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黄石村花农林闽英夫妇的致富秘诀:小小茉莉花 铺就振兴路
今夏,茉莉冰豆浆、茉莉花手环及香包一炮而红,成为风靡福州三坊七巷、烟台山等各大景点的“网红”产品,却鲜有人知晓,这其中一大半茉莉花原料都来自长乐营前街道黄石村的新闽莉茉莉花基地。
“土墙木扇青瓦屋,门前一田茉莉花。”这曾是侨乡长乐的乡愁,也是如今长乐新闽莉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林闽英与丈夫林永光在黄石村的“桃花源”。近年来,黄石村通过持续做大做强茉莉花产业,持续延长产业链,走上乡村振兴之路。
花农在花田里采摘茉莉花。通讯员 陈琳 摄
“荒山”变“花田”
百年茉莉四代传承
时至今日,林闽英依然记得十年前与丈夫回乡继承祖业时见到的画面,“当时,这里除了公婆种植的40多亩花田外,周边山上几乎全是半人高的杂草。”
黄石村及周边乡镇村民有着悠久的茉莉花种植历史,农户林永光就是其中之一,传到他已是第四代。10多年前,因市场需求有限,茉莉花产能过剩,定价权掌握在收购商手中,花农们常常面临利润低薄甚至亏本的窘境。许多花农因此弃农转工,纷纷背井离乡,大片花田成为荒地。
“公公常说,‘地总是要有人种的。’”林闽英告诉记者,百年来,他们家族与茉莉花产业一同经历了一路兴衰,哪怕亏本,都从未间中断过种植。
沉默执着的老农人与思想先进的新农人擦肩,变的是运营思维,不变的是对茉莉花赤诚的热爱。夫妻俩被长辈感染,回乡继承父业,通过土地流转,将最初继承下来的40亩花田逐步向山上扩展。目前,基地种植茉莉花面积350亩,年产茉莉花10万公斤,茉莉花茶4000多公斤,总产值可达1200多万元。
“如今,我们依然采取古法有机种植,人工成本很高。”林闽英介绍,基地雇佣的花农、茶农共七八十人,多数是本村及周边有经验的妇女,为她们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花农”变“茶农”
“绝代芳华”名声鹊起
“前期,由于没有定价权,我们没少吃亏。”林闽英说,为摆脱困境,2014年,夫妻俩创办永光农场,投入大笔资金购置茶叶加工设备,探索茉莉花深加工的转型路线。
从花农转型到茶农,两个“门外汉”几乎是从零做起。林闽英说,能“入门”,全凭那股“亏本也要做”的真诚和犟劲。
没有茶胚,夫妻俩就一路寻“茶”,四处探访茶园、结交茶农,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茶马新道”;不会制茶,夫妻俩白天在田间采花,晚上便穿上白大褂在工厂里反复钻研,一有机会就向老茶农请教,“很多来买花的制茶师傅,看我们不计成本地挑选原料、提升技术,都被打动了,将自己多年的制茶经验倾囊相授。”
探索过程中的实践和见闻,让林闽英对制茶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传统的大宗茉莉花茶以烘青绿茶为主要原料,而她另辟蹊径,专攻口感醇厚甘甜的“茉莉红茶”。她用来自福鼎的毫针,窨上福州茉莉花的冰糖甜,研制出全新的茉莉花茶“绝代芳华”,去年一举夺魁,夺得2022年福州市茉莉花茶茶王赛金奖,名声鹊起。
而在芳香产业领域,林闽英也在持续深耕。不断延伸的产业链条,使林闽英的市场议价能力明显增强,也更具灵活性,“现在,我们一年能售出中低端花茶5000公斤、高端花茶1500公斤,最贵的批发价能卖到1.2万元一公斤。”
工厂变景点
文旅助力化茧成蝶
花田中,花农正系着大布口袋,在烈日下采摘新鲜茉莉、拔除杂草;花田旁,一栋前店后厂的复合型办公大楼显得格外醒目。楼内的工厂里,茶农正在核对茉莉鲜花重量、校准机器数据,为夜里窨花,制作花茶、纯露等做好准备。
而在这座充满茉莉香的大楼里来来往往的远不止花农、茶农们,随着产业链的逐渐延伸,一个个关于“新农人”的故事正徐徐展开。
在一楼展厅边,林闽英专门开辟出一间“茉莉学堂”,面向妇女儿童常态化开办,吸引了很多本村妇女和中小学生前来学习,引导村民重新书写黄石村的茉莉花故事。
林闽英说,近两年,他们与福州市的研学团队一同策划,探索出中小学生体验制茶工艺与研学相结合的新模式,将黄石村的茉莉花、古龙窑的当地文化资源纳入其中,焕发新光彩。
“古法种植还在延续,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进军茉莉花茶、农业观光和芳香产业,不断提升产业价值链,让茉莉飘香四方,也让更多人了解、传承福州茉莉花与茉莉花茶文化。”林闽英说。(记者 宋亦敏)
新榕语丝
乡村振兴 各有妙招
一条鳗鲡、一只鲍鱼、一朵茉莉……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大家熟悉的海产品、农产品,被培育成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产业是美丽乡村发展的源头活水,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础根基。做优做强乡村产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既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农业农村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更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放眼福州广袤的田野,近年来,不少乡镇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培育壮大富民产业,让农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的故事接连上演——
在罗源,碧里乡西洋村依托 “山”势,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建设综合性花卉苗木交易中心,让“花园村”品牌深入人心;
在永泰,清凉镇渔溪村立足水优势建设现代化花园式观光工厂,全力打响“青云泉”水品牌,带动乡村绿色产业发展;
在福清,高山镇玉楼村靠山环海,通过打造滨海沿线景点,形成 “滨海精品旅游路线”,每年吸引客流量近3万人,带动农户400户,年创收超20万元;
……
产业兴则乡村兴。乡村产业一头连着群众的“钱袋子”,一头连着乡村振兴的动力后劲。我们期待各地拿出更多妙招,打造更多富民产业,让广袤乡村产业更兴旺,让广大农民生活更富足,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方兵)
- 仓山区:筑巢引凤“裹盈枝”,招商引资“花满园”(2023-08-08 16:23:30)
- 行动方案发布!福州将建设文创走廊(2023-08-08 14:23:33)
- 图解|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福州这样干!(2023-08-08 14:23:33)
- 2023年福州乡村振兴星级村出炉 3个村上榜五星级村(2023-08-08 08:59:23)
- 连江念好新时代“山海经”(2023-08-08 08:32:28)
- 探访闽侯井下村残疾人辅助就业中心放星驿站(2023-08-08 08:04:38)
- 百校结百村:岳峰小师生走进寿山探寻农耕文化(2023-08-07 17:52:43)
- 切入“新”赛道 鼓楼加速打造新能源科创中心(2023-08-07 17:32:39)
- 中印尼“两国双园”9个项目集中签约(2023-08-07 17:32:08)
- 闽侯:从“千万工程”经验探寻和美乡村密码(2023-08-07 07:33:03)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