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福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旨归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这一具有典型的与时俱进理论品质和实践价值的科学命题,是对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的集中反映和形象表达,充满了为民解忧、为民造福的人民情怀,体现了新时代党执政兴国的使命自觉,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民生‘三感’”[2]是新时代党执政兴国的核心要义。只有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群众才能真正与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并迸发出一往无前的磅礴创造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一、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
改善民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要以人民为中心,“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为此,必须弘扬新时代精神,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聚焦民生、精准发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改革和开放必须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只要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就有坚强保障和无尽动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够实现。党也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全力解决脱贫攻坚、环境治理、金融风险防控、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水平提升等直接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的普遍拥护和爱戴,才能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5]人民群众的获得感首先源于其对物质生活的满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世界第15位(3,679亿元)提升到现在的第2位(800,000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目前中国已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工业种类,525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形成了举世无双、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2017年,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公司数量已达115家,中国制造已成为世界人民不可或缺的商品。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随着改革的红利不断释放,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从改革开放前的“筒子楼里冒黑烟”到而今的“城乡广厦千万间”,获得感与日俱增。在就业、教育、医疗、税收、养老等方面,人民群众也切身体会到了党民生政策的温暖。
二、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
幸福感体现为物质的富足与精神愉悦的结合,是人民群众对人生价值和创造价值的理解、感悟和追求,是与社会建设相伴而生的综合指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满着为民解忧、造福人民的亲民情怀”[7],深切关注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既强调物质基础,又突出精神需求和制度保障,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相契合、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相适应、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合拍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
国民幸福指数(National Happiness Index ,简称NHI)上升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工程。“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8],民生福祉是党一切工作的重心。必须落实惠民举措,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样,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才能得到提升。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但人民群众对幸福感的诉求却会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富足而不断提高,所以,民生问题是不断升级的。所以,必须立足国情实际,顺应民意,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否则,不仅不会带来实质性的民生改善,反而会陷入“高福利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等发展困局,甚至阻断发展进程。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更是人民幸福感的重要指标。要立足于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使党的民生政策融入于人民的美好愿望与幸福追求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三、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保障
“四海之内,共利之之谓悦,共给之之谓安。”[9]安全感的提升是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保障,它是在人们摆脱以自身为基准的内心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困境中形成的,是一种在信任和认同基础上建构的对内外环境安全的主观体认。其本身就是获得感和幸福感的特殊体现。
国泰则民安。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10]。人民群众只有在安全的环境中生活,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并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如果外有强敌压境、内有战火刀兵、社会动荡失序、治安混乱不堪,则人民内心必然浮躁失衡,获得感和幸福感自然无从谈起。
“好和不争曰安。”[11]中华民族崇尚宁静,爱好和平但绝不惧怕战争。新时代国家继续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国防和军队建设步伐的根本目的是捍卫和平。习近平同志指出:“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12]这种聚焦和准备,训练和提升根本上是聚焦于和平,聚焦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客观来讲,通过固若金汤的国防和战无不胜的军队来遏制战争并获取的安全感仍然是外在的,只有和平安全的生存环境、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才能赋予人们持久、稳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注 释:
[1][3][6][10][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民生‘三感’”是指: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强调,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十九大报告中他再次强调,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从中央深改组会议上获得感的首次提出,到十九大报告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并列提出,体现了党在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对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改革发展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反映了党对三者内在逻辑关系的全面认识。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215/c40531-29709072.html
[4]《新华时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5/29/c_1115455538.htm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3页。
[7]李永胜:《人民美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真谛》,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8/0103/c1003-29742995.html
[8]《管子·牧民》。
[9]《庄子·外篇·天地》。
[11]《周书·谥法》。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简介
姓名:梁大伟工作单位: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