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福清:侨乡老建筑的新时光
-
福清市宏路街道周店村原来的小学校舍改造成为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得到了再利用。
全国著名侨乡福清市拥有众多华侨捐建的中小学校舍等老建筑,由于时代发展等原因,很多闲置了。如今,当地对其进行改造提升,转变用途,赋予新功能——
红砖厝、旧校舍,变身文体活动场所,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老建筑、家族祖屋,改造提升为乡土馆,展示乡风乡俗……
春日,走进全国著名侨乡福清市,记者发现,很多过去华侨捐建的中小学校舍、修建的祖屋等,曾因种种原因被弃用,如今纷纷华丽转身,有了新用途、发挥新功能。这种做法不仅留住了乡愁,继续为心系桑梓的华侨涵养“根”的情怀,也为其他类型的老建筑再利用探索出一条可行的路径。
再造利用
中小学校舍成了文化大院
作为全国著名侨乡,福清本土有133万多人,同时有110余万华侨分布在世界各地。无论旅居何方,对故土的眷念和热爱,是他们不变的情怀。长期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清华侨通过直接捐资、捐资办学等多种方式支持家乡经济、社会和公益事业发展。
其中,捐资兴建中小学校舍是重要一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华侨捐资助学资金达3.79亿元。这些校舍为加快福清教育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历史发展以及中小学整合提升等多种因素,很多中小学校舍“退役”,成为空置状态。如何处置这些老建筑,成为一大课题。
“这些华侨捐建的校舍,很多带有那个时代的特色,比如红砖厝就是。可建筑一旦没有人气,就会渐渐颓败。”福清市统战部副部长陈成龙介绍说,经过调研之后,他们积极引导镇村在充分尊重华侨意愿的前提下,对老建筑加以提升改造,将其转变为文化、体育活动场所。
宏路街道周店村原来的小学校舍就是蝶变的典型。这是一座印尼华侨于1958年捐建的小学,红砖建筑,古色古香。2016年9月,规模更大的周店小学新校舍竣工投用后,原来的红砖厝校舍就被弃用了。
“我们全村人都觉得这么漂亮的建筑没有使用了,非常可惜。经过大家讨论,决定在保护好建筑的前提下对其改造。”周店村村支书纪敏说,他们对校舍进行修缮,对房屋功能进行重新布局,将其变为一个综合服务活动场所兼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
改造完成后,这个场所室内有老年人棋牌室、学习会议室、农家书屋等文化活动场所,室外继续保留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设备设施。2018年10月,周店村还在老建筑隔壁建起用于村里老人居家养老的幸福院。
“这个校舍改造再利用后,非常好。平时村里可以在这里开会议事,我们老年人也多了休闲锻炼的好去处。我一有空就到这里看看书,练练书法。”村里76岁的倪立忠老人说。
新厝镇硋灶村也有一座由华侨捐建的小学,前些年小学搬进新校舍。如今,气势宏伟的侨捐建筑改建成新农村文化大院,中心戏台、排练室、器乐室等12个功能室一应俱全,每年有十几场专业剧团的戏剧表演,全镇30多名器乐爱好者逢周日在此排练,几十支民间文艺队伍经常在大院里排练和参加汇演……
据了解,类似这样的改造利用,在福清还有不少,如东瀚镇三营小学、镜口小学的闲置校舍已改造成为村老人活动中心。
重获新生
百年华侨老厝变身乡土馆
除了中小学校舍等公益设施外,华侨捐建的还有家族的祠堂、祖屋等。随着岁月流逝,这些老建筑有些甚至已经荒废了。如何让这些老建筑再度“活”起来,福清市很多乡村进行了探索。
在福建首批省级传统村落——新厝镇江兜村,百年华侨老厝变身乡土馆,是一次成功的再造。
江兜村大部分人姓王,有很多华侨旅居东南亚等地。其中,100多年前,有王氏华侨建起了王高宗祖屋,占地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如今,雕梁画栋的祖屋虽显斑驳,但风采不减。王高宗家族后人一般五六年回故乡一趟,祖屋由于长期没人居住,渐渐失去活力。
为了不让极具价值的历史建筑荒废,福清市委宣传部联合新厝镇、江兜村积极与王高宗家族后人联系沟通,在征得他们同意的情况下,决定对其进行保护性修缮,改造为展示乡风乡俗的新厝镇乡土馆。2017年10月开始筹建,2018年8月乡土馆建好并对外开放。
乡土馆围绕“民俗·乡土·家”三个主题,分为7大展区13个展馆,包括石器文化区、生活场景区、农渔文化区、儿时记忆区、非遗展示区、牌匾文化区和摄影图片区。通过场景实物、文图、语音等形式,从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各个时期,把具有福清味、莆仙味、古早味的东西,把老华侨特色、传统民俗等情景展示出来。
比如,在生活场景区,主要还原了旧时人家的会客厅、厨房、饭堂、洞房花烛夜等场景,展示了各个时期使用的生活用品,满满的都是祖辈父辈口中念叨的历史记忆。“这里很多场景和用品都从我们生活中消失了,我们通过集中展示,可以让大家重拾儿时记忆。”新厝镇党委宣传委员陈春利说。
华侨古厝再造利用,也得到华侨的高度认可。“乡土馆建好之后,我们把展示陈列照片拍给王氏后人看,他们也觉得这样是对老房子最好的利用,并表示要回到故乡,好好看一下感受一下。”陈春利说。
据介绍,其他华侨数量比较多的村也进行了类似的探索。比较典型的有,阳下街道溪头村著名侨领林文镜的父亲林洪宽的故居,改造提升为乡贤文化馆,以文字展板加历史照片等形式,展现林文镜先生助力家乡建设重要事件、中国著名家族的经典家训等乡贤文化。
福清市委统战部、侨办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他们将总结经验,在尊重华侨意愿的情况下,继续引导做好闲置侨捐建筑再利用工作,让老建筑继续发挥作用,也让广大华侨的爱国爱乡情怀持续在故乡扎根。(记者 段金柱 卞军凯 通讯员 毛晨熙 吴坤虹 文/图)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