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供给侧改革:结构更优,转型更实
经济领域的改革,越向纵深推进,就越是艰难;唯其艰难,更显勇毅。
省电子信息集团控股的福建星瑞格软件有限公司,成立不到半年,就打破IBM、甲骨文、易安信三大巨头“瓜分”数据库全球系统市场的传统格局;福能集团去“黑金”,掘“绿金”,深耕清洁能源、金融等新兴主业,风电装机规模全省第一、金融板块利润占集团总额比例超过1/3,成为最会“赚钱”的省属非金融类国企;东南汽车用3年坚守,换来首款自主研发车型DX7,强势进军已是“红海”的SUV市场,并借此时隔15个月再度扭亏为盈……每一步的背后,都凸显出福建国企加快改革的责任担当。
过去五年,是经济领域改革加速突破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福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坚定不移打好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战,推动主导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启动结构调整新引擎,培育转型升级新动能。
数据表明,到“十二五”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产值超500亿元产业集群从6个增加到15个,其中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从1个增加到9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15.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18%,占GDP比重提高至10%。
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力接续,福建以更坚实、更自信的姿态,迈出结构更优、转型更实的新步子。
精准把脉,谋划改革路径
过去五年,挑战从未如此严峻。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必须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增长的动力切换。
对于福建来说,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产业转型升级。“要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的供需平衡的跃升。”省委书记尤权强调。
要改革,须先明势。福建的产业现状,有着不可回避的矛盾。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但仍面临布局尚未完善、结构不够优化等问题;新兴产业加速孕育,但尚未形成有效支撑;传统产业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转型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复苏乏力的世界经济、始终存在的下行压力,结构性改革的难度更大。
但同时,福建刚刚经历了拥抱千载难逢历史机遇的五年。中央作出支持福建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福建“多区叠加”的战略格局基本形成,打造产业升级版有更大优势。
既有非常之困难,又有非常之机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福建疗法”如何开方?
五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在一次次基层调研、一场场企业座谈中,精准把脉,科学研判,直面难点,求解痛点,谋划改革路径。每年的省委全会、省两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全省工作检查,如何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都是持续关注、研究的主要议题和方向。正因此,科学的决策不断提升整体性、系统性。
增加龙头企业群体数量,增强产业带动力,于福建而言,是最迫切需要突破的瓶颈。2013年12月,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作出部署,把培育和壮大龙头骨干企业作为主攻方向,在全省筛选一批关联度大、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增强产业综合实力,构筑龙头引领、链条延伸、集群共进的局面。次年2月,出台《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在20个产业领域中培育壮大一批龙头。
此后,舞动龙头、围绕龙头铸链成群,被多次会议、多项政策反复提及。发改、经信、科技等部门立足各自职能,从产业基金、民间投资的引导,从生产要素的保障,从创新资源的集聚等方面,给予最大支持,合力抓龙头兴产业。
有了龙头引领,产业成长拉开了框架。政策的着力点,更加注重对产业体系的统筹。去年7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围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等,提升产业整体实力和经济综合竞争力;出台《福建省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对接国家制造业发展战略,适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根本要求,推动制造业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增强竞争的新优势。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大考”面前,福建又在政策设计的层面,为改革寻找最核心的“发动机”。今年年中召开的省委九届十六次全会,同时关注并讨论了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两大议题,审议通过《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和《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方案(2016-2018)》,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一项系统工程,协调配合、统筹推进,用创新解决改革动力问题,用创新引领发展。
按照福建省“十三五”规划,“加快转型升级,全力打造产业升级版”将是贯穿其中的主要任务之一。实现这一目标,出路在于动力转换,抓手在于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有省委省政府的精准把脉,科学施策,福建的改革“答卷”将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