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福州文艺网 >> 闽都大家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一三一

刘爱珠:情注寿山石雕,探寻美的足迹

发布时间:2019-08-28 16:22:51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邱陵

  独辟蹊径,开拓薄意人物造像、牛蛋石雕新篇

刘爱珠:情注寿山石雕,探寻美的足迹

刘爱珠生活照。

  薄意,是从浮雕技法中逐渐衍化而来的,它“重典雅、工精微、近画理”,融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将中国画的画理融于石头之中,使人间万象浓缩于方寸之间,这使得它富有人文气息。但是薄意发展近百年来,多是花鸟虫鱼、山水园林,以人物为中心的作品甚为罕见,其间虽有人尝试,但多数艺术性不高。得益于扎实的人物绘画功底,刘爱珠首创的薄意人物造像弥补了这一欠缺。

  上世纪80年代初,刘爱珠领到一块半椭圆形的红白两色高山石原材料,更擅长人物绘画的她突发奇想,何不尝试创作一个“七仙女下凡”,七个仙女每人手执一种乐器,从天上翩然而降。刘爱珠把这个想法和林寿煁大师沟通,得到对方力挺:“好啊,人物雕像很少人做,你可以独辟蹊径。”作品出来后,单位将其送到省二轻厅参加评奖,获得“福建省工艺美术新产品展”的创新奖,这是当时福建省唯一的寿山石雕女雕刻师获此殊荣。

  “薄意人物造像无景胜似有景,将景蕴藉于人物的形神之中,它符合中国画艺术用心神会,景会无中生有的理念。”刘爱珠认为,在艺术上,创新必须有扎实的功底作支撑,没有功底的支撑,所谓的创新只是胡闹。

  从此,刘爱珠集中精力,专攻寿山石雕“短板”的薄意人物造像,创作了《金陵十二钗》《五大经典爱情》《四大诗人》等数百个人物形象,这些作品首次让形神兼备的人物在寿山石雕大放异彩,使其品种更加完善和全面。

  矢志创新的刘爱珠还发掘了原本平淡无奇的牛蛋石的价值,创作出一大批个性鲜明且富有浓郁文化味道的作品。“牛蛋石产自寿山溪的溪涧中、田地里,单独成块,或扁或圆,有白、黑、黄等色彩。”刘爱珠说,牛蛋石天然朴实、凝润沉着,形态各异,可供创作发挥的空间很大,可在当时却并未引起雕刻家的重视。

  刘爱珠反其道而行之,大量购买牛蛋石作为创作原料,甚至被同行嘲笑:“都没石头了吗?怎么买了这么多不值钱的牛蛋?”刘爱珠不服气地回应:“谁说不值钱?总有一天,我会使它变得很有价值。”

刘爱珠:情注寿山石雕,探寻美的足迹

《有鱼乐》 牛蛋石

  1990年,中国轻工业部主办的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展览会,刘爱珠送了一个牛蛋石作品《有鱼乐》参奖,果然引起很多争议。在所有参赛的作品中,刘爱珠的原石最廉价,且保留了天然形状,渔翁依岩傍水而坐,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提鲤鱼,丰收过后的喜悦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有专家赞叹“蓄天地之精美,赋石头以生命”。当然,也有评委不屑一顾,认为石质粗糙,毫无价值。

  就在大家争执不休的时候,评委之一的郭功森发话了:“这个作品非常好,该精雕细琢的地方一丝不苟,该利用原石的地方绝不动刀,有详有略,不可多得呀。”这番掷地有声的话一锤定音,大家不再吭声了。

  这一次,原本不被看好的牛蛋石作品《有鱼乐》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新产品二等奖”,载誉而归,也让刘爱珠更加坚定了开发牛蛋石的信心。

刘爱珠:情注寿山石雕,探寻美的足迹

《寿者相看两不厌》 寿山乌鸦皮牛蛋石

  在众多牛蛋石作品中,创作于2002年的《寿者相看两不厌》是刘爱珠比较得意的代表作之一,2003年她出版个人作品集,还特意将其作为封面,这在同行中显得十分特别。该作品选材为乌鸦皮牛蛋石,一块三角形的石块被刻成身穿黑袍的老者形象,剥落下来的石皮稍一加工就成了栩栩如生的老龟,再配个底座,老龟摆在老者俯视的视线处,两位“寿者”对视,自有“相看两不厌”的妙趣。2008年,作品被北京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刘爱珠:情注寿山石雕,探寻美的足迹

《两小无猜》 寿山乌鸦皮牛蛋石

  “牛蛋石是天地造化之尤物,具有丰富的原始美。”刘爱珠表示,艺术家要具备无限想象,打破“石材至上”的传统观念,用敏锐的眼光挖掘其潜在之美,便能化腐朽为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