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闽都史话

博学善诗薛锡熊

2019-01-28 15:43:26来源:福州晚报

博学善诗薛锡熊

位于罗源城关的薛锡熊故居。

  薛锡熊,字庆有,大约出生在清嘉庆初期(1796—1800),卒年不详,罗源县城关后张街浿边厝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举人。历《新修罗源县志》采访、台湾府学教授、永安县学教谕等职,为培养人才、促进当地教育事业繁荣发展,贡献突出。著有未梓之诗文集、补充罗源县志《采访余》十卷,以及为圣水寺专写的《铁印石考》《眠鹤亭考》等。

  (一)

  据史料记载,薛锡熊的远祖薛尚舍,祖居山西永济西南,因不愿仕元,于宋德祐二年(1276)正月,随益王赵昰、广王赵昺由杭州渡海到达福州,居三山还珠门(今东街口),不久尽节。其子薛节翁迁徙隐居福清福唐里文峰(今龙田镇上薛村)。明宣德年间(1426—1435),福清上薛村后裔经商入居罗源。初居县城孝巷,后徙居后张街浿边厝。明末至清初,其后裔又分别迁居白塔小云村、里钟下自然村等,今传21世,繁衍人口达千人以上。

  薛锡熊“自幼勤学好问,淹贯典籍,精通诗文,颇有名望”。他与旧时的文人一样,喜欢游山玩水,为后人留下许多千古传诵的诗章。如他在《圣水泉声》中这样写道:“山南泻水圣名泉,逸韵清幽寺对门。湾绿涌来双峡小,嶂青低处数声喧。潺潺响带微风晓,沥沥音疑久雨昏。删尽俗语留古刹,闲时一盏把经翻。”

  而他所写的《五里潮平》,则勾勒一幅龙舟赛的欢乐图景。“悠悠道傍水边涯,海上潮来客泛槎。舟小一身浮雪浪,月明双眼入霜葭。鸥飞远岸回樯转,鹤放平波映日斜。秋叶落江渔唱晚,讴声四起打窗纱。”如今,这一流传百年的龙舟赛事,还在当地延续,但缺少了薛公那样雅致的诗句唱和,略显美中不足。

  (二)

  道光八年(1828),薛锡熊应罗源知县卢凤棽邀请,欣然接受《新修罗源县志》采访之职,协助主编林春溥收集、核对相关资料。在一群文人的共同努力下,该志书终于在道光九年(1829)十二月纂毕付梓,也算是功德圆满了。但谁又能想到,就是这样一部严肃的志书,由于仓促成书,也存在着资料遗漏、个别史实不符等问题。如此美中不足,先生自然寝食难安,但他又不能对知县大人明说。深思熟虑后,他决定自个儿编纂《采访余》一书,以弥补志书之不足。

  就在他撰稿期间,上面终于一纸任命:即日调任台湾府学教授。薛锡熊欣然前往,但也没忘了带上资料赴任,以便任上利用业余时间继续撰写《采访余》一书。据《罗源人名志》记载,一生热爱教育的薛锡熊,在台湾任内严于治教,其间致力“修缮校舍,整顿学风,为当地培养了大量人才,深受赞誉”。任满回罗后,他继续《采访余》书稿的后续工作,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成书。全书分沿革、山川、人物、古迹、寺观、仙释、祠祀、祥异、风俗、艺术等十卷,计7.7万字。

  道光三十年(1850),他又被委派到永安任县学教谕。不久辞职回家,继续掌教罗川书院。这一时期,先生在教书育人之余,便开始整理诗集《思乡二十一首》、散文集《来薰漫语》等。这些作品中多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弃溺女婴、吸毒等社会弊端予以讽刺与谴责。为劝诫时人,他还特别撰写《感时行》等诗歌供学子传唱。

  (三)

  博学多才的薛锡熊,由于长期活动在罗源农村,曾受村民邀请,撰写了大量关于农村修桥铺路的碑记。如今,位于起步镇护国村桥北头那块完好的《重修护国桥路亭塔碑记》,就出自其如椽大笔。其碑文如下:

  咸丰癸丑(1853)秋七月己未,大雨水。邑北乡之护国桥、仙人桥及大路邮亭尽漂没焉。乙卯(1855)五月,里人董尚有、林国材、林登仕、董朝江、黄朝品、郑在猷等,酿全修之。复因护国桥内有塔基,并叠以筑之。复十二月,既落成,嘱予记其事。予思乡之有桥、有亭也,非仅以便商旅,憩往来也,水得所归,则不至于泛滥四溢,施及陌阡,而有田之家,蒙其利矣;行者得所息肩,则其乡所产之土物及以力生活者,皆得市于斯,而无田之人,亦蒙其利也。以是知水利之功不尽于水乎?取之也。

  况吾邑北乡一路前达温州,后通福郡,凡冠盖所必经,而其地层峦耸翠,水谷萦回,代生英豪,足光史册,若徐公、若倪尚书最著也。五代时,有石烈女而况□,事见郑方坤《金闽诗话》;有木山遇仙而返,事见吴任臣《十国春秋》。宋则有陈元规处士其名登陈善《扪虱新话》中,明则有陈沧浪渔者,其诗入朱彝尊《明诗综》中。哲人虽微,山川犹昔。其中必有隐君子焉。而岂至津梁不修,贻讥于陋乎?

  今日者如虹如龙,桥之竣工也;如砥如矢,桥之平也。有亭翼然,有塔翘然,桥之胜也。

  在董其事者,舌敝心焦,以为便商旅焉已耳,憩往来焉巳耳,而岂知水利之兴,既在此,而后访仙迹于空山、眺诗人之故宅者,亦过此有余思焉。吾故因其情为记也,而追述前微,俾之向慕,且并以告后之能义举者,固不徒溥其利于一乡也。

  咸丰乙卯(1855)十二月吉日 邑人铎田薛锡熊撰

  先生在碑文中流畅地记叙了护国桥重修的缘起经过。即发生在咸丰三年(1853)夏天的一个强台风登陆罗源时,所引发的百年罕见的洪灾,使得当地民居漂圮,田园悉成沙砾,民众死伤无数,就连护国桥、仙人桥、三源桥等这样坚固的桥梁,也被冲得面目全非。天灾无情人有情,乡民们为重建家园,或捐资,或出力,历时两年,终于在咸丰五年(1855),重修好护国桥。(郑秀杰)

【责任编辑:燕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