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老人撰连江首部村志 耗时两年半付梓盼留住“乡愁”
-
1387年,这里修建起一座“定海古城”,临海依山,用条石砌成,全长2000多米,宽约6米,高7米。重修后分列东、西、南、北四门,长期是沿海抗倭斗争的城堡。现在,南门一段城墙尚完整保存古城风貌,上书“定海古城”,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新闻网记者 邱陵/文 原浩/摄
19年前,拥有1700多年历史的连江县筱埕镇定海村,被列入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11年前,两位花甲老人被推举修编村志,历时两年半,捧出97万字的《定海志》,宣告连江县首部村志诞生;如今,当年修志作者之一、年逾古稀的黄家殿再燃热情,与三十多年前结识的学生一道,为修编镇志奔波忙碌,致力于弥合乡村文化断层。
留住“乡愁”
为绵延千年的“老家”写村史
定海村地处闽江口北岸的定海湾、黄岐半岛西南突出部,与马祖列岛隔海相望,距离福州市区80公里,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黄家殿是土生土长的连江定海人,1945年出生的他,读到了高中,在村里算是一个文化人。“70多年了,生于斯,长于斯,当过农民、渔民,进过工厂、军营,经历丰富,大家都管我叫‘定海村百科全书’。”黄家殿在定海村生活了一辈子,对家乡有着特殊的情感。
1983年5月的一天,天降大雨,黄家殿出门上班,走到长沃鸡母磹下公路时,发现一块青石板倒在沟里,上面依稀可辨“琉球国”三字。黄家殿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块重要文物,忍着疼痛的腿疾,蹲在地上,借助雨水的冲刷,看清了所有的刻字:琉球国泉岐村五主粟国筑公芝亲云上墓,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四月十五日卒。他当即报告政府,后予以维修保护,1984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连江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琉球墓。
“秋来海有幽都雁,船到城添外国人”,这是当时定海港商旅云集的写照。黄家殿告诉记者,“泉岐村”为死者籍贯,“五主”系官衔,“粟国”为管辖区,“筑公芝”即死者名讳,“亲云上”为尊称。如今,墓前紫色的三角梅迎风摇曳,定期有人打扫清理。
据载,明代琉球与福州贸易频繁,琉球向明朝进贡请求册封,往返亦多经定海湾。在琉球的航海图上,明确标明定海是古琉球航行中国大陆的第一站。“由于贸易频繁,商人众多,有的商人海上颠簸,水土不服,因病客死他乡。”黄家殿说,1990年,日本梅光女学院教授木下尚子等专程来到定海拜谒琉球墓,敬香献花,寄托哀思,并且抄录碑铭,寻访遗址,研究海上贸易。
定海扼闽江、敖江口,控闽台海道,地势险要,素称“闽江北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387年,这里修建起一座“定海古城”,临海依山,用条石砌成,全长2000多米,宽约6米,高7米。重修后分列东、西、南、北四门,长期是沿海抗倭斗争的城堡。现在,南门一段城墙尚完整保存古城风貌,有“定海古城”“会城重镇”八字,也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定海古城”四个大字下方的城墙前,黄家殿深情地说,“谁能相信,数百年前我们脚踩的这片土地是海滩,海潮能直接拍打到城墙?”
