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挑幡:三代人的坚守
-
建瓯挑幡经常应邀参加节庆活动表演。魏永青摄
东南网11月18日讯(本网记者 陈艳 通讯员 叶秋艳)一会儿将竹竿紧咬嘴中,一会儿玩转手间,时而抬升时而坠落,时而静止时而旋转……9月23日上午,在2019“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70个现场直播点之一——浦城“中国农民丰收节”现场,一群表演艺人身着统一服饰,手持一根十余米长的竹竿,竿顶有装饰,独特又惊险刺激的表演引来观众的阵阵叫好。这便是被誉为“中华一绝,天下第一”的建瓯挑幡!在建瓯乃至闽北,或逢年过节,或大庙会,只要遇到喜庆的日子、高兴的事,都能看到幡舞翩跹的景象。
高超的技艺、热烈浓郁的乡土风韵,让建瓯挑幡名扬海内外,中国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将其列入“吉尼斯大全”,2005年,建瓯挑幡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作为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古老技艺,建瓯挑幡历经风雨,在一代代挑幡艺人的传承和坚守下,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
-
陈泉成早年表演挑幡。 魏永青 摄
陈泉成:“建瓯挑幡第一人”
建瓯挑幡始于明末,建宁府(今建瓯)大洲造船的工匠应征入伍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队伍。在收复台湾后的农历正月二十四,百姓为迎接凯旋的将士,设宴席唱戏,将士们则将带回的军旗捆在长竹竿头,尽情挥舞,对壮烈捐躯的弟兄们寄以深深的怀念。以后每年均以此礼节告慰英烈,逐渐演化成当今建瓯民间特有的挑幡习俗,世代相传。
然而说起建瓯挑幡的传承,就不得不提到被称为“建瓯挑幡第一人”的陈泉成老人。今年93岁的陈泉成,在建瓯几代挑幡人中,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当地人都尊称他为“大老陈”。
陈泉成年轻时便广学杂艺,登台表演。1953年时他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华东首届运动会开幕式,表演挑幡,荣获优秀表演奖。1986年,在陈泉成的积极动员下,7名退休工人联合成立了“老来乐”传艺队。1995年,传艺队更名为“老来乐传艺协会”,自传艺协会成立以来,陈老便一心扑在传艺上,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平生所学传授给他人。团队成员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470人,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仅6岁。陈成泉带着他们义务为人民表演、服务。彼时,建瓯挑幡声名远扬,多次到海内外表演,中央电视台到建瓯专场拍摄挑幡表演,挑幡也成为建瓯民俗文化的一张响当当的金名片。
但是,长期以来存在的缺乏活动经费、没有固定训练场所和表演人才青黄不接等诸多问题极大地影响着建瓯挑幡的传承、发扬。 陈泉成教授的弟子便挑起建瓯挑幡的传承大梁。据了解,近年参加建瓯几届“幡王”争霸赛团体赛的队伍也都是从他一手创办的“老来乐传艺队”发展出去的。陈老说:“看到这些晚辈练习挑幡非常高兴,希望他们能把我们这个幡传下去。”
-
老方的一指禅。 魏剑生 摄
方振南:承上启下的“中生代”
方振南是陈泉成的弟子之一,不仅手艺了得,更是建瓯少儿挑幡的“领头羊”。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老方”。正是他十年来的坚持和努力,让挑幡得以一代代传承下去。
