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委书记叶继革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
“我觉得报告标题起得很好,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而努力奋斗,这是报告的关键,贯穿整个报告的主线;既体现了中央精神,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符合福建实际,是把贯彻中央两个战略思想具体落脚在建设海西上。”
尽管参加了一整天的会,但22日晚,当记者提起卢展工同志的报告时,叶继革明显地来了精神。
“内容部分最引人注目的、让人感受最深的也是海西,可以说整个报告的主题就是海西,它回答了三个问题:第一是什么是海西?第二为什么要建设海西?第三是怎样建设海西?明确提出海西建设的奋斗目标、五大任务和五个切实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见解、要求,这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主动呼应,竭尽全力地把工作做好,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实现新的跨越。”
叶继革表示,下一步,一定要迅速认真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三明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活”开拓发展之源,以“和”提升发展之势,以“实”打牢发展之基,以“人”构筑发展之本,充分发挥三明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对内联接优势,依托出省快捷铁路和高速公路,山海互动,东西贯通,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在海西建设中凸显纵深推进的前锋作用。
一是在海峡西岸大格局中找准定位。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我们“十一五”发所面临的最大机遇、最大的“势”。面对这个机遇和大势,我们一定要跳出三明看三明,站在全局谋发展,敢于争先,争创更多单打冠军,在不断突破中破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别是要紧紧抓住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和区位条件不断改善对三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增强开放观念,强化沿海意识,立足独特的资源特点、生态环境和产业基础,从更高层面、更大平台对产业发展、市场流通、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布局进行优化配置,努力在对接海峡西岸产业群中提升产业素质,在呼应海峡西岸城市群建设中壮大中心城市,在纵深推进、连片发展中实现优势互补、携同共赢,在深化五缘、推进六求 中密切明台合作与交流,更好地发挥区域优势,拓展作为空间;努力把三明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的经济发展腹地、重要工业基地、绿色产业高地和生态旅游胜地。
二是在海峡西岸大格局中全面对接。按照工业兴市、生态兴市、科教强市的要求,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全面对接海峡西岸产业群,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推动结构调整,促进产业集聚,以“量”的扩张增强总体实力,用“质”的改善提升综合竞争力。第一要着力构建产业集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和融资担保“四个”平台。在打造产业集聚平台方面,要进一步加快园区开发建设,增强园区的承载能力,确保8个工业园区以及梅列小蕉、沙县金古金属深加工特色园区等工业投资区的项目开发,企业入园和固定资产投资有实质性进展,工业产值增幅在35%以上;在搭建循环经济平台方面,要抓好1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的试点和推广,做好省定17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以点带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生态效益型经济的发展水平;在建立技术创新平台方面,要凭借“6.18”项目对接平台,依托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所建立的市校、县校、企校合作关系,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完善融资担保平台方面,要强化政银企会商合作,发挥信用担保行业协会优势,建立担保风险分解机制,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如方便、有力的金融支持。第二要突出抓好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乡镇“三个层面”。重点产业上,要一手抓“3+1”产业集群,力争明年260亿元,到2010年超过640亿元;一手抓现代农业,打响闽江源品牌,依托9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之乡,全力打造一批特色产业之“都”,形成绿色生态农业和生物工程产业发展的新优势;重点企业上,要做大做强60家重点工业企业和11家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促提速增效,提升规模档次水平,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重点乡镇上,要抓5个县域次中心镇建设和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亿元的30个工业重镇,壮大乡镇工业规模,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第三要加紧拓展商贸、特色旅游“两大市场”。商贸方面要以激活消费需求为重点,引进沃尔玛、国美、新华都等境内外知名连锁商贸流通企业,改造提升专业市场,积极培育新兴市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会展业,畅通物流、带旺人气、搞活经济;旅游方面要以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为龙头,做活红色旅游和绿色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旅游文章,积极开拓境内外旅游客源市场,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打响海峡西岸生态旅游胜地品牌。