1999年,拥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定海村,被列入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可是,没过多久,一些冷言冷语传到定海人的耳中:“连本书都没有,还叫什么历史文化名村?”这一说法,激起黄家殿等村民的干事热情。不仅如此,村里的一些民俗、民风,以及传统文化也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黄家殿希望,尽快编纂一本村志,在留住“乡愁”的同时,也让年轻的后人知晓辉煌的村史。
-
行走在定海古城内,黄家殿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
数易其稿
集合众人智慧,耗时两年半付梓
说编志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却很难。2003年,新一届定海村委干部经广泛征求意见,拍板决定由黄家殿、赵从如两人执笔,正式启动修编村志这一文化工程。
为什么选择黄家殿和赵从如?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黄家殿就与年长自己1岁的发小赵从如合计,以出墙报的形式,传播定海的悠久历史。受到当时家喻户晓的电视专题片《话说长江》的启发,他们将墙报命名为《话说定海》,每一期都要找人刻板、印刷,一共推出27期、3万多字。“当年,许多村民早已不知定海村的历史,看了墙报很受鼓舞,原来我们村这么有文化底蕴哩。”黄家殿说。
说起编纂《定海志》,黄家殿依然心潮澎湃。“尽管定海历史悠久,但一向没有系统、完整的史实记录,这是我们遇到的最大难题。”据《连江县志》,清乾隆间乡贤黄光涛曾著《定海志》三卷,可惜时光荏苒,卷本早已无处可寻,只能从头开始。
比如,以前黄家殿总认为,定海千户所属于福州卫管辖,后来到师大图书馆查询《福宁府志》才知道,定海属于霞浦的福宁府管辖。“我们在海潮寺里找到一个石槽,上面的字拓印出来,就写着‘福宁府定海所署’,印证了史料的记载。”黄家殿说。
黄家殿说,《定海志》资料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新旧县志等有关地方史志,族谱及书籍;二是村委存档资料和县档案馆档案资料;三是当事人、知情人、老干部等口述资料。“村总支部书记陈明崇全程参与,亲自带着我们到福建师大图书馆、县档案馆查阅资料,一蹲就是一个星期。”编纂过程中,黄家殿、赵从如等前后查阅各种史料、书籍三百余卷册,调查采访五百多人次,三进师大图书馆,在县档案馆调阅档案近百卷,累计收集资料上百万字,数易其稿,最终以97万余字成帙付梓。
不仅编者对修志有热情,村里老领导、普通村民也很有热情。黄家殿记得,陈扬德细述定海沿革,可惜中途病逝;何希潮提出定海志七想,黄家智撰写定海抗日、解放斗争史料;曾守坚借出《人代志》与《连江县组织史》;陈扬登提供《水产志》稿;张水俤出示个人工作手记;邱忠祺、石贵挺、陈扬雄、吴伙春讲述各阶段情况,黄家章披露许多史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村两委还邀请时任连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连江县志》主编张平官审阅志稿,张平官认为志稿编目结构受旧志书束缚,有许多章节安排不科学不规范,为《定海志》重拟新编目。
-
黄家殿正在伏案工作。
九十七万字洋洋大观
记述村庄的千年变迁史
《定海志》全书共25章200多节,邀请书法大家陈奋武题写书名,洋洋97万多字,内容包括纪年大事、政治沿革、疆域地理、山川礁屿、文物古迹、人文素质、物产作业、风情民俗等,合乎志书结构的完整套式。
该书上溯晋太康间亭角(定海古称)成村始,下至新世纪的2003年,时空纵贯1700余年,可谓“定海人千百年开拓进取的奋斗史,又是解读‘会城重镇’——定海的百科书”。
张平官认为,编者抓住了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突出了海洋文化这一主轴,全面而客观地反映定海地理、人文、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定海志》浓墨重彩第记述了这一时期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巨大的成就。据统计,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980年仅200万元,2005年已突破2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从1980年不足100元向5000元跨越。
“《定海志》所展示的该村艰难曲折、兴衰起伏的历史画卷,可以说也是连江县乃至福建省海洋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张平官如是评价。
黄家殿告诉记者,这本连江首部村志虽然没有取得正式出版的书号,但已经引起巨大的反响。“厦门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都慕名而来,感谢我们在人口方面所提供的详实史料。”2007年,成书后,黄家殿还将书作寄到位于北京的中国国家图书馆,3年之后的2010年12月29日,他收到从北京寄来的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证书,编号为20107174,在当地十分轰动,一时传为美谈。
2006年3月,原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福建省文化厅厅长许怀中在看完书稿后,欣然提笔作序。许怀中认为,该书具有记录详细、材料翔实、记叙全面的优点,可说是一部洋洋大观的村史,并寄望当地村民“以史为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如今,黄家殿受筱埕镇委托,和三十多年前创办村级文学社时认识的学生黄凤清一起,正在修编《筱埕镇志》。“目前,全书编目框架已经敲定,已经写完18万字,预计全书60万字左右,希望能尽快完成,为传承地方文脉做点事情。”黄家殿说,人生最美好的记忆有两个,一是童年,二是家乡,只有热爱家乡的人,才会热爱家庭,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
《定海志》封面,书名由书法大家陈奋武题写。
-
这是黄家殿1983年5月发现的清代琉球墓。
-
1999年, 定海村被列入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
-
斑驳的石块,仿佛在向人无声地诉说着那段久远的历史。
-
定海村是连江县的渔村,海面上经常停泊着各色渔船。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