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稿:以“工匠精神”铸就“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新辉煌
原标题:勠力同心 砥砺前行 以“工匠精神”铸就“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新辉煌——专访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司长毛力提·满苏尔
又一个春天来临,江河奔涌,草木复苏。
雅鲁藏布江的冰融化,
桃李漫山待日开,
春耕第一犁就要划下,
这是追梦的时节,更是冲刺的时节。
距离“第一个百年目标”只剩下最后四年,“十三五”时期是西藏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加快补上教育短板的关键时期。西藏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及主要指标到2020年能否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已经到了全面冲刺的关键一步。
善弈者谋势。
△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司长毛力提•满苏尔
据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司长毛力提•满苏尔介绍,为加快西藏教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教育是争夺下一代的灵魂工程”,“改变藏区面貌,根本要靠教育”
“要加大教育援藏力度,重点加强以数理化学科为主的内地教师进藏支教”。俞正声主席指示,每年选派800名教师进藏支教、组织400名教师到内地培训。在借鉴以往对口教育援藏经验的基础上,国家作出了“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的重大战略部署。如今,这一新理念,正引领西藏教育行稳致远。
战略思维:立足实际谋篇布局
现年44岁的山南市第三高级中学校长邹四雄最近幸福感爆棚。听课100多节,座谈600余人,让这位来自内地的骨干教师做到了摸实情,接地气。他提出的“全封闭、高强度、半军事化科学管理”和“降难度、低起点、强训练、抓反复”等教学策略,让高三学生的整体成绩有了大幅度上升。
北京援藏教师杨士森利用周末时间在一个学期内走访了13个学生家庭,通过各种形式与班里每个学生家长单独沟通学生成长、发展情况,孩子们喜欢叫他“尼玛老师”,因为他像太阳一样照亮心灵……
教育质量提高关键在教师,建立一支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是西藏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考虑如何提高对口援藏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围绕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教育援藏工作的再次部署,教育部积极协调对口支援省市,协商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开始实施‘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毛力提司长介绍道,“‘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着重解决的是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同时建立西藏受援学校与内地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常态化机制,辐射带动西藏县、乡中小学校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西藏基础教育质量。”
补上西藏教育短板、全面提升西藏双语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一场立足西藏现实、稳扎稳打的民生战役开启了。
创新思维:开启新时期教育援藏新模式
西藏和平解放初期,国家有关部委和兄弟省市采取定期轮换的办法先后派出大批教师支援西藏,建立了第一所中学、第一所中等师范学校、第一所大学;
1985年,中央决定在内地开办西藏班;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对口支援、定期轮换、分片负责”的援藏方针……
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为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着青春和智慧。
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往“分散式”的教育人才援藏模式不足以从根本上扭转教育落后局面,“组团式”教育援藏的决定,开启了教育援藏工作的新篇章。
毛力提•满苏尔司长介绍,无论从规模、组织,还是经费投入,“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都开创了很多第一次。一次性选派800名左右专任教师进藏支教,并且工作时间持续三年,同时400名教师出藏培训,培训一年,在选派进藏支教历史上,这是第一次;从国家层面成建制地选派专任教师赴藏支教,部署自上而下,周密联动组织,以直属高校附属中小学为示范、援藏省市学校为主体,选派数理化为主的紧缺学科教师,这是第一次;对口支援省市和直属高校从援藏经费中安排专门经费,用于支持“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这也是第一次。
我们共同期待的,是推动西藏教育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革命性改变。
责任意识:扎根雪域育桃李是人生的必选项
“从你的心中抽丝织成布帛,仿佛你的爱者要来穿此衣裳;
热情地改造房屋,仿佛你的爱者要住在其中;
温存地播种,欢乐地收刈,仿佛你的爱者要来吃这产物;
用你自己灵魂的气息,来充满你所制造的一切。”
也许,这群可爱的人,注定会选择站在最高处讲述最美的故事。
“他们业务精良、作风过硬、事业心和责任感强,他们具备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能力,以及丰富的管理经验。最重要的是,他们始终对受援学校怀有一种欣赏的眼光和负责任的态度。”毛力提司长说,“他们用一堂堂课,一次次家访,一份份成绩单,生动诠释着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
