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国,我来自世界
-
4月4日,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萨亚在她工作的北京谊安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展示厅内。萨亚今年26岁,2015年来到北京理工大学学习机械工程。2017年她通过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的“藤蔓计划”来到谊安医疗实习并在毕业后成为这里的员工,目前负责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13个国家的产品销售。萨亚会说俄语、哈萨克语、土耳其语、英语和中文,因此她的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我要帮助公司进入并开拓哈萨克斯坦的市场,我们计划未来在哈萨克斯坦开设服务中心,设立一个办公室,而我也将回到哈萨克斯坦,但继续为公司工作。哈萨克斯坦和中国有着悠久的合作历史,像老朋友一样,现在也有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在中国的带动下,哈萨克斯坦这些年在经济技术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也希望两个国家在未来有更多的合作,这对我们来说也是很好的机遇。”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在这里了解中国,并向世界介绍中国。他们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也是中外经贸往来的桥梁,更成为中外友好往来的积极推动者。
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
4月4日,来自巴基斯坦的莫森在他工作的北京谊安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展示厅内。莫森今年27岁,2016年来到北京理工大学攻读机械工程硕士研究生。2018年他通过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的“藤蔓计划”找到了实习岗位,并最终进入谊安医疗担任产品售后工程师,负责亚太地区的产品维护。“中国和巴基斯坦有着深厚的友谊,中国在巴基斯坦有很多投资,巴基斯坦也因为中国的投资获得了很大发展。我自己来到中国之后也觉得提升很大,我喜欢中国人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并且向着目标一直努力的精神。” 2018年,莫森与在中国认识的一位印度尼西亚留学生结婚,目前他的爱人正在北京理工大学读博。“我自己的计划是在中国呆十年左右的时间,然后再考虑回巴基斯坦或者去印度尼西亚。我在中国很舒服,大家都很有合作精神,中国像我第二个家。” 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
4月21日,来自越南的潘氏玉欣站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图书馆前。潘氏玉欣2018年9月来到中国,目前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读语言预科,之后将在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继续她四年的本科课程。潘氏玉欣从小就喜欢中国,看过中国的《西游记》、《还珠格格》等电视剧,觉得中国是一个很神秘的国家。在越南学习了3年中文后,她在网上申请了中国政府奖学金,来中国深造。来北京后,她去过长城、故宫、天坛等很多地方。“在越南的时候,我的中文老师也会讲中国的文化,但是来到中国,我才算是真正看到了,摸到了,走到了,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潘氏玉欣打算四年学习之后,回越南做一名中文老师,“我最想把中国的文化介绍回去,还有中国先进的科技产品。” 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
4月18日,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傅嘉烨(中)、莉莎(左)和郑筱涵在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的办公室内。傅嘉烨今年25岁,是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方向的一年级博士研究生,目前在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实习。傅嘉烨在俄罗斯读书时就开始学习汉语,本科三年级,她来到中央财经大学交换,随之喜欢上了中国。于是本科毕业后,傅嘉烨申请了对外经贸大学“一带一路”项目的研究生奖学金,之后就一直在中国学习。傅嘉烨和另外几位俄罗斯学生实习所在的中俄创新合作中心,主要从事帮助俄罗斯公司进入中国和中国公司进入俄罗斯的市场分析、咨询等工作。“我在中国呆了三四年了,喜欢也习惯了中国,中国是一个发展很快的国家,现在中俄之间的政经关系越来越好,两国之间的经济项目也越来越多,期待有更多的两国企业能够通过我们建立起良好的合作。” 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
4月4日,来自赤道几内亚的留学生安吉在他实习的北京谊安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的办公室内。安吉2013年来到中国,目前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济与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2018年他进入谊安医疗实习,担任实习销售经理,参与公司在拉丁美洲地区的销售。“我来中国学到了很多东西,刚来中国的时候,我不会说中文,不过现在我的中文已经说得不错了。因为我现在是本科生,所以我还想继续读书。” 安吉正在申请新的奖学金,想继续在中国学习商务管理,希望能够继续留在中国。 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
4月4日,来自苏丹的奥马尔在他工作的北京谊安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展示厅内。奥马尔今年30岁,2014年来到北京理工大学读自动化专业的研究生。2017年4月,他通过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的“藤蔓计划”来到谊安医疗实习,并在毕业后担任公司中东地区的产品售后工程师。“我已经习惯了中国的生活,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我在这里认识了很多人,不同文化背景的,不仅仅是中国人。” 奥马尔说以后要回到苏丹工作,不过在中国的经历让他受益匪浅。“在中国的经历能让我带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回去。在苏丹有很多中国公司,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这对我是一种机遇,我可以回去跟这些企业合作,在中国的经历对我来说都是有帮助的。” 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