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燮:清代琅岐走出的首位进士
陈燮塑像
清代,琅岐岛出了四位进士。衙前村的陈燮则是清代从琅岐岛走出的第一位进士。
《闽侯县志》记载:“陈燮,字和轩,闽县(今马尾区琅岐镇衙前村)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授吏部主事,累迁郎中,乾隆辛卯科江西乡试副考官,擢四川川东兵备道,权按察使司,时金川叛,受节剿办,五载功成。”
平叛安民
陈燮,名贻灿,字和轩,清雍正五年(1727)生于今琅岐镇衙前村过透自然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自幼聪明好学,少年时在岛上文昌书院读书,受名师指教,学业大有长进,诗词歌赋,四书五经,样样皆通。
乾隆十三年(1748),陈燮乡试中举,任上杭县儒学正堂。乾隆二十八年(1763),陈燮进士及第,授吏部主事,后升吏部郎中,勤政清廉,在京都颇有名气。乾隆三十六年(1771),钦命乾隆辛卯科江西乡试副主考官,忠于职守,公正廉明,秉心阅卷,所选拔皆才学之士,深为朝廷嘉许。有政声,擢四川川东兵备道,权按察使司。
当时,凉山一带豪强拥兵叛乱,攻城略地,杀人抢劫,闹得蜀中百姓人心惶惶、鸡犬不宁,也惊动了朝廷。乾隆皇帝命陈燮领兵围剿叛军。陈燮身为川东兵备道,不敢怠慢,即带领官兵翻山越岭,深入凉山,与叛军浴血奋战。经过五年征剿,陈燮才平定川东叛乱,受到巴蜀父老拥戴和朝廷褒奖。在蜀中有口皆碑,百姓都尊称陈燮为“道爷”。
平叛之后,陈燮权按察使司,受命于整治社会治安、查处贪官。当时,四川贪官污吏、地方豪强欺行霸市,鱼肉百姓。陈燮在任上不畏权势,铁面无私,经常深入府县察访,为民除暴。百姓到按察使司衙门告状的,陈燮都认真审理,不畏权势,严惩了不少贪官污吏,为民申冤除恶。他还鼓励农民发展生产,重教兴学,使川东一带社会风气有明显好转,经济发展,百姓丰衣足食。
生活俭朴
陈燮为官清正廉洁,爱民如子。他生活俭朴,两袖清风,为官多年,家中并没有添置产业,所寄回的银子仅够家用。
家中兄弟见他在外当了大官,认为他很有钱,就修书劝其多寄银子,在琅岐老家买田盖房。可是等了好长时间,家里才收到陈燮的回信:“子孙贤,不用钱。子孙不贤,不用多缠。你等力田,自可过日,何用多田也?”
虽然他当了几十年大官,但是家中兄弟还是守着祖上留下来的十余亩田地耕种,也没有起盖深宅大院,住的还是那祖传的老屋。而今,陈燮的这封家书虽然已经散失,但家书中的那几句话,一直作为衙前陈氏家族的家训。
重教兴学
陈燮十分重视教育事业。晚年荣归故里后,他在老家厅堂创办学馆,聘请侯官县举人谢金銮到家中授馆三年,免费为族中子弟及本村穷苦少年提供读书机会,为家乡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后来,谢金銮到台湾府当教谕。陈燮又请名师到家中传道授业,务使家教长流。
陈燮倡导在衙前文昌宫创办文昌书院。他慷慨解囊,资助一批莘莘学子在书院读书会文,一时村中书声琅琅,文风鼎盛。文昌书院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国时期,文昌书院改为闽侯县琅岐国民小学,培养了一批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昌书院又被改为衙前民办小学,一直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后并入琅岐第二中心小学。
陈燮墓葬
陈燮墓又称“道爷墓”,在琅岐岛九龙山脉西麓董安山,坐东北向西南,面朝闽江,如玉带环腰。
陈燮墓为“风形”石墓,三合土封顶,面阔14米,纵深22米。墓前立石望柱一对(俗称“双斗旗杆”),高约5米。墓埕内卧一对石狮,雄伟对峙。墓前石砌护坡,有两进石跨栏,高0.5米,长10余米。石跨栏内外阴刻“九龙拱秀”“万福回栏”“云绕瑶台”“关目封花”等草书。墓碑为长方形,青石,阴刻“皇清,乾隆癸丑岁,诰封中宪大夫四川川东兵备道梧冈陈公偕配林恭人暨长男四川川东兵备道和轩公配王何恭人寿域,季秋谷旦立”,字迹清晰。实际上,这是陈燮的父母陈梧冈、林氏恭人及陈燮和他的两位夫人合葬的寿墓,至今保存完好。据说,当年在通往这座墓葬的古道边,还立有神道碑,后被人破坏,只留下残碑。
如今,在衙前村过透公园内,当地人立起了高大的陈燮石雕像。基座上还刻有陈燮的生平事迹等。(杨东汉)
- 闽山社俗香火胜(2019-03-06 15:26:36)
- 乌龙江畔道岐峰(2019-03-06 15:25:17)
- 船政“五连张”考析(2019-03-06 15:24:36)
- 絮谈黄任——“香草犹留名士韵”(2019-03-01 16:18:48)
- 漫谈曾晖春四代人与翁心存父子的世谊(2019-03-01 16:17:47)
- 龙祥岛“过双年”奇俗(2019-03-01 16:12:59)
- 福州冶山街巷掌故(六)(2019-03-01 16:12:05)
- 唐绮曾居鳌峰坊考(2019-03-01 16:11:14)
- “神行太保”叶景阳(2019-02-20 10:59:48)
- 福州含“猪”地名谈趣(一)(2019-02-20 10: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