又有趣的水鸟,近日,我们幸运地在闽江河口湿地退养还湿区数次看到了她的身影,此前近5年内仅在2018年有观测记录。”18日,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拍摄到的观测照片中,记者看到该水雉头及额白色,后颈金黄色的羽毛十分醒目,背肩的褐色羽毛在阳光照射下呈现漂亮的金属光泽。水雉因为拥有特别细长的脚爪可以分散其身体重量,使其在浮叶植物上如履平地,加上亮丽的羽色和优雅的身姿,素有“凌波仙子”“水凤凰”的美称,很多人称之为“湿地上最美的鸟”。
工作人员介绍,每年4-9月是水雉的繁殖期,水雉只有在繁殖期才有长长的尾羽,非繁殖期时不仅尾羽很短,漂亮的金褐色背部也变得黯淡许多,腹部变白,头部也变成了条纹状的颜色组合,整只鸟儿很容易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
王乃珠 摄
水雉喜爱热带及亚热带湿地环境,主要在长有睡莲、荷花、菱角、芡实等浮水植物的湖泊或水田中觅食、筑巢。水雉食物比较杂,荤素皆宜,主要以昆虫、虾、软体动物、甲壳类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少量水生植物的种子为食。
据了解,水雉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华北到南方、南亚次大陆及东南亚等地区。水雉在中国大陆是夏候鸟,秋季时会迁往东南亚越冬;而泰国、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的水雉则是留鸟。
记者了解到,水雉的繁殖方式为鸟类中极为罕见的“一妻多夫”繁殖制,是鸟类中的“极少数”派。
水雉外形上雌雄长相十分相似,但雌鸟体型较大且强壮,雄鸟则较小,雄鸟体重仅为雌鸟的一半左右。每年的4、5月水雉开始进入繁殖期,为了占领繁殖领域,雌鸟间常发生激烈地打斗,与之相反,雄鸟之间竞争一般采取比较和平的方式,各自表演求偶舞蹈。
-
郑航 摄
在整个繁殖季,水雉并无固定伴侣,雌鸟和雄鸟配对生下四颗左右的蛋后,就由雄鸟负责孵卵和育雏。雌鸟最快可在一周后接受其他雄鸟的求偶并交配产卵,所有与她交配的雄鸟都在她的领域里分一块地用来筑巢、孵卵和育雏。因而随着雌鸟领域内繁殖的雄鸟数量增加,每只雄鸟的活动范围会减小,而如果领域内雄鸟较多,雌鸟则会试图“开疆拓土”。
目前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栖息地破碎化,水雉这种以往在我们国内常见的夏候鸟,现因水雉偏好的湿地及水田(长满浮水植物的独特栖息生境)等栖息地的严重流失,种群已变得十分罕见。在今年6月19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农业农村部联合下发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中,水雉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