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就业活水”浇灌“致富之花”
鲍道榕
2017年3月初,福州市委、市政府要求当月输转甘肃定西劳动力1000人,时间紧、任务重,福州市人社局当即派我赴定西挂职,从领命到出发仅4天时间。
当时,我家上有年逾古稀、身体欠佳的父亲、岳父母需要照顾,下有4周岁的女儿上幼儿园需接送照看,我一去挂职,家里所有的事务就落在我爱人肩上。当得知组织派我去定西挂职,岳父当即表态,能参与国家扶贫大计,这是无上荣光之事,应该去。在家人的支持下,我如期赶赴定西一线。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初到定西,我得先过两大关:一是气候关,定西海拔高,气候干燥,皮肤发痒不止,夜晚更因喉咙干痛难以入眠;二是饮食关,定西以面食为主,食物基本是油多、辣多、盐多,和福州饮食差异巨大。我到定西时间仓促,一时半会无法租到房子,在办公室住了近两个月,但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头。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大多数人认为,福州有用工需求,定西有富余劳动力,两地扶贫劳务协作应是顺水推舟之事,但事实并非如此。2017年2月28日,福州市人社局在定西市举办“福暖陇中”大型人力资源招聘洽谈会,组织京东方、福耀玻璃等86家企业提供8000多个岗位,招聘会现场吸引定西5000多人次求职,现场1500多人达成就业意向,但第一批到福州就业的仅80多人。
问题出在哪?在当地人社劳务部门帮助下,我进村入户,摸底调研,发现定西劳动力的传统输转方向是新疆、四川。在不少定西人看来,与定西相距2000多公里的福州实在是太陌生太遥远了。除此之外,福州的气候环境、饮食习惯、劳务输转组织化程度不高等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两地扶贫劳务协作……我把收集到的信息第一时间向市人社局主要领导作了汇报,随后,福州各级人社部门通过深入定西一线调研,梳理出了问题和症结所在,先后出台成立定西劳务工作站、建立就业扶贫基地、提高劳务输转组织化程度等一系列利好措施。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政策出台了,岗位筛选了,得让定西群众知晓接受。我又开始进村入户宣讲政策、推介岗位。要做好这事,我也必须克服两大难关:一是交通关。目前,定西市区到县域只有陇西一条高速,其他县域之间基本没有高速,以省道、县道为主。下乡进村入户,我主要乘坐当地的乡际、县际班车,到当地的县城单次车程1小时~4.5小时不等,再从县城到农村那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了。距离定西市区最远的岷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我跑了6趟,每一趟下来,身子就像散架了一般。二是语言关。定西大多数人习惯说方言,即使开会的时候也是如此。定西话与福州话差异很大,定西方言对于我这个土生土长的福州人来说更是如同“天书”。刚开始一句都听不懂,我只能用最笨的办法,在开会的时候把会议内容用手机录音,然后找定西同事用普通话翻译给我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可以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大体内容。进村入户的时候,我就找当地结识的朋友,请他们带我到老乡家里串门,一来群众不会对我有所戒备,二来可以给我当翻译。我介绍完帮扶政策、岗位信息,我朋友再用方言给群众讲述,这样当地的群众更容易理解、接受。
把定西劳动力输转到福州,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定西员工到了福州不适应气候、饮食怎么办?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普遍年龄偏大、缺乏技能,就业不稳定,怎么办?带着这些最迫切、最棘手的问题,我又背起双肩包、带上开水干粮进村入户,和群众面对面交流,一起熬罐罐茶,一起烤土豆吃土豆,群众看我吃完烤土豆后黝黑的嘴唇,感情一下子就拉近了。通过一系列深入调研摸底,福州市人社局先后出台13份市级帮扶定西政策文件:从输转劳动力操作规程,务工人员交通补贴、生活补贴、稳定就业补贴等多个方面构建起帮扶政策体系,从政策层面给定西务工人员吃下定心丸,让定西员工“出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带得动”。
两年来,在福州定西两地人社部门通力合作下,我协助组织了福州253家企事业单位在定西深度贫困县的107个乡镇、村举办各类招聘活动141场,吸纳定西贫困劳动力7000多人次,建档立卡贫困户4000多人次,人均月收入超过3600元,直接带动近1万名贫困人口脱贫。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探索与实践,福州定西扶贫劳务协作工作闯出一些先行先试的新路子,形成独具特色的“福州模式”,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人社部、两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对“福州定西劳务协作模式”给予高度赞誉,表扬思路新、办法好、效果显,将福州市遴选事业、国企岗位定向招聘定西籍大学生的做法誉为“开了全国先河,是拔穷根、挪穷窝、治穷病的一个重大创新举措”;国务院扶贫办《扶贫信息》分别于2017年10月、2018年9月两次专刊介绍福州与定西扶贫劳务协作经验模式。此外,“福州模式”入选人民日报社与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大国攻坚、决胜2020”60个精准扶贫优秀案例,成为全国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的唯一案例。
作者单位:福州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
挂职单位:定西市劳务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