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故事|地震灾区,习近平时常牵挂
新华网记者 黄玥
【学习进行时】又到“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整整10年了。人民的安危是总书记的牵挂,灾区的重生是总书记的欣慰。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推出文章,为您讲述习近平心牵灾区、情系群众的故事。
“我很牵挂这个地方”
10年前,汶川大地震,天塌地陷,满目疮痍。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曾到映秀灾区看望受灾群众。
10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春节前又到映秀,为当地百姓送来温暖。
2018年2月12日上午,习近平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看望慰问群众。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看到地震灾区涅槃重生、百姓生活幸福安康,习近平说:“我很牵挂这个地方,十年了,这里的变化我也很欣慰。”
“生命是最值得珍惜的”
灾难面前,习近平说得最多也最重的一句话是:把救人放在第一位。
四川芦山、甘肃岷县、云南鲁甸、四川康定、新疆皮山,每一次灾难,习近平首先强调的都是“要把抢救人员放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2016年7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河北唐山市调研考察。这是习近平在唐山市截瘫疗养院康复室了解截瘫伤员的康复治疗情况。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24万人的名字都刻上去了吗?有没有遗漏的?”镌刻着24万罹难同胞姓名的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纪念墙前,习近平关切地询问。
一个姓名都不能漏,每个生命都应珍视。
因唐山大地震截瘫的杨玉芳、高志宏夫妇努力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的故事给总书记留下深刻印象。习近平称赞他们乐观上进、事迹感人,用行动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生命是最值得珍惜的”“要树立人的生命是最可宝贵的观念”,习近平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生命、追求健康,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精彩人生。
“安置好没?”
芦山、鲁甸、汶川……一个个帐篷、一间间活动板房曾经响起过习近平关切询问的声音。
2015年1月19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云南昭通、大理、昆明等地,看望鲁甸地震灾区干部群众,深入企业、工地、乡村考察,就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这是1月19日,习近平来到鲁甸县小寨镇甘家寨红旗社区过渡安置点,看望受灾群众。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震后,我一直牵挂着你们:安置好没?能不能吃上一口热饭?孩子有没有学上?生病能不能治疗?现在我特别关心你们越冬和灾后重建情况,能不能尽早搬进新居?”在鲁甸地震灾区板房学校,一个又一个追问背后,是习近平对灾区人民生活冷暖的牵念。
2013年5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四川芦山地震灾区考察,看望慰问受灾群众。这是5月21日,习近平在芦山县体育馆安置点一帐篷内亲抚一名小孩。 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2013年在四川芦山地震灾区,当得知年轻的飞行员张尚年第一时间奔赴救灾前线,误了婚期,总书记叮嘱他:“要抓紧时间把婚礼给办了!”
一句叮咛,是长辈的心愿,更让人看到了大国领袖对个体“人”的暖心关爱。
“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2016年7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河北唐山市调研考察。这是习近平在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向唐山大地震罹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敬献花篮。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主要是看一看这座英雄的城市,看一看这里英雄的人民。”唐山大地震40周年之际,习近平来到唐山,向这座“英雄之城”致敬。
惨烈的大地震摧毁了一个城市,但没有击垮这方热土上的人民。
面对这座在瓦砾废墟上矗起的新城,习近平深深感慨:“在中华民族奋斗史上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习近平说:“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
2015年1月19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云南昭通、大理、昆明等地,看望鲁甸地震灾区干部群众,深入企业、工地、乡村考察,就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这是1月19日,习近平来到鲁甸县小寨镇甘家寨红旗社区过渡安置点,走进邹体富老两口和孙子住的帐篷,询问家里吃饭、补助、收入等问题。新华社记者 张铎 摄
面对灾难,习近平强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只要大家一条心,有党和政府支持,有全国人民支援,再大的坎都能迈过去。
2016年7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河北唐山市调研考察。这是习近平在唐山市截瘫疗养院看望慰问截瘫伤员。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铭记来路,习近平强调弘扬抗震精神。“在同地震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唐山人民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这是2018年2月12日上午,习近平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场镇考察。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重塑信心,习近平强调,要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灾难,检验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意志;灾难,也展示出人民领袖的责任担当。
相关新闻
- 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发展纪实(2018-05-12 08:20:18)
- 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发展纪实(2018-05-12 08:12:51)
- 习近平主席同阿根廷总统互致信函(2018-05-11 20:24:53)
-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强调:加强领导周密组织有序推进 统筹抓好中央和地方机构改革(2018-05-11 20:09:35)
- “大国重器”,习近平为何如此重视(2018-05-10 20:46:26)
- 40多天两度会晤,习近平同金正恩谈了哪些大事(2018-05-10 07:40:55)
-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出版(2018-05-10 00:24:05)
- 习近平应约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2018-05-09 23:59:55)
- 如何理解习近平“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2018-05-09 19:37:36)
- 朝鲜媒体高度评价金正恩与习近平再次会晤(2018-05-09 08:37:28)
- 习近平应约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2018-05-09 07:46:22)
-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单行本出版(2018-05-07 18: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