高原缺氧和身体不适的困难,需要马上进入工作角色,进入教学管理一线,承担大量的教学管理任务,教学伊始的不衔接不适应……对于志在“授人以渔”的援藏教师们来讲,解决的办法总会比问题多。通过与受援学校师生广泛座谈交流、与学生和家长交流、随堂听课等多种方式,调整思路方法,他们快速进入教学状态。
同时,“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教师们也深深认识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育一定要有一个积累和逐步提高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
就这样,他们如工匠一样执着、一样追求卓越,日复一日地精心打造着“家门口的内地西藏班”。
机遇意识:让西藏成为援藏教师的第二个“家”
“我们出发前已做好了吃苦的思想准备,但到岗后感觉就像到了第二个‘家’”,这是“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教师到岗后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无疑,“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是提高西藏自治区教育事业水平的重要平台,是一项惠及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重大民心工程、民生工程,是“十三五”时期要紧紧抓住的重大机遇。
西藏自治区对于这项工程重大意义的认识可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专门下发文件,安排资金2亿多元,新建“组团式”援藏教师周转房800多套,建筑面积5.8万多平方米;受援学校制定详细接待、安置方案;家具、家电、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的配备;完善各项激励政策措施,将援藏教育人才纳入援藏干部人才管理范围,建立绩效考核评估机制……”说起西藏当地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的各项保障工作,毛力提司长滔滔不绝地一一列举,“西藏自治区不遗余力地投入、精心全面地安排,最大限度满足援藏教师需求,就是要努力形成推进‘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的强大合力,让援藏教师能够安心、热心、舒心、精心从教。”
以心换心,以爱博爱。
来自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首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教师王文成今年55岁,他现在每天坚持健步走,他说只有强健的体魄才能在西藏生活好、服务好。
天津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祖凤国现任拉萨市实验小学副校长,他与妻子驾驶私家车几千公里到达拉萨,就是想为西藏,为他们的第二个“家”做点什么。
就这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奉献。
问题导向:以外力促内力形成合力成果初显
胸中有丘壑,吐纳百万兵。
推进“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全面提升西藏教育的清晰蓝图已经绘就。
据毛力提司长介绍,按照“合理、可实现、可持续”的原则,教育部直属高校附属中小学、援藏省市学校每年选派800名左右教师(包括专任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每10-50名教师组成1个团队集中对口支援1所中小学,“十三五”期间共计援助西藏20所中小学。同时,每年从西藏幼儿园、中小学校、中职学校选派骨干教师、校长(园长)和学校管理干部400人,到教育部直属高校附属学校和对口援藏省市学校集中培训。
如今,2016年“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选派和培训的既定“小目标”已经实现。2016年4月份,88名教育管理人员先期入藏,进行调研和摸清情况,做好专任教师入藏工作;9月份秋季学期开学,799名教师和管理人员到位到岗,410名西藏教师出藏赴内地跟岗培训。
同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重点加强以数理化学科为主的内地教师进藏支教的指示,“组团式”教育援藏从方案制定开始,就把加强数理化学科的内地教师进藏支教作为选派的重点。“在2016年已经选派的799名教师中,理科专任教师占比达68%,在未来的选派中,教育部将指导对口支援省市和直属高校附属中小学继续提高理科教师比例,”毛力提司长介绍道。
注入新鲜的血液,激活“造血”功能,西藏教育更加焕发生机和活力。
教育管理人员把新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到受援学校,帮助受援学校初步研究制定了发展定位和思路,帮助完善管理制度。专任教师与当地教师“结对子”,协调与内地学校建立“手拉手”帮扶关系,形成了“一对一”“一对多”的结对帮扶关系。不少学校还通过网络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真正实现了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两翼齐飞”。
面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取得的成效,毛力提司长说,“教育是个慢活儿,我们一定要遵循教育的规律。下一步,我们一定要再加强调研,走到学校和老师们中去,走到学生中去,听听他们的意见建议。这是我们的一项任务,既然做了,就要按照要求把它完成好。”
立德树人,正是需要各方都有这样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需要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满怀一颗“匠心”,以“工匠精神”让每一个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作品。
不负重托,不负期望。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所以,你来了!”
“所以,你们来了!”
你们跨越万里,不辍躬耕,
所以西藏教育发展蹄疾步稳;
你们春风化雨,桃李竞艳,
所以西藏教育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于是,你们坚守在“老西藏”战斗过的地方,
于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中国西藏网 文/吴建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