从1961年开始学杂技,1986年开始学挑幡,老方说起挑幡头头是道。“这东西一点都不神秘,就是靠练。一要体力好,二要站得稳,三要会用巧劲。我总结了7个字:眼帅,手将,脚是兵。”别看老方说得轻巧,真要练到随时都能表演的功夫,最快的也要一两年。
“用蛮力是不行的,你和20公斤重的东西较什么劲。”老方咧着嘴指着自己漏风的牙说,当初,他的牙就是在一次表演时被打裂的。“当时安排前排的人往后抛幡,后面的人接住,但我前面那兄弟可能紧张了,力道太大,我一接,整根幡朝我脸倒下来,牙都被砸裂了。”
但老方也说,只要有人指导,别做难度太大的动作,挑幡还是安全又能强身健体的。
老方带我们到他平时存放器材的小仓库,打开铁门,一路佝偻着腰的老方忽然精神起来。只见他端出了一根10米多长,近20公斤重的幡,顶端有一座装饰用的竹骨和彩绸制成的六角宝塔。“手痒了,给你舞两下?”老方边说边耍了起来。这根许多人拿都拿不直的幡,似有灵性一般,辗转腾挪间,稳稳地“站”在肩膀、牙齿、脚面、大拇指甚至鼻子上。
今年69岁的老方是建瓯市建州技艺团的老团长。老方的队伍目前有30多名队员,还教着40多个孩子。平常团里队员都有各自的事业,比如老方就开了家中药材店,其他队员种菜、做小买卖等等。“社团没什么收入,接表演的收入也要用来维护器材,挑幡只能纯属业余爱好。”老方有些无奈地说。
-
老方教学生练习挑幡。 魏剑生摄
“要让这些民间技艺传承下去,当然要从孩子开始。”老方说。为此,他在建瓯芝山中心小学指导学生挑幡有十个年头了。在学校和家长的支持下,每天放学,芝山中心小学的孩子们都会跟着方振南练一个多小时再回家。经过多年的坚持和努力,学校的少儿挑幡队员们多次应邀外出表演,成为该校办学的一大特色项目。
“就这样教会一批走了一批,这么多年,可能教过800多个学生了,我也没啥遗憾的,至少这项技艺在我手里算是发扬光大了。”老方说道。
-
吴涛在幡王争霸赛现场的表演。 吴涛供图
吴涛:新生代的传承者
在方振南教过的学生中,90后小伙子吴涛尤为突出。在2017年举办的首届建瓯挑幡“幡王”争霸赛中,吴涛凭借精湛的技艺一举夺得个人幡“幡王”称号。
今年只有28岁的吴涛,练习挑幡却已有23年了。吴涛5岁时,当时的建州技艺团常在临江门表演挑幡,看着一根根幡在艺人手里虎虎生风,出于好奇,小小的吴涛便学着大人的样子,将家里的晾衣竿拿来在手上舞来舞去。不远处的副团长看到吴涛舞得有模有样,颇具天分,便走近询问他:“小朋友,你想学挑幡吗?想学我就教你!”兴奋的吴涛一口就答应了。就这样,年仅5岁的吴涛成了建瓯最小的挑幡队员。
巧合的是,吴涛与挑幡的缘分还不仅于此。升小学前的暑假,热爱传统文化的吴涛开始学习武术,身手矫健的他正好被当时拥有少儿挑幡队的芝山中心小学的校长看到。就这样,片区本属通济小学的吴涛被“特招”进了芝山小学,跟随方振南学习挑幡。
在吴涛看来,练了这么多年的挑幡,最难的动作就是把幡踢到肩膀,再从肩膀下到脚面,不仅考验力量,更考验灵活度和技巧。
“光这个动作我就练了起码半年。有一次脚被砸到,痛得半个月不敢练这个。”即便如此,吴涛从未想过放弃。为了准备“幡王”争霸赛,他每天早上五点到训练场,七点半左右再去上班,肩膀淤青、手起老茧都是常有的事。但他说:“挑幡是我的兴趣爱好,有些人觉得累,坚持不下去。但我从小对民族文化艺术感兴趣,平时忙完工作只要有时间我就会练习,希望今后有更多年轻的力量加入进来,把这个传统文化艺术传下去,更好地保护起来。”
-
少儿挑幡。 魏永青摄
传承技艺,关键在传承人。如今,建瓯挑幡同许多传统技艺一样,也面临着艺人年事已高的问题。在建瓯,真正会挑幡的仅有一百人左右,但普遍年龄都在50岁以上。方振南带领的少儿挑幡队员在进入初中后,大多数因为学业压力等各种原因,都最终放弃了这项技艺。但老方说,保护非遗,首先要确保不失传,他会坚持走下去,因为是孩子们的学习让挑幡技艺一代又一代传承了下来,只要有他们在、有像吴涛这样热爱挑幡的年轻人在,这项非遗传承就有希望!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