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和溪:努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通道
-
当地百姓在照料花卉苗木。张志坚 摄
这段时间,花卉苗木种植大户南靖县和溪镇迎富村村民吕长城过着“两点一线”生活:每天一大早便从自家三楼小洋楼出发,开着小车行驶在宽阔整洁的水泥道路上,沿着清澈见底的河流,穿过一片幽深的竹林,来到几公里外的山脚下,悉心照料一家子的主要收入来源——40多亩花卉苗木。“累是累了点,但有盼头。今年花卉苗木市场行情好,肯定能卖个好价钱。”吕长城高兴地告诉记者。
-
万亩花卉苗木长廊。游斐渊 摄
眼下,俯瞰整个和溪镇,别有一番风景——万亩花卉苗木长势喜人、五颜六色,把位居九龙江西溪源头的这个闽西南接合部山区小镇点缀得生机盎然。“目前整个和溪镇有4000多户花卉苗木种植户,种植面积达2.5万多亩,年总产值超过2亿元。”和溪镇党委书记庄忠鹏表示,花卉苗木是和溪镇特色产业,也是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
当地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张志坚 摄
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十多年来,依靠种植花卉苗木增收致富也让当地百姓深刻明白了一个道理——和溪镇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正是这项特色产业发展的保障。而这个道理背后则是近年来和溪镇持续大力做好“生态+”文章,延展“生态+”效益,努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通道的积极探索。当然,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的和溪镇范本不仅体现在花卉苗木产业上。
那么,这个探索是如何推进的呢?
-
此前当地百姓在整治斗米溪。
立根基——
不遗余力提升自然生态环境水平
七叶胆又名绞股蓝,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云南、广西、福建等省份,其含有的活性成分具有降血脂、降血糖、抗肿瘤、抗衰老、保护肝脏及增强肌体免疫功能等作用,是当今社会亚健康人群的“不苦”良药。
进入8月份,持续的高温天气让和溪镇斗米村村民陈泗森经常要提着水桶来到斗米溪,从溪中取水浇灌种在溪岸上农田里的七叶胆。“七叶胆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以前斗米溪水质差,可不敢直接直接浇灌。”陈泗森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整个和溪镇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优越,七叶胆的品质也越来越好,价格持续走高。“不少客户反馈,我们这里出产的七叶胆越来越地道了。”
-
整治后的斗米溪。
有必要介绍一下斗米溪。这条和溪镇境内最主要的流河全长9.2公里,流域面积22平方公里,流经迎新村、迎富村、斗米村,最终汇入九龙江,涉及5000多名人口。2017年之前,斗米溪曾是一条“三排”黑臭小溪——牲畜养殖污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渗透污水直排入溪,臭气熏天,当地百姓远而避之。从2017年年初开始,和溪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大力推进全镇小流域及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也因此斗米溪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
当地标志性景点荷花池。陈鸣莹 摄
不单单斗米溪,仅一年多的时间,和溪镇不少河溪从黑臭小水沟摇身一变成了清澈见底的小河流。这如何做到?“治理水污染就得管住主要污染源。”庄忠鹏介绍,去年和溪镇共投入50多万元,在各个村庄新建一批垃圾收集池,配备500多只垃圾桶,并与保洁公司签订垃圾清运合同,实现“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每日保洁模式,根治了生活垃圾污染水体的问题。
-
整治后的村容村貌。
而针对当地百姓多年来赖以生存的牲畜养殖,和溪镇的做法是,慢慢引导,控制规模和数量,并加大环保技术投入。“以生猪养殖为例,一方面对全镇超规模养殖场开展集中整治,严格控制全镇生猪养殖的规模和数量;另一方面引导养殖场采用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将排放出来的水经自动喷灌系统引到山上浇灌山林,达到回收利用。”庄忠鹏表示,下一阶段和溪镇将继续整治牲畜养殖,最终实现全镇无规模牲畜养殖场。
-
小桥流水人家。张志坚 摄
整治自然生态环境往往还需要舍弃的精神及长远的眼光。和溪镇是山区小镇,山地面积达20.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因这样的地理特性,该镇早年投建了不少小水电站。“小水电站确实充实了镇财政,但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也逐渐显露出来。”庄忠鹏表示,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永续性,这几年来和溪镇陆陆续续拆除或关停了不少水电站。
-
当地百姓在晾晒巴戟天。
树发展——
因势利导带动百姓增收致富