三是在海峡西岸大格局中大胆作为。主动呼应海峡西岸城市群建设,充分发挥三明东出西进、南联北接,延伸拓展闽东北、闽西南两翼,毗邻周边内陆省份的区位优势,确立三明在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地位,努力建设连接沿海、辐射内陆、联动周边经济协作区的海峡西岸区域中心城市,成为海峡西岸重要经济增长极。要重点抓三个方面:第一是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做大城区,重点抓好小蕉工业园、荆东工业园、贵溪洋片区,以及台江、东霞“一河两岸”片区开发建设,推进“南拓北扩西进”,实现市区建成区扩大6平方公里的目标,同时,加快市区、沙县的“五个一体化”进程,首先在产业布局、公益事业、信息网络等方面取得突破,并积极稳妥地做好撤县设区工作,实现到2010年三明中心城市建成区达60平方公里、人口50万人的目标,做强产业,加快市区工业企业,“退二进三”、“退城入园”、异地扩改进程,壮大城市服务业,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增强中心城市经济活力。做优环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沙溪沿岸园林绿化景观,做好城市主要节点及进出口景观改造建设,营造繁荣文明、整洁优美、规范有序、温馨和谐的城市形象。第二是打造三明绿色城市群,加快市区、永安城市联盟建设,加快产业对接、公共事业联动及苹口、贡川等重要连接点建设,建好“城市走廊带”,推动城市连片发展,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京福高速公路、向莆铁路建设等各种有利条件,以中心城市带动将乐、泰宁两县发展。特别是立足国家4A级景区泰宁大金湖、永安桃源洞-石林、将乐玉华洞、市区瑞云山、格氏栲等“山、湖、洞”旅游资源优势,立足植物种类繁多、森林面积广阔的自然生态条件,立足不断发展壮大的生物医药等生物工程产业基础,加快构建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越、人居环境舒适的绿色城市群。第三是推进区域城市联动。打破行政区划,强化沿海意识,主动呼应海峡西岸港口群建设,围绕临海工业和港口贸易发展,推动经济布局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特别是注意发挥尤溪毗邻福州、大田紧靠泉州的优势, 主动参与两大中心城市的功能布局、设施建设,主动承接两个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积极推动交通接轨、产业联接、市场融合,创造条件把三明建设成为港口城市的绿色产业出口基地、物流配送基地和加工贸易基地。
四是在海峡西岸大格局中激发活力。坚持以改革开放促发展、增活力,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第一要以改革增活力。要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完成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行业和中小企业中有序退出,推动国民经济产权结构的多元化,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按照放心、放手、放胆、放开、放活的要求,推动民营企业集聚发展,壮大商会经济,推动非公经济总量上规模、结构上档次、质量上水平、管理上台阶,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要按照“融入全局、立足多余、重在运作、注重实效”的要求,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下功夫增加农民收入,壮大乡、村财力;加快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步伐,促进林业持续增效、林农持续增收、村财持续增加。要继续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效率政府,营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诚信有序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公正公平的法制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让更多的投资者、创业者在三明安心做事、放心创业、开心生活。第二要以开放增活力。坚持大开放、大开发的思路,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机制和办法,多层次、宽领域地发展同海内外的交往。要借智成势,用好柔性人才引进方式,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力量,集聚更多的海内外人才到三明创业,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要借梯登高,依托项目对接平台,以项目吸引外部资金、技术和人才,带动生产要素集聚,促进投资增长,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借力兴业,发挥海外三明籍乡亲、华侨在促进经贸往来、增进对外交往、兴办社会事业等方面的主体和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地集聚各方力量推动三明发展,第三要以深化“五缘六求”增活力。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对台合作交流的新途径、新办法,主动对接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扩大对台农业合作领域,创造条件,引进一批台湾良种、先进栽培技术加工保鲜工艺,带动提高我市农业科技水平。积极推动明台旅游合作,通过大金湖与日月潭“两湖”合作,借助武夷山与阿里山“两山”对接,共同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加快构建特色旅游大产业、大格局。加快推进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建设,建好六个功能区,努力在引进台资大企业、特大型林产加工项目、现代林业生产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使三明成为海峡两岸双向交流、经贸合作的示范基地和重要窗口。
