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首届“十大福州工匠”王建民的“打磨人生”:从农民工到“抛光大师”

2018-05-07 07:20:37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李白蕾 廖云岚

首届“十大福州工匠”王建民的“打磨人生”:从农民工到“抛光大师”

王建民用200倍放大镜检查产品表面光洁度。

  福州新闻网5月7日讯(福州日报记者 李白蕾/文 廖云岚/摄)6日,周末。记者戴上白帽子,换上蓝色工作服,套上鞋套,经强风除尘后,进入福建华科光电有限公司劳模工作室(实验室)。实验室内,公司高级技师、光学工艺工程师王建民,面对潺潺流动的抛光液和4台大圆盘状转个不停的抛光机,开始了他“打磨人生”平常的一天。这个看似简单的实验室其实一点都不简单,5G光纤和公路测绘仪等精密光学仪器零部件有的就出自这里。

  “肉眼看不见的灰尘掉进抛光液,就会使角椎镜面产生刮痕,从而影响仪器光学效果。所以这里的防尘级别是10万级,产品表面粗糙度更是精确到纳米级。”王建民说。

  王建民做的是工业用光学产品,从2012年到2014年,短短两年,他便带领团队将产品表面粗糙度从0.7纳米降到0.2纳米。之后,向0.1纳米的“行业禁区”冲刺,4年后他终于交出0.08纳米的完美答卷,为业界罕见!

  王建民的创新不只是0.08纳米的突破。早在10多年前,他的事迹就已成为业界佳话。

  王建民先是做出了用于检测角椎光学性能的多面光学方砖。“当时这东西要向美国买,对方开出1个1万元人民币的高价。王建民不服气,琢磨了半年,居然自己做出来了,帮公司省了100万美元。”公司负责人说。

  在光胶区域,记者看到操作员将一个个棱片整齐地摆放在光胶盘上,不用胶水,却牢牢黏住了。“这靠的是分子间的吸引力。以前没有靠体,光胶盘一次只能加工1片棱片。师傅发明了两面翻靠体,一次可加工48片。后来,他又发明出三面翻靠体,一次可加工棱片72片,每月加工数从300片增至6000片,仅这项每年就为公司创造100万美元产值。”王建民的徒弟、NPI项目组长吴金花说起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高科技领域立下赫赫战功,王建民是海归还是博士、硕士?都不是,他只是一名仅有高中学历的农民工,也是华科光电创立至今向社会招收的10名非专业人员之一。

  “我知道自己学历不高,所以一直有危机感。遇到不懂的就问,身边都是专家,只要你肯问,就有人教你。”虽然刚进公司时只是最初级的粗磨操作工,但王建民一有空就进图书馆或上网自学,每次培训都积极报名。有一次外籍专家前来授课,他拉着人家问个不停,专家差点误机。

  “第一次知道我能行,是在入职一年后。光胶操作工突然辞职,在无人顶替情况下,我说我来试试,结果一试就通过,那次我知道了什么叫‘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后来,王建民又迷上了抛光,在枯燥的实验室一干就是十多年。调整光胶腊板的沥青配比、研究抛光粉的PH值、控制机台转速……他从一个个细节去降低产品表面粗糙度,将纳米值一降再降,实现了从门外汉到专家的华丽转身。

首届“十大福州工匠”王建民的“打磨人生”:从农民工到“抛光大师”点击进入本网专题

【责任编辑:陈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