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专题活动 > 正文
走过奋进的五年 福建着力构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
http://news.fznews.com.cn   2008-3-4 10:46:50   来源:福建日报

  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以来,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的福建,走过了不平凡的五年,雄姿英发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五年,全省上下同心协力,高举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

  五年来,福建的发展思路持续完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一个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正在祖国的东南崛起。

  好字当头,

  经济社会发展步步高

  五年来,特别是海西战略实施以来,我省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全省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446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9075亿元,年均增长12.9%;人均生产总值从12938元增加到25424元,年均增长12.2%;财政总收入从476亿元增加到1284亿元,年均增长21.9%,提前实现“十一五”目标。

  我省积极贯彻中央宏观调控决策,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三次产业结构2002年为14.9∶45.6∶39.5,2007年为11.5∶49.7∶38.8,趋向合理。工业主导作用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3%。服务业发展加快,增加值从1766亿元增至3524亿元,年均增长12.5%。循环经济扎实推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环境质量名列全国前茅。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1.32万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3717亿元,均超过1949年至2002年的总和。目前,一个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西联内陆腹地、东出台湾海峡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轮廓已现。以港口为依托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港口货物吞吐量从2002年的1亿吨增加到2007年的2.4亿吨;高速公路建成“一纵两横”主干网,通达所有设区市,通车里程从584公里增至1365公里;铁路出省通道增至4条,正线里程达1630公里,5条在建快速铁路突破1000公里;民航年旅客吞吐量从775万人次增至1469万人次。同时,积极发展电力产业,电力装机容量从1352万千瓦增至2376万千瓦。

  围绕新农村建设要求,我省加大“三农”扶持力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取得明显成效。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400亿元,比2002年增长1.4倍。农村路网累计改建3.1万公里,93%的建制村通硬化公路。电话交换机容量增长1.5倍,乡镇通宽带、村村通电话全面实现。村容村貌有新亮点,乡风文明有新气象,农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近年来,我省提出建设海峡西岸创新型省份的目标,逐步建立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建立产学研结合机制,强化了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和技术创新团队,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推动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跨区域科技合作。成功举办五届“6·18”项目成果交易会,持续开展常年性、宽领域、多层次的项目对接,成效显著。

  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得益于项目带动与品牌带动的实施。通过项目带动集聚要素、落实工作、增强后劲,通过品牌带动提升质量、增进效益、提高水平,用项目带动的机制实施品牌带动,用品牌带动的理念提升项目带动。“两个带动”一起抓,相互促进。

  通过“6·18”、“9·8”等平台,吸引一批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技术、致力环保节能的好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些颇具品牌效应的项目逐步实施,充分发挥示范、引领、集聚和辐射效应,提升了发展的质量。

  同时,我省大力实施品牌工程,诞生了一大批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数量均居全国第5位,总数从56个增加到433个。

  统筹协调,

  奏响可持续发展乐章

  五年来,我省把统筹协调作为推动发展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总揽全局,科学筹划。

  与经济数据一路飘红相得益彰,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全省财政用于科教文卫体等方面的支出,五年累计927亿元,年均增长18.7%。

  科技方面,创新能力居全国第9位,科技进步综合评价居全国第11位;教育方面,学龄人口入学率保持全国先进,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22.9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3.3%提高到22%;文化强省建设可圈可点,昙石山文化、闽南文化、妈祖文化、船政文化等海西文化品牌走向世界;基本医疗服务持续改善,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基本建成,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竞技体育创出历史最好成绩,群众体育蓬勃兴起,老年体育广泛开展。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同时,我省加大“三农”投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从统筹规划城乡建设、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到统筹建设城乡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到统筹城乡就学、就医、就业、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措施,缩小了城乡差距,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

  过去五年间,我省全面取消农业税、特产税,农村税费改革基本完成,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率先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科技特派员、下派村干部、专家服务团、农村“六大员”等制度,开创了农村工作机制新局面。

  为提高农村“造血”能力,坚持新增政府投资、教育、卫生、文化支出重点向农村倾斜,森林火灾、水稻种植、农房、渔工责任和渔船保险等农业保险试点,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有力保障;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科技扶贫、小额信贷贴息等,有效推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同时,各地围绕海西全局和各自定位,加强互动融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海西区域共同繁荣。

  一条条高速公路贯通了,各设区市四小时可达省会;一条条通村公路硬化了,公共汽车开到农民家门口;一条条高速铁路开工了,港口延伸到沿线各县(市)。交通体系日臻完善,山区沿海连成一片。

  区域一盘棋的山海协作快速推进,山区沿海在农业、贸易、科技、信息、文化、教育、旅游、劳务、人才、环保等方面多方位合作,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良性互动格局。

  全面推进海西建设,我省加强与周边协作,“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开发、和谐平安、服务全局”,周边地区主动融入,一个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框架逐渐形成。

  为了海峡西岸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我省持续推进生态省建设,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着力建设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试点示范,环境保护从最初的“独家拳”,变成全社会齐上阵的“组合拳”。去年,全省淘汰小水泥产能919.5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42.1万千瓦。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连续8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重点排污单位全面实行在线监控,12个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项目建成使用,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率从2002年的28%和72%分别增至去年的62%和91%;重点区域、流域、海域综合整治有效推进,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首位,生态环境质量名列全国前茅。