五是在海峡西岸大格局中促进和谐。要抓住实施科教兴省、文化强省的契机,实施一批科教、文化、体育、卫生等重大社会事业项目,体现公平共享,兼顾城乡需求,努力使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建设相协调、相促进,包括: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立足“两基”巩固提高,突出抓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培育扩大优质高中,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要以三明学院为龙头,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以三明职业技术学院为重点提升职业教育,支持和鼓励发展民办教育,逐步建立一批有规模、有档次、有影响的民办学校。要打好特色文化品牌,呼应建设文化强省,实施大文化发展战略,整合客家文化、老区文化、抗战文化、朱子文化等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大腔戏、梅林戏,龙池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精品文化项目。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抓好万寿岩旧石器遗址博物馆、三明文化艺术大厦等项目建设,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要体现利民惠民为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贯穿到改革和发展的方方面面。要更加重视就业这一民生之本,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有效扩大社会就业。更好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等实际问题,不断完善社会保障、福利、救助机制。更多关注老少边贫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强化造血功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更加有力推进“平安三明”建设,加快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有效协调利益关系,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六是在海峡西岸大格局中加快崛起。按照敢想敢闯、敢拼敢上、敢做敢当的要求,积极构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后发优势,形成推动三明持续、协调、有序、有效发展的强大后劲。一是在通道建设上求突破。积极参与全省现代立体化交通体系建设,打通出海口,贯通省际通道,真正使三明跃出“井口”,成为海峡西岸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要积极打通五条通道,包括:泉州经三明至江西(泉三、永宁)高速公路,使之成为连通厦、漳、泉三市与江西省内陆腹地的快速通道;永安至武平高速公路,建设连接珠三角的出省大通道; 延伸宁德至邵武高速公路,经泰宁、建宁和江西广昌对接(北)京(香)港高速公路,形成东连宁德三都澳港,西接京港高速的大通道;向莆铁路,形成北连南昌、武汉等内陆中心城市,南通福州、莆田湄州湾主枢纽港的快速铁路大通道;永安至长汀铁路,连接江西和京九大动脉。还要加快三明机场建设,努力从根本上改变三明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二是在项目带动上求突破。建立更富生机活力的项目带动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固定资产投资中重点项目的比重,重点项目中工业项目的比重,突出工业、突破工业,以大项目支撑大工业,以大工业促进大发展,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后劲。全力以赴推进“十一五”初步的确定330个重点项目的实施,重点抓好其中170个生产性项目的开发建设,集聚各方要素,努力建成一批科技型、成长型、带动型、税源型大项目好项目,突破一批带动力强的特大型工业项目,确保“十一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翻番,力争突破千亿元大关。三是在集聚合力上求突破。在干部中树立起推动工作、为民负责、公正廉洁的形象,在全社会形成扶持创业、支持创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国有、集体、个私等各类经济主体致力发展、谋划发展、加快发展的合力、活力和动力,保持奋力拼搏、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以干事创业的激情、跨越发展的气势、争创一流的胆略,为实现三明加快崛起争作贡献。
“过去大家都说,三明所处的位置不好,交通很不方便。国道、国家级的公路,全省九个设区市中三明最短,大概150公里,且就经过4个县区,铁路也是仅经过这4个地方,也是区区的150公里,从1956年鹰厦铁路建成至今,五十年间全市铁路没长1公里。现在,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和三明人民全力拼搏下,情况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建成高速公路公里数跃居全省第四位。规划中的好几条路特别是向莆铁路都得从三明过,三明将成为一个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发展的区位优势凸显,成为海峡西岸纵深推进、连片发展的重要物流发展腹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 这是省委给我们明确的要求,是三明的历史使命,也是三明的后发优势,我们坚信三明的未来一定更美好。人民一定更富裕。”(记者王凡凡 陈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