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门特大桥合龙 命名背后有故事
-
长门古炮台见证家乡的发展。
福州新闻网记者 廖云岚 文/摄
11日,长门特大桥在闽江口建成合龙,这是一座用塔梁墩固结体系建造的全国最长跨径斜拉索大桥。一些市民在欣喜地关注长门特大桥合龙的新闻时,也在询问取名长门特大桥是否跟著名的长门炮台有关。
长门特大桥所在位置,在连江县琯头镇电光山与马尾区琅岐岛的金牌山两山之间,高耸两岸的南北桥塔就坐落在这两座山边。两山顶部各有一座古炮台,北岸是长门炮台,南岸是金牌山炮台。两座古炮台隔岸对峙,无言地守望并见证着家乡的不断崛起和飞速发展。自古以来,这里是闽江口第一道防线,如今这座现代化大桥以“长门”命名,意义深远。
-
长门炮台遗址。
长门古炮台现存最大近代海岸炮
长门炮台位于连江县琯头镇长门村电光山顶,是目前中国保留下来的最古老、最大的炮台,始建于明崇祯五年,清代重建。中法马江海战中,长门炮台曾击伤排水量4585吨的法国舰队拉加利桑尼亚号(La Galissonniere)装甲巡洋舰。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又在这里浴血奋战,顽强抗击日军的侵略,炮台屡遭日军轰炸,并最终为日军所毁。
-
电光山山顶眺望闽江口“双龟把门”景观。
今天看到的长门炮台整体建筑遗址气势依然十分雄伟,外观构造呈圆柱形。史料记载,营垒高四丈多,厚五尺,周长九十丈,占地近50亩。当年清政府为了加强东南沿海的海岸防御设施,曾从德国克虏伯兵工厂购买了四门280毫米后膛海岸炮,两门设置于长门炮台。炮台现尚存一门克虏伯炮,这门现存最大的近代海岸炮的炮口如今依然对准闽江口。
近年来,长门炮台经过多次保护性修复,如今是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德育基地。站在废弃的克虏伯炮台上,俯看近处的闽江口胜景“双龟锁口”,远眺川石、壶江、粗芦三岛,令人遐思无限。
-
闽江南岸琅岐岛金牌山。
对岸琅岐金牌山明清炮台群见证闽江口要塞历史
近年,对岸的马尾琅岐镇凤窝村村民,在村后金牌山、烟台山巅陆续发现完整的明清时期古炮台群,山上遍布着营房、弹药库、坑道、战壕等残存的遗迹。村民将历经战争创伤后残缺不全的古炮台清理出来。古炮台采用三合土结构,条石基础。炮位深1.5米左右,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10米到13米之间。村民在炮台群附近的山坳,还发现多台清代镇守炮台的阵亡、病故官兵墓。文物专家认为,金牌山、烟台上的明清炮台群是闽江沿线保留下来规模最大的一处防御工事,为研究闽江口要塞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闽江沿线炮台分布范围从入海口延伸到仓山林浦村内,全国极为罕见。
历史记载,道光二十九年,林则徐曾主持重修闽江两岸长门和金牌炮台。中法爆发战争,法国军舰入侵闽江口,发动马江战役。两岸炮台守军配合,成功将法军登陆部队驱逐。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闽江口沿江各炮台陆续修复。民国后,金牌炮台被海军接收,归闽江口要塞领导。抗战期间,炮台为日军摧毁成废墟。
1986年,金牌炮台被列为马尾区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琅岐凤窝村委会发动村民陆续修复金牌山古道和炮台群的盘山公路,并计划筹措资金对古炮台群古迹进行维护修缮。
-
修复后的长门古村。
长门村曾是闽江口要塞司令部
长门村紧靠长门特大桥北桥塔下,这是一座340户村民的古村。南宋时期这里曾设五虎巡查司,明代设修水统城,清代设提督衙门和炮学堂,民国时期设闽江口要塞司令部,最多时期村里驻军达数千人。
长门村历代均为海防重地,村口的妈祖庙和古码头印证了闽江主航道上这个曾为长门港的古村变迁。村里历史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特殊山水自然条件,造就了村周边的双龟把门、皇帝洞、壶岛明珠、福斗祭坛、五虎守门、九龙寺观等闽江口自然风光。
近年,当地政府对长门村开展景观修复。古老民居建筑群落是闽江沿岸风土民情的代表。徜徉在古村中,除了给人以悠闲恬适的乡间民居气息,还能探访到许多遗落在村中的史迹,包括荡气回肠的战争故事,以及著名侨乡的乡亲们在海外创业的经历。这里的农民从事亚热带水果种植,他们也正在打造福州滨江沿线的乡村休闲旅游驿站。村里建成配套旅游服务中心、停车场、湖塘休闲栈道等,还有老人院、礼堂、庙宇、教堂、诊所、便民商店以及妈祖庙为中心的休闲公园、文化广场。
如今,高速公路从村东飞架闽江,成为福建连通广东、上海等省市的重要交通大通道。村北面有一条正在拓宽改造中的104国道,村前是一条201省道。现代化的船舶建造基地落户在村子不远处。古今文化交汇,让长门村更加充满魅力。
-
长门古村与新建的长门特大桥相邻为伴。
-
长门古村特色民居。
-
长门古村水塘边新修的水榭长廊。
-
长门古村民风淳朴。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