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社区居民更幸福:鼓楼区创新党建工作模式
2012-07-23 23:38:01  来源:福建日报  【字号

  90岁的卢希炯老人每天都要和老伴到福州鼓楼区军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呆上一天,看看报,聊聊天,午餐、晚餐都在站里解决,午休也在站里。“这里已经成为我们另外一个家了!”老人说,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在美国一个在新加坡。 在军门社区,把居家养老服务站当成家的还有62位空巢、独居老人,为他们提供服务的是社区工作者、社区党员和社区志愿者,服务内容有日常照顾、安排午(晚)餐,还有陪着聊天、娱乐。

  老人乐在社区,得益于军门社区2010年开始探索的“135”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即通过强化社区党组织这个核心(1),建设好社区工作者、社区党员和社区志愿者三支队伍(3),实现“美在社区、爱在社区、乐在社区、安在社区、和在社区”五大效应(5)。

  一个抓手

  探索“135”,源于对新课题的回应,即新形势下,社区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做好什么?

  社区虽小,却是社会的细胞、城市的基石。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单位人”逐步向“社区人”演变,原先大事小事都“找单位”变成“找社区”,社区承载的职能日益增多。“现在,计生、民政、社会保障、就业等,很多社会事务都要在我们社区办理。”军门社区党委书记、主任林丹说。

  社区党员和党组织也多样化。“既有在职党员,又有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还有人户分离党员、下岗职工党员等等。党组织形态也多元化,有社区自身的党组织,有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还有非公企业、社会团体等‘两新’组织的党组织。”鼓楼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张晓容介绍。

  面对变化,社区如何作为?党建如何开展?如何有效服务居民?

  军门社区2010年率先开始探索。“我们借鉴‘168’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并深化以前‘党员承诺制’、‘民情日记’等好的做法,推出‘135’工作法。”林丹介绍,通过强化社区党组织这个核心,形成1个社区党委、6个小区党支部和17个楼栋党小组的“小三级核心网络”,把党的活动、党员履职覆盖到社区每个角落、每位居民。

  适应社区特性,“1”既在社区,又超越社区,党组织的架构由“小共建”向“大覆盖”转变。军门社区与辖区的省疾控中心、福建移动通信公司等单位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试点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制,社区党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大大增强。庆城社区党总支与辖区15家单位签订共驻共建、资源共享协议书,整合各单位的文体资源,社区居民可无偿享用阅览室、篮球场等17处活动场所。

  军门社区的探索取得成效后,鼓楼区决定在全区推广。“我们认为,‘135’工作法是开展社区工作、抓好社区党建、服务好百姓的一个有力抓手和有效载体。社区党组织是核心,三支队伍是支撑力量,‘五个在’是最终追求。”张晓容说。

  三支队伍

  支撑“135”良性运转的力量是三支队伍:社区工作者、社区党员和社区志愿者。

  引进人才,提升素质,以职业化理念培养——鼓楼区近年来倾力再造社区工作者队伍,成效显著。

  张晓容介绍,鼓楼区在全省率先实施“一社区一大学生”计划。2007年以来,公开招考210名优秀大学生到社区服务,通过培养历练,目前已有52人进入社区领导岗位。同步实施的“社区工作者—社区领导—街道副职”的社区人才“培养链”计划,更让这些扎根基层的大学生看到上升的希望,目前已有35名社区书记通过公推竞聘进入事业编制,其中4人通过公推公选担任街道副职领导。

  章欢芳即是4人之一。2005年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的她,2007年放弃白领工作,投身社区工作,在军门社区跟着林丹学习,2008年9月调至后县社区担任党委书记、主任,2010年通过公推公选担任鼓西街道党工委委员。建起福州首家社区“爱心银行”,成立老爸义工队、妈妈鹊桥队、红帆义学队等志愿者队伍……这位“80后管家”把社区工作搞得风生水起,赢得了居民的赞誉。

  社区党员是中坚。鼓楼各个社区也积极探索让党员有效履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新思路、新方法。2010年10月,开元社区创建了党员工作室,下设家政便民、帮扶助困、文体娱乐等8个服务站,并通过征集群众需求、登记在案、跟踪解决等方式,一对一为群众服务。“我们通过这种方式,让党员履职有了途径,服务居民更加机制化、长效化。”开元社区党委书记郑巧汀说。

  适应社会化发展趋势,鼓楼区近年来也大力培育社区志愿者队伍,目前已有300多支6万多人。军门社区已经建立文明劝导、环保绿化、治安巡逻等10支特色志愿者队伍,注册社区志愿者1003人,占社区总人口的11.2%。“通过经常性开展志愿活动,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理念,社区居民普遍增强了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林丹说。

  送温暖、献爱心、倡文明的志愿服务,社区志愿者在去年福州参评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大作用。“志愿服务成为社区居民的基本素养和自觉行动,这有利于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参与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功能。”张晓容说。

  五大效应

  “135”中的“1”和“3”,最终都是为了“5”,即让社区“美、爱、乐、安、和”。这幅更加优美和谐幸福的图景正在鼓楼升腾。

  “美在社区”,让社区靓起来。军门社区是老社区,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这得益于社区党员和志愿者联手社区居民的自觉维护。卢希炯老人一个劲称赞:“环境‘丫好’,住着舒服。”后县社区有个别小区没有物业,文明创建活动中,社区的老爸义工队主动前去打扫环境卫生、给铁栏杆上油漆,小区面貌焕然一新。“我们都是离退休的老人,做不了什么大事,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还行。”76岁的队长王维梅说。

  依托载体,真心做事,大爱充溢社区。退休医生吕云娥搬到军门社区后,积极参加“义务十大员”,与困难户廖大丰结对子,每月对他进行经济资助,还义务当起廖大丰全家的“私人医生”,并自掏腰包买药、送药上门。开元社区73岁的孤寡老人李幼荣因脚部感染,行动不便,急需治疗,社区马上联系辖区内的共建单位福州市中医院为其治疗,并免除了2万多元医药费,老人感动得落泪。

  “爱在社区”不断提升鼓楼区社区服务水平。在助业上,全区78个社区均实现了充分就业,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的目标;在助医上,全区9街1镇均建立了卫生服务中心,建成4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助老上,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站40个、养老机构9家,养老床位数占老年人口总数比居全省前列;在助学上,开辟社区“四点钟学校”,解决孩子在父母下班前托管照顾问题,受到广大家长欢迎。 党员和社区工作者引领,志愿者热心参与,“乐在社区”也是红红火火。腰鼓队、合唱团等160多个文艺文体队伍,持续开展“每月一台戏”、社区文化艺术节等活动,社区的凝聚力、亲和力不断增强。

  组建社区联防队、义务巡逻队,带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群防群治,“安在社区”让人放心,目前,鼓楼区“平安社区”创建达标率达到100%。

  和美发展,幸福生活,是追求,也是享受。鼓东街道在社区设立睦邻小屋,供居民学习、娱乐,还发挥老党员作用,调解矛盾纠纷,为邻里和睦创造一个良好场所。去年4月,福州首个睦邻小屋在庆城社区的庆城花园揭牌,20平方米的小屋成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的又一好去处。90高龄的萨可丁老人没事就到小屋溜达溜达,聊聊天、下下棋,“我把这里当成第二个家了,感觉很愉快。”老人说。

  如今,“135”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已经在鼓楼区、福州市全面“开花”。“135”,正成为有效推动社区工作、更好服务百姓的抓手,给力创新社会管理、夯实基层基础,引领全国文明城市“有福之州”迈向更加幸福的明天。

【责任编辑:邱陵】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