  此外,我省积极推进对外开放,五年来,大通关机制不断完善,外贸进出口总额翻了一番以上,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319亿美元,年均增长13.5%;新设立3个出口加工区和福州保税物流园区,园区集聚功能有效发挥。充分发挥闽港闽澳合作优势,提升合作层次,建立闽港合作八大平台和闽澳四项合作机制,交流领域不断扩大。

  以人为本,

  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最近,《关于2007年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完成情况的通报》发布。通报表明,去年22项为民办实事的各项工作如期完成。

  这是省委、省政府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的第17个年头。

  初衷不改唯民重,发展为先情意浓。五年来,我省在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民生,着力民心,始终把实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作为工作的着力点,用实际行动回答了“为谁发展”的命题。

  这五年,是我省出台民生政策最多、群众生活改善最多的时期。率先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率先实行农房统保,率先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率先设立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贫困生助学金制度,率先推行“四位一体”劳务派遣模式,率先建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率先将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险……这一个个全国率先,解了多少困难家庭的燃眉之急,温暖了多少莘莘学子的心,点燃了多少下岗职工的希望!

  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成为共同的追求。

  这五年,我省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连续居全国第一位,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对城乡家庭困难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对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寄宿生给予生活补助,对高校和中职校贫困家庭学生无偿资助,对品学兼优的普通高校家庭贫困学生实行政府奖学金制度。

  这五年,我省着力构筑城乡医疗保障安全线,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省2147万农村居民纳入医疗保障体系,一年只要交10元钱就能解决大病经费。同时,88万人纳入与新农合衔接的农村医疗救助范围。此外,积极筹措资金用于解决医改前关闭破产国有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问题;率先在福州、厦门、南平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在53个县(市、区)开展城市医疗救助试点。

  这五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84.9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4.57万人,其中困难人员再就业15.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5年控制在4%以内。去年,还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程、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一户一就业,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全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8万人,组织农业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43万人,实现农村贫困家庭一户一转移就业4.36万人,援助10225户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14929人。

  这五年,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安全网,织得更大更厚实。自2004年全面实施农村低保以来,截至去年底,全省纳入低保的人数达77.63万人(含农村五保对象),约占农村人口的3.25%;去年共发放低保金4.27亿元(不含五保供养金),月人均补差53.2元,大大高于全国30元的平均水平。对全省9.8万名农村五保户实施全额补助,去年共支出供养金1.35亿元,月人均122.2元。同时,社会保险大面积铺开。截至去年底,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城镇企业职工人数分别达361.85万人、406.12万人、318.15万人、296.45万人、250.42万人。

  这五年,廉租住房制度基本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逐步解决;安排“造福工程”补助资金,每年落实搬迁2.5万人。

  这五年,老百姓的钱包厚实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05元,比2002年增加63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67元,比2002年增加1928元。

  又是一年春潮涌,海峡西岸势如虹。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与维护中华民族核心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起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省委八届三次全会做出全面推进海西建设,加快建设两个先行区的新部署。

  满载海西成功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捷报,肩负3500万福建人民的重托,我省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先后启程赴京履职。

  我们期待着全国“两会”的召开能够给福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一定把建设科学发展的先行区的战鼓擂得更响,步伐迈得更坚实。 (记者 方承 赖文忠)

 

发表评论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文章
·贺国强看望福建代表团全体代表[2008-3-4 10:45:49]
·海西先行需科技教育创新支撑[2008-3-4 10:44:59]
·少数民族委员热议海西[2008-3-4 9:44:27]
·卢展工:积极宣传海西建设新成就[2008-3-4 9:42:28]
·代表建议:让海西成为对台先行先试实验区[2008-3-4 9:41:50]
·梁绮萍:将海西列入全国主体功能区重点开发区域[2008-3-4 9:41:14]
·代表委员建议:尽快出台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意见[2008-3-4 9:39:30]
·[回顾]黄小晶: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2008-3-4 9:31:37]
·建议:出台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意见[2008-3-4 9:30:52]
·人大代表在榕开展视察学习和培训活动[2008-3-4 9:21:36]
 发表评论
 登录名: 查看评论
·1.6L马3悄然进入榕城
·交强险费率浮动暂不挂钩
·车管所里“最可爱的人”
·七月福州汽车上牌3731辆
·夏天谨防车内易爆物品
·邻居纠纷 竟烧警车
·储户几十万在银行遭劫
·连江一生日宴放倒37人
·小孩七楼坠下被树所救
·弟弟男扮女装入室盗窃
·中小户型房子走俏榕城
·楼层电梯遭偷梁换柱
·屏东小区改造 动迁在即
·房价一路涨调控从何入手
·谁来为福州群租问题买单
·自驾游我是老公最美的模特
·小偷为什么怕听到这个字母
·男人好色不是什么可耻的事
·参加广州游戏展发现的美女
·不避讳?美女海滩当众换衣
 
图说新闻
 
更多
看地图·读新闻
 
更多
新闻排行
   
热点专题
 
更多