现在,提起和溪镇,不少外来人的第一印象是:环境优美、物产丰富,花卉苗木、中药材、毛竹等是特色产业。而这样的印象根源于和溪镇在提升生态环境水平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和带领当地百姓增收致富。以素有“南方小人参”美誉的名贵中药材巴戟天为例,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成熟的种植技术让和溪镇栽种的巴戟天品种优良、质量上乘,获得了由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等。
但和溪镇并不满足于此。“巴戟天带来的经济效益可观,因此我们一方面引导种植户逐步扩大种植面积,形成规模种植;另一方面积极引入加工企业,既实现统一购销又提高产品附加值。”庄忠鹏告诉记者,目前和溪镇全镇巴戟天种植面积约有5000亩,适宜栽种面积近5万亩,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巴戟天生产地。
-
竹产业也是当地的特色产业。张志坚 摄
和溪镇和溪村村民郑学水一家就是靠种植巴戟天富裕了起来。“以前,在外打工,一年到头没赚到几个钱,生活过得比较拘谨。从2000年开始,我们一家就回乡专职种植巴戟天,日子就逐渐变好。”目前已种植70多亩巴戟天的郑学水高兴地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巴戟天的价格一直很好,每亩可收成9000多斤,每斤可以卖到150元。我们一家的年收入很可观,可达到30万”。以巴戟天为龙头,近年来和溪镇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目前除了种植近5000亩的巴戟天,还种植了七叶胆、金线莲、石斛、太子参等,并引进中药制药、养生保健等加工企业,形成规模化的药材种植基地,中药材年产值超过1亿元。
-
气势磅礴的万亩花卉苗木长廊。游斐渊 摄
当然,在和溪镇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道路上,不得不提及花卉苗木产业。以和溪镇林坂村、坂场村的县道及漳和线交通干道为主线辐射全镇,投资6000万元的一条集花卉苗木种植、物流、批发等功能为一体的闽台万亩花卉苗木长廊就是和溪镇打造花卉苗木产业集中化的重点项目,也成了该镇的一个标志性景点。眼下,兰花、杜鹃花、海枣、桂花、茶花、花棕、非洲茉莉等在这里竞相绽放,蔚为壮观。
-
花卉苗木让当地百姓钱袋子鼓了起来。
在万亩花卉苗木长廊上,每隔一段路,就有一座特别显眼的“乡间小屋”——花卉苗木营销展示房。和溪镇坂场村是万亩花卉苗木长廊的主要所在地,也是集花卉苗木种植、销售、物流、批发等功能为一体的示范村,目前该村有花卉苗木种植户400多户,花卉种植面积5000多亩,其中在外租地种植就有3000余亩,销售队伍遍及广东、浙江、江苏、广西等省份。该村党支部书记李扬山告诉记者:“花卉苗木营销展示房,促进了花卉苗木的销售,客商前来洽谈业务比较多,比较方便。这几年和溪镇坂场村村民的收入基本上是靠种植花卉苗木取得收益,目前平均每户的年收入已突破20万元。”
-
俯瞰现在的迎富村。游斐渊 摄
定目标——
立足“四养”基地全力打造旅游产业
不管是中药材产业,还是花卉苗木产业,它们不仅与污染沾不上边,还与休闲观光有关,而这是和溪镇在下好带动百姓增收致富这盘棋的同时,为下一盘更大的棋所做的铺垫——发展旅游产业,把和溪镇打造成全国有名的养心、养生、养颜、养身“四养”基地。
计划总投资2.3亿元、占地面积1.28万亩、目前已初具规模的药花小镇就是和溪镇着力打造的“产业+旅游”项目。该项目以“一轴六区”为布局(“一轴”即和月线13公里沿途万亩花卉苗木长廊,“六区”即林坂古民居观光区、六福精致农场区、坂场花卉核心区、霖芝谷生态农业区、美丽乡村、云中溪休闲区),集休闲旅游、花卉苗木和中药材种植及交易、科普体验等功能为一体。
-
古村落。张志坚 摄
处在药花小镇核心地带的和溪镇月星村就从中受益。该村村主任林木兴告诉记者,每到节假日,不少周边游客便自驾游来到药花小镇,月星村也因此人气旺盛,成了一片名副其实的“乐土”。当然,药花小镇的建设也让和溪镇月星村村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近年来,因逐渐兴起的旅游业,和溪镇月星村的不少村民从事起了农家乐经营。
-
国家自然保护区乐土雨林。张辉煌 摄
“和溪镇的最终定位就是要成为旅游强镇。”说这话时,庄忠鹏显得底气十足。他认为,如果说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和溪镇发展旅游产业的先天有利条件,那么近年来中药材产业、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则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尤其是万亩花卉苗木长廊,五颜六色的各种各样花卉苗木争相绽放本身就是一道吸引人的靓丽风景线。”
-
深山藏佛像。张志坚 摄
当然,和溪镇成为旅游业强镇的底气还来自于大自然的馈赠。比如,初步测算,和溪镇的温泉日出水约800—1200吨,水温49-70摄氏度,具有水温高、水压大、埋藏浅、易开采等特点。这里的温泉硫磺含量高,水质透明,是皮肤保健的天然药物,对人体有良好的保健治疗作用。目前,有多家企业正在和溪镇投资温泉旅游产业。
-
慈济行宫。吴德清 摄
旅游业要兴,文化得先行。充分挖掘当地文化是和溪镇发展旅游产业的一部分。拿和溪镇重要民俗文化活动闽台保生慈济文化节来说,依托保生大帝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这一印记,每到这个盛典,近万名闽台两地信众齐聚和溪镇慈济行宫,共祭保生大帝。据介绍,作为两岸重要的民间共同信仰,保生大帝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影响力。而和溪镇慈济行宫在闽台保生大帝信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印证了海峡两岸同根同生的密切关系。“此外,下一阶段我们准备充分挖掘和宣传和溪镇境内的文物古迹、文化典故,努力打造出富有地域特色的‘一村一品’文化产品。”庄忠鹏透露。
(记者 苏海森 张少伟 通讯员 吴